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时间:2021-02-05 07:59: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篆书是书法领域里最重要的书体之一,古穆典雅、静逸端庄,越来越受到更多书者的青睐。被称为“书道中兴”的清代,篆书的兴起与繁荣便是其重要的标志之一。从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书法经历了汉魏、晋唐两个艺术发展的高峰之后,楷、行、草、隶皆已创造了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各种书体流派纷呈,后人很难有新的突破,只有篆书还很少有人涉足,所以清人对篆书情有独钟便不足为奇了。清代早期的篆书,之于前代并无实质性的突破。以王澍、钱玷为代表的篆体书家们多以二李篆法为取法对象。这种工稳流美的程式化表现模式,与清代中叶以来形成的提倡碑学、崇尚变化的书学主张背道而驰,最终走向式微。在新的书法思潮的影响下,一批富于创造精神的篆书大家对前人遗留下来的创作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强调用笔变化,讲究笔墨趣味,强化形体特征,大大丰富了篆书的艺术表现力,使这一古老的书体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吴让之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后改字北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他长期寓居扬州,以书画治印为生。吴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其行草学包世臣,篆隶及篆刻则师法邓石如。其篆书结体修长疏朗,线条舒展飘逸,行笔稳健流畅。古朴虽不及邓石如,而灵动典雅则有过之。颇具妩媚清雅之趣,在晚清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其数十年的艺术生涯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篆书作品。其中《吴均帖》便是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作品之一。

    《吴均帖》文本内容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一篇骈体散文,是其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岸的秀丽风光与所见所闻。看似描绘风景,实则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官场的厌倦,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心境。吴让之此帖圆润遒婉,疏朗隽逸,其飘逸俊雅的书写风格与清新隽永的文字内容相得益彰,堪称双璧。

    形体结构、用笔力度、线条质感是实现书法审美价值的三个要素。

    首先,吴让之此帖独具魅力的用笔是实现其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吴氏用笔在继承古法的同时,还有机融入了隶书厚重的笔触。使篆书本易显得单调的线条显得道劲沉稳。强弱对比,顿挫分明,秾纤相问,枯润兼备,使线条质感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多层次的审美特征。在用笔上,大胆突破前人小篆几何意义上的横平竖直及左右弧线。略呈覆式的横画处理,转折处笔锋的使转变化及收笔处精巧的出锋,这些看似细微的用笔技巧,使字形在体现秀雅舒朗特质的同时,又有了生动别致耐人寻味的细节,构成了吴氏篆书特有的温婉细腻美感。在笔法技巧的运用上,中侧并用,姿致多变,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小篆由于纯中锋用笔,在实现线条均匀洁净的同时所带来的单调感。传统的篆书风尚,在用笔上要求藏头护尾,笔笔中锋。讲究珠圆玉润,匀称工稳,其起笔、行笔及收笔的力度保持高度一致,极力体现出一种“铁线”或“玉箸”式的均匀严整的审美特征。吴让之此帖的用笔,在继承“二李笔法”的同时,不断精进,以其全面的学识修养将书外功夫融入其书艺创作,极人地拓展了篆书线条艺术的表现空间。同时,其涨墨及侧锋的引入,也人人提升小篆的艺术感染力。

    行笔的轻重徐疾直接影响着线条质感的产生及风格的形成。用笔提按力度的强弱变化带来的是线条粗细对比,而笔锋含墨量的多寡及用笔速度的快慢带来的则是线条的枯润变化。通过此帖,我们可以发现吴让之在用笔上极尽节奏变化之能事,中侧兼用,枯润相生,给人们带来极其强烈的审美体验。如若其没有丰富的见识学养作支撑,没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做前导,而是传承因袭圆润严整的秦篆,便不可能有如此丰富完备的用笔技巧,也不可能将俊朗秀逸的书风臻于完善。

    下面我们再对该帖结构规律作以简要分析。对结构的分析理解对临帖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如果说理解用笔是表现神韵气质需要,对结构的深入研究便是准确把握形体的需要。在此,笔者就《吴均帖》的结体特征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作一简要论述,供初学者参考,以便在学习中有章可循,较快把握吴氏篆书的基本特征。

    一、独体结构。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字的结构没有偏旁,自成体势。一般分为直势和曲势两种。直势形正,骨涵其中,要不偏不欹,严整端稳,如

    。曲势和婉,姿态生动,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如

    。有悬垂笔画的独体字,一定要把重心上提(约在字的三分之一处),以便更好地突出吴氏篆书“吴带当风”的秀美姿态,如

    。有长横托底且上为竖弧笔画者,一定要重心下压,使之稳妥而挺秀,如

    二、向背结构。篆字体势的向背,主要靠左右相对的两条纵式笔画(或偏旁)的形态来体现的。相向者,两弧向内呈环抱式,如

    。相背者,两弧向外呈背对式,如

    。相向者,虽内抱而各有独立之势;相背者,虽向外而犹存联络之意。临写时务必左顾而右盼,理解左右两部分的内在联系。

    二、迎让结构。由于一些汉字各偏旁的自身特征,偏旁之间要处理得浑融整体,相融相合,切不可各自为伍,相互割离,如

    四、附丽结构。字的左右两部分若有纵深或整饬之别,一定要以长带短,以短附长,如祖领孙,相映成趣方见其妙,切不可左右一般高下,呆板失神,如

    五、排叠结构。字的左右相列为“排”,上下组合为“叠”。“排”多以纵密的竖画来体现,如《

    ,“叠”多以繁复的横画而构成,如

    。多竖画之字,一定要布置停匀,多横画之字,一定要严谨缜密。

    六、包围结构。包围结构的字要围中有缺,气息通达,方可富有生机。上包下或左包右的字,要有舒展秀劲之意,如

    。左包右或下包上的字,要围而不堵,静穆雅逸为妙,如

    。全包围的字要于内布置爽然,安妥自适。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学习此帖时,也要一种客观辩证的态度。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书法亦然。倘若吴让之在学习前人法帖时也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便不可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因此我们在临习此帖时亦不可囫囵吞枣,简单照抄。对于错讹之处应予更正。以下对错讹之处逐一指出:“迸鱼”应为“游鱼”,“无阂”应为“无碍”,“夹嶂”应为“夹岸”,“高树”应为“寒树”,“兢上”应为“兢上”,“成均”应为“成韵”,“不成”应为“不穷”,“望风”应为“望峰”,“由昏”应为“犹昏”。另外在用笔上,个别字因涨墨洇化稍显过度,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其“清”“劲”“秀”的艺术特色,我们在临习时也应注意笔锋含墨量的控制。

    临帖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临帖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笔墨技巧的反复训练,及对原帖的独立解读,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笔者在学习吴氏书风时,便借鉴了吴昌硕、赵之谦及赵铁山等篆书大家的用笔技巧及结体办法。强化切锋起笔,用笔以侧带中,侧起中行,使转折处“折带”特征更加明显,而且有意强化了出锋的“悬针”细节,使吴氏书风隽朗有致、清雅秀逸的书风更加突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丰富自己的文学(特别是古文学)素养,扎实自己的古文字功底,努力培养自己触类旁通传移摹写的能力也是学好篆书的必修课程。如果乏于思考,不广泛汲取营养,只按照原帖“依样画葫芦”式的简单抄写,最终只是书奴而已。

    相关热词搜索: 流丽 刚健 端庄 婀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