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浅谈画家黄宾虹的书法艺术

    时间:2021-02-08 07:52: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古人善书者,必善画,以画之墨法,通於书法。——1935年《宾虹画语录》

    中国艺术本是无不相通的。先有金石雕刻,后有绢纸笔墨。书与画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虽音乐、博弈,亦有与图画相通之处。——1935年《宾虹画语录》

    被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黄宾虹的绘画艺术成就都被大家所熟悉,而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往往被他的画名所掩,这里我就简单的谈谈画家黄宾虹的书法艺术,对他的书法艺术作一番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到启发,让我们更一步的理解书法的艺术价值无疑是具有意义的。

    黄宾虹生于一八六五年一月二十

    七日(清同治四年正月初一),卒于一九

    五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祖籍安徽歙县。

    名质,字朴存,亦称朴丞,朴岑,劈琴,

    一字予向,又自署滨虹散人,虹若,中

    年更字宾虹,晚年署虹叟,黄山山中人

    等。因其原籍潭渡村有宾虹亭,故自

    题所居曰”宾虹草堂”。

    黄宾虹出生在书香门弟,其父黄定

    华,虽经商但好吟咏,晚年善写梅竹,黄

    宾虹是他的长子,五岁就开始攻读诗文

    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他初临欧、褚、

    颜诸家楷法,其中尤对褚遂良《孟法师碑》用功最勤。其书法广采博收,所学由钟鼎北碑,至唐宋元明清诸大家无不涉猎。书风高古,沉稳、健拔,气清味厚,与其国画作品浑然一体,相映成彰。所作行书,任笔自然,看似漫不经心,而又内含骨力。篆书很有特色:喜用半干的焦墨写篆,特别是大篆。运笔较慢,笔画时粗时细,有一种散淡而又古拙的味道,饱含金石气。黄宾虹诗文亦清隽疏朗,喜藏秦玺、汉印、心领神会,铸刻尤工。作画之余,勤于著述,四十多年中,他发表的著作和编纂的文字,不下百余万字。著有《古画微》、《虹庐画谈》、《画学通论》、《画法要旨》、《宾虹诗秒》,以及黄山游记等。

    黄宾虹致力于书法艺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临古取法”阶段。他认为:“古人未立法以前,不知古人用何法,古人既立法以后,我又不能离其法。用力于古人之迹,此是上乘。”在这个阶段中,他主要从唐楷入手,进而学习晋,唐诸家行书,与此同时,他还投汪仲俨前辈门下,学习古文字学,亦悉心临写秦篆,汉隶,为日后的深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第二个是“广采博纳”的阶段。黄宾虹

    三十多岁时,由于先进的珂罗版印刷术的

    采用,出版了许多金石书画选集,过去不

    易见的秘藏,包括金石版本珍本,历代名

    人书画墨迹得以公诸于世,大大开阔了眼

    界。特别是一八九九年(光绪二十五年)

    甲骨文的出土,以及一九零零年(光绪二

    十六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使人们有

    机会接触到大量出土的金石,陶文,简

    牍等实物,黄宾虹便如饥似渴地从这

    些罕见的古文字和汉魏六朝墨迹中广泛地汲取营养。他在一九二一年致郑履端的信函中谈到:“弟近十余年来颇欲究心篆,泛览载籍,广搜金文,后世见文自当突过前人,可自信也。”这个阶段中,他悉心研究篆书,探本寻源,以商周甲骨文、金文为本,融玺印文字、陶文的笔法和结体入篆书洗去清玉筋篆匀整纤细的陋习,开始新格。

    第三个是“自成一格”阶段。民国年间,行书多为世人所爱好,成为时代风尚,黄宾虹开创性地以篆隶笔意作行书,并参以敦煌新出土的唐太宗《温泉铭》笔意,追求“书肇自然”之妙境,他严格要求自己“取古人之长皆为己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与人同”。这个时期,黄宾虹的书风愈益显明,他所创作的篆书、行书等作品都融会了其独特的性格、理念、情感和才识,形成了一种古拙、俊逸、风骨超迈的书风。

    其实,作为画家的黄宾虹,起先对书法练习和临摹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发展书法,而是为了练习笔法,更好地发挥“以书入画”的作用。事实上,他的这个目的得到了实现,“书画相融”必然进入“书画相长”的佳境。在书法创作上,黄宾虹能以绘画的画理来拓展其有限的空间,并赋予其意韵和情趣;在绘画创作上,他能用书法的笔意来维系其气脉的贯通,并构筑起艺术的精魂。在长时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黄宾虹亦逐步整理并形成了一系列属于自己的绘画理论和书法理论。这里主要列举一些黄宾虹的书法理论概其大要有:

    一、 笔法论

    “用笔以万毫齐力为淮。笔笔皆从毫

    尖扫出,用中锋屈铁之力,由疏而密。两者

    虽层叠数十次,仍须笔笔清疏,不可含糊。”

    “运笔能留得住,由点连续而成,便

    有盘屈蜿蜒之姿,即篆隶法也。”

    “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往而复

    ,使用笔沉着不浮。”

    “用笔之法,全视笔中而出,一笔之中,

    有数色之墨,一点墨之中,有干湿互用之笔,

    此谓之有笔有墨。”

    “笔有顺有逆,法用循环,起承转合,始一笔。由一笔起,积千万笔,仍是一笔”。

    “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至于笨、浊、滞、涩之笔便非重。”

    二、 墨法论

    “书法用笔与画用笔相通,方是名家。书家有笔法无墨法,谓之奴书。”

    “元气淋漓,笔须留得住纸,而墨无旁沉,力透纸背是为上乘。”

    “墨法繁复,即一点之中,下笔时内含转折之势。故墨之华滋,从笔中而出,方点、圆点、三角点皆然,即米氏大浑点亦莫不然。”

    “古人言有笔有墨,虽是分说,然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

    “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如小儿目清。……晋唐之书,宋元之画,皆传数百年,神气赖以保全。”

    “观宋元明人书法,如赵子昂、文徵明,至于王铎、石涛,其字迹真伪至易辨。真者用浓墨,下笔时必含水,含水乃润乃活。王铎之书,石涛之画动落笔似墨沉,甚至笔未下而墨已滴纸上,此谓兴会淋漓,才与工匠描摹不同,有天趣,竟是在此。而不知者视为墨未调和,以为不工。非不能工,不屑工也。”

    三、 师造化论

    “前哲之真迹,合造化之自然,用长舍短。”

    “自然之妙,在于有续有绵,处处有情,节节回顾,若隐若现,不即不离。”

    “后世学者师古人,不若师造化,有师古人而不知师造化者,未有知师造化不知师古人者也。”“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法备气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然现于纸上。”

    以上这此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黄宾虹对书法理论的研究都是同他对绘画的研究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理论核心,就

    是“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他既是个理论

    的倡导者,也是这个理论的最好实践者。

    黄宾虹的书法艺术底蕴是十分深厚

    的,不只是绘画,金石篆刻、古文字学等方

    面的学识修养亦滋补了他的书法内质。

    他曾说:“古人善书者必善画,以画之墨

    法通于书法,用笔之法,书画既是同源,

    最高层当以金石文字为根据。”黄宾虹

    一生收藏数以千计的秦汉官、私印、肖形印、汉魏六朝官印等,他对古玺印孜孜不倦的收集、辑录和研究,对文物彝器的考古、鉴定和验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曾编有数部印谱行世,又积有古玺印释文稿六大册,他说:“以古玺印与卜辞、金文、古陶、木简相印证,更明籀篆嬗变之迹,经籍移写之源。”下是凭着不懈的治学精神和知一返三、融会贯通的治学思想,才使黄宾虹的书法作品总是充溢着一种广博、古拙、潇散、奇宕的气息和意趣,观赏它能不断激起读者的感奋,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黄宾虹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磨难和曲折。他目睹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因亲自参加了革命党人的活动而离乡背井,在上海参加了同盟会会员陈去病、柳亚子等人组织的“南社”,接受了西方美术思想的影响;在北京又亲身感受了抗战时期沦陷区处境之惨,以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自锢于中国的国粹金石古籍之中,磨炼了他处世待人的准则,也形成了他孤傲自放的性格,他在给夫人宋若婴的信中说:“来信字迹强硬,无温和含蓄之气,阅之令人生畏。无论字画,皆要有舒和润泽,可见胸怀之静雅,性情之温和。为人之道,让则生,争则死。争必有杀机,观字迹可见亦如此”。这里说的不只是对写字绘画的要求,更是他经过了艰难历程后终结出来的人生真谛。

    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实践,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艺术发展的诸多难题面前,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数十年孜孜埋头苦干。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绘画则集中体现了他对艺术史传统的深层热忱和洞察。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同时,他的创造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分质朴而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代激流中执着、智慧的一生。黄宾虹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遵循着“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善书”的理念走过了一生,他留存于世的书法作品与绘画作品一起交相辉映,他的艺术魅力正在愈来愈多地被世人所发现和认识。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画家 书法艺术 黄宾虹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