•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解析近代民营银行经营发展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

    时间:2021-01-20 07:53: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外国资本的掠夺和控制活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的动荡,制约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中国的民营银行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艰难的发展,并成为了近代中国“畸形繁荣”的行业,民营银行从初次设立到发展壮大,不断吸取了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民营银行;经营发展;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1-000-01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吸纳储蓄,滥发纸币,发放贷款并进行投资,还凭借各国政治上的特权和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垄断着中国的金融和市场。与此同时,中国进入了兵祸连结,军阀混战、战乱不休的几十年。国内经济金融受到局势影响,发展缓慢、风潮不断,甚至停滞凋敝,民族工商企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而这个时期的民营银行更是危机四伏,上没有权威的政府保护,下没有平稳的市场环境的支撑,在内外夹击中寻找出路,安全性隐患处处显露。但民营银行业通过其先进的组织管理结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督管理机制实现了安全生存,稳定发展,并达到了发展的两次高峰。

    一、世界政治经济局势

    外资银行是列强对近代中国进行金融掠夺的主要工具,是外国资本活动的主角,各国通过银行活动输出资本、控制市场、抢占资源。1911年为止在华外资银行以英资银行为主,麦加利、汇丰等银行以强劲的势头引领外资银行操控中国金融。1913年,美国放宽海外银行制度之后,美国银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花旗、大通等银行以强大的实力占领中国市场,而日本占领东三省后更是以疯狂的速度扩张银行。外资银行扩张存放款业务,收纳官僚资本,并对军阀政府发放高息贷款,支撑其战争费用,利用特权营造强势的竞争环境,处处制压中资银行业的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动荡增加了中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给近代民营银行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素,对民营银行安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29-1933年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由美国蔓延到全世界,各国生产力下降,失业率提高,这致使各国对中国的产品倾销稍微减弱。但危机是世界性的,中国市场依然脱不了干系,加上美国转嫁危机的“白银政策”,对银本位制的中国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引起大量白银外流,银根骤然紧缩,物价下跌,民族工商业资金周转不灵,停业倒闭者增多,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导致资力薄弱的民营银行流动性严重缺乏,随之引发停业或倒闭。资料显示,仅在1935年一年中,上海民营银行倒闭停业数达到12家,为全市银行总数67家的17.9%。

    二、中国经济社会环境

    北洋政府的建立,中国进入了“黑暗、紊乱”著称的历史时期,军阀混战、割据一方,“中华民国只剩了一个名号”。这段时期,国内经济金融属于自由发展阶段,军阀忙于混战称雄,致力于借款、发行公债来填补财政,弥补军费开支,无暇规范和管理经济金融,民营银行的运行是一种“无政府”态势,如吴承禧所说“军阀的特质是地方割据,是超经济的剥削,所以,军阀们在本质上必然不需要一个统一的银行制度”。

    从1927年开始了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在其前十年的期初,政府对民营资本的发展是鼓励和扶持的,对民营和私人资本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在1935年前,金融制度方面国民政府基本采取了对民营金融业的鼓励和保护态度,制度环境以自由发展为主,并实时给予一定的保护,规范金融市场的运行。由此金融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民营银行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从1935年后,国民政府逐步建立起了全国垄断金融体系,到1937年为止基本实现了政府对金融全局的控制,从此民营银行的发展也严重受挫。

    1911年到1937年间,民营银行虽然得到了快速的扩张,但并不是说没有面临安全性问题,而是危机涌现,风险加大,只不过民营银行通过有效的安全性管理方式积极应对尽力化解而已。政府对民营银行造成的主要安全性问题是政府债券信用的缺失,军阀举债连连,并有甚者强行借款或者让银行垫付开支。银行愿意承销公债,除了政局强行要求之外,主要是贪图其厚利,当时公债最低为八五折,加上利息,平均为3分左右而银行成本均为4厘。公债买卖确实救济了当时的政府,也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厚利。然而,虽说承销政府债券有利可图,但所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可小视,有高收益必定承担较高风险。从晚清到国民政府崩溃为止,各届政府基本都依赖借债度日,据千家驹统计,北洋政府从1912年到1926年共发行了27种内债,到1925年底止,积欠债务共达172464454.22元。国民政府上台后,从1927年到1936年间,发行了26.7亿元的内债,债信宣告破产两次。

    三、国内金融市场概况

    金融市场的合理发展是银行业繁荣兴盛的条件,20世纪初,中国金融市场初成体系,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业、信托业等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其混乱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没有完善的法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机制,市场主体得不到公平竞争的环境,金融市场的低效和不稳定增加了市场风险,对民营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安全性隐患。

    从货币市场角度分析,新式银行产生以后银行间的拆借市场也开始萌芽,但不能独立行事,大多交易与钱业密切关联,直到1932年银行间拆借市场才真正形成。而贴现市场的形成十分缓慢,虽然钱庄办理票据贴现是从19世纪末,银行营业项目中列有“各种期票的贴现”是20世纪初[6](55),但到1936年上海才成立银行票据承兑所。国民政府建立后,币制混乱的状况依然很严重,市面上银两和银元并用,各地滥铸铜元,种类繁多的钞票泛滥成灾,外国银行发行的各种纸币充斥着市场,直到1933年施行废两改元后才实现了货币单位的单一化。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和银行关系较密切,除了直接投资有价证券以外,银行放款或者同业拆借中,甚至领用兑换券时都可以用有价证券作抵押,因此,资本市场的价格波动或市场风潮往往对银行带来很大的危机。而近代的社会动荡,金融市场极不规范,资产价格波动尤为激烈。由于政治风波和投机驱利资本市场正是投机盛行,风潮不断,民国以来影响较大的风潮是1921年的信交风潮和1935年的白银风潮。

    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影响着中国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势力此消彼长,带动着对经济金融操纵能力的此弱彼强,导致国内市场风潮迭起,从而直接或间接的羁绊民营银行的发展。导致民营银行业发展初期的经营管理极其不稳和旋开旋闭现象,新设银行数量猛增,不久又退潮般的停业倒闭。但一部分民营银行却在这般跌宕起伏的极度恶劣的生态环境中不仅生存了下来,还得到了长足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M].上海:上海文化出本社,2011.

    [2]洪葭管.金融旧话[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相关热词搜索: 民营 不确定性 近代 解析 面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