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球体国家理论”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时间:2021-02-13 07:56: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09年11月13日登场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中,两岸学者首度有机会就两岸政治军事问题进行“二轨对话”。尽管研讨会已经是三个月前的事了,但此次研讨会中的开创性观点引起的共鸣依然不断。其中,大陆学者刘国深教授就两岸关系提出的“球体国家理论”很有创意,在岛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令人感触颇多。

    一、兼顾主权统一与政治分歧

    两岸关系问题产生以来,逐渐形成的这两个基本政治现实是两岸都无法否认的。这两个基本的政治现实就是:第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代表中国的政治象征;第二,曾经代表整个中国的“中华民国”尽管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内战中被取代,但“中华民国”体制或者“中华民国”架构依然存在于台湾,并在特定场合代表中国。①而且由于60年来特殊的政治社会化历程,“中华民国”作为政治符号已经成为岛内相当部分民众的认同对象和感情归属。尽管两岸双方在这个问题依然有些保留,但是这是当前双方都无法否认的政治现实。这也是两岸关系政治定位以及两岸和平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事实。用刘国深教授“球体国家理论”话语体系来描述,即是指在国际主权星系中,其他国家的球体都是一个颜色,只有中国比较特殊,是由两种颜色组成。但两种颜色并没有改变同一个球体的事实。

    事实上,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争论的焦点是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争夺的是中国的执政权和领导权,均无意改变中国主权的完整统一。国民党带着“中华民国”体制到台湾之后,两岸之间斗争焦点逐渐由争夺对中国内部的主导权转为争夺对外的“合法代表权”,因为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大陆根基的稳固,中国国民党的“反攻大陆”只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神话而已。可是,出于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台湾当局又必须把“中国合法代表权”这件大衣穿在其瘦小得多的身躯之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前,两岸均反对国际上的双重承认即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即便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台湾当局的“独台”倾向也是源于两岸合法代表权的争夺。因为随着大陆的迅速崛起,台湾在合法代表权争夺战上是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一些政治人物希望通过把台湾拔高到“国家”的地位,以寻求同大陆对等的谈判地位。尽管这并不影响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但一个球体的某一部分试图隆起为一个单一的“球体”,违反了国际法这一主权球体的运行规则,其结果将是引发行星运行的震荡。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的多次危机即是源于此。

    而且当前,实际施行于台湾的“中华民国宪法”和实际施行于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主张的国土是重合的。这也意味着两岸尽管内战的状态尚未结束,但两岸主权统一的事实,两岸同属于一个球体的事实并没有改变。“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中架构”也就是谢长廷“宪法一中”的由来。在民进党内部,我们不可否认确实存在着激进的“台独”势力,但是绝大多数民进党政治人物仅是政客而已。因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②

    综上所述,刘国深教授的“球体国家理论”是很切合于两岸的政治现实,不仅坚持了两岸主权统一的原则,也兼顾两岸的现实政治分歧。

    二、推动两岸共同治理

    长久以来,对两岸来说,其实就只有“台湾问题”或者“大陆问题”,并没有两岸关系问题。而“台湾问题”或者“大陆问题”的实质就是国共内战延续的问题,也就是国家统一以及如何统一的问题。③ 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两岸政治军事对峙形势的缓和,随着两岸当局逐步开放两岸民众之间的往来,两岸关系问题也就开始浮出台面。因为两岸民众之间的往来,遍布大陆的台商,给两岸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纠纷、法律争议、跨境犯罪等一系列的问题。两岸关系问题就是在两岸统一条件尚不具备、对峙不可取的特定背景下,如何协调相互关系、如何促进和平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中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民间组织或者民间企业之间协商解决。但两岸关系问题的处理,两岸关系的治理,如果没有两岸公权力部门的合作与默契,是很难有进展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分别在两岸成立的“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宗旨就是要通过这种半官方性质的协商来解决“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民间性”的问题。但“两会协商”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磕磕碰碰告诉我们,民间组织的角色功能是有边界的,即便是具有官方背景的“两会”亦是如此。事实上,两岸之间民间社会活力的充分发挥有赖于两岸公权力部门之间的谅解和默契。尽管马英九团队上台以来,两岸“两会”协商的气氛很是融洽,但是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也是当前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但是,如果两岸的公权力部门要坐下来谈的话,就涉及到身份问题,也就是两岸关系政治定位问题。在现有的主权观念下,在中国大陆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主权领土唯一合法代表的大背景下,两岸公权力部门合作是高难度的。如果台湾当局愿意跟大陆政府坐下来谈判的话,将直接危及台湾当局的统治合法性。因而,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下,台湾当局以及台湾社会才会有“两国论”、“一边一国”的诱惑,因为台湾当局希望能够把自己拔高到“国家”的地位,以寻求获得与大陆对等的谈判地位。这种状况也即是刘国深教授“球体国家理论”指出的“隆起”或者“逸出”。但在现有国际关系格局下,一旦台湾当局违背国际法试图“隆起”为单一的球体,那么除了引起中国主权这个球体的震荡,也会引发周边地区的震荡。

    刘国深教授的“球体国家理论”为当前的这种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球体国家理论”事实上也就是要在坚持两岸同属于一个球体的事实之上(两岸主权统一的事实),尊重两岸在特定历史中形成的不同颜色,尊重台湾当局追求对内合法性的现实需要,给以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体制适当的身份,甚至在特定场合以适当的方式赋予对方代表中国社会部分民众的权利、利益和需要。这个主张既符合一个中国原则,又使当前两岸和平发展框架亦即两岸共同治理的权威性规制能够建立起来。源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国际法框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准则,我们当然要严格遵守。但是现有的国际法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我们不应该让这些观念来束缚我们两岸人民追求统一,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障碍。刘国深教授的“球体国家理论”是在两岸实现完全统一的条件尚未具备的背景下,以一种新的思维,对两岸关系问题提出这种虽不完美但可接受的方案。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本质上就是两岸由经济整合、文化融合逐步过渡到政治整合的过程。依据功能主义整合理论,整合主体如果试图稳步推进经济整合,并推动“功能性外溢”(Functional Spillover)和“政治性外溢”(Political Spillover),即由经济整合推动整合主体在其他领域甚至政治领域的整合,那么,整合主体的政治精英必须在政治问题上有某种程度的谅解或者共识。④ 因而,当前实现两岸完全统一的条件尚未具备的背景下,两岸双方应该在两岸关系政治定位问题上达成虽不完美但都可接受的谅解,共同建构两岸共同治理的权威性规制,从而为两岸经济文化整合提供政治默契。事实上,这也是推动两岸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必然选择。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⑤ 一方面,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是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利益机制”。⑥ 离开了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利益基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其量仅是政治口号而已,无法成为两岸关系的运行机制。而两岸的文化交流不仅可以消除过去8年民进党当局推动的“文化台独”的恶劣影响,也可以“为整体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奠定文化的基础”⑦。另一方面,两岸经济文化整合为两岸和平发展乃至最终的和平统一提供现实的路径:两岸经由经济整合、文化融合,推动两岸之间的政治整合,最终实现两岸完全统一。

    总之,刘国深教授的“球体国家理论”为两岸关系政治定位问题提供了一种虽不完美但可接受的方案。如果两岸双方能够在两岸关系政治问题上达成某种程度的了解,那么两岸共同治理的权威性规制就能够顺利建构。两岸经济文化整合的稳步推进就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两岸也就能够经由经济整合、文化融合,推动两岸之间的政

    治整合,并最终实现两岸完全统一。

    三、增强大陆主导权

    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两岸关系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平发展成为了两岸关系的主题。和平发展不仅是大陆和国民党的共识,事实上民进党也并不反对。尽管两岸三方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高度的共识,但两岸三方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一样的。就大陆而言,两岸和平发展仅仅是两岸完全统一的条件尚未具备背景下的一种过渡状态,最终是要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国民党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张,强调的是“不统、不独、不武”,要求维持台海和平现状。至于台湾未来前途的选项可以是和平统一、永久维持和平现状,也可以是和平分裂。但是民进党对此的主张也是相当明确,即两岸和平发展的前途就是要和平分裂。因此,这也涉及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问题。既然两岸三方的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出发点不同,那么,为了保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前进,大陆就必须牢牢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主导权。

    主导权的掌握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因素——强大的实力和一套有竞争力的和平发展论述。大陆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两岸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不是量的不同,而是质的差别。事实上,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当局放弃“反攻大陆”的口号,上个世纪90年代“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也备受质疑,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台湾当局和社会对两岸实力对比失去信心。因而,大陆掌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导权是有雄厚实力基础作为保证的。但是,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还需要一套强有力的论述。尽管当前两岸之间互动的气氛融洽,但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值得关注。

    自从30年前,“反攻大陆”等两岸论述破产之后,台湾岛内就一直缺乏一套能够跟民进党的本土论述进行竞争的两岸论述,从而使民进党获得垄断性的论述地位。结果是,连一向有统一追求的国民党也不再敢提两岸的统一和整合,甚至把追求两岸统一的过去当成一种原罪。例如,在刚刚结束的“两岸一甲子”研讨会上,竟然有不少蓝营学者主张应该尽量淡化“一个中国”。⑧ 即便是积极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马英九团队也是用“台湾能够从中得到多少好处”的逻辑来论证和平发展的合法性。从长远来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能够给台湾带来巨额的经济利益,而且有助于提升台湾相对于日本、韩国等经济体的竞争力。但是,整体的经济利益并不等于所有台湾人的经济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台湾社会带来了好处,也肯定会给台湾社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肯定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总是有周期的,不可能永远处于扩张或者上升阶段。因而,这也隐含着一种可能,即岛内不希望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力借助台湾民众的失望或不满情绪,阻碍或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稳步推进的步伐。尤为关键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两岸更加紧密的经贸文化交流,并不必然地导致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增进。因而,大陆需要有一套强有力的两岸和平发展论述与岛内的“台独”论述和本土论述进行竞争,争取更广大的台湾民众支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增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而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稳步前进。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岛内以及海外学者提出了几十种解决两岸问题的模式或者理论,例如“中华共同体”、“欧盟模式”、“屋顶理论”、“一国两府”、“一国两区”以及“德国模式”等。这些模式无一例外地从台湾的当局的角度出发,要求大陆认可两岸已经实质分裂为“中华民国”或者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主权实体”,以此作为发展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这些模式提出的前提已经严重违背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不利于大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导权的掌握,也不可能成为有效指导两岸推动和平发展的理论模式。

    与这些模式相比,大陆提出的“一国两制”模式则更符合两岸的政治现实,更具有可行性。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台湾地区现行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基本维持不变,享有高度自治的地位。而且大陆不会派军入驻,台湾将享有香港和澳门都无法相比的外事权。尽管由于台湾方面对“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错误解读、两岸之间社会资本容量严重不足以及部分岛内“台独”势力的刻意丑化,“一国两制”构想在争取台湾民众支持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并不影响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刘国深教授的“球体国家理论”事实上就是依据“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从当前两岸和平发展的现实出发,对建构两岸和平发展论述进行一种有益的学术探索。尽管“球体国家理论”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但是这代表着大陆学者试图依照“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建构两岸和平发展论述的努力。这种努力对于大陆建构一个能够与岛内本土论述进行有力竞争的论述主张,增强大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导权掌握是有很有意义的。

    四、结论

    尽管刘国深教授的“球体国家理论”的内容框架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但“球体国家理论”作为大陆学者根据“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对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论述和两岸政治定位的探索,对于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论述,对于推动两岸关系通过经济文化整合,对于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前进,都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注释:

    ① 刘国深:《两岸政治僵局的概念性解析》,《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一期,第3页。

    ② 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ldhd/2008-12/31/content_1193074.htm。

    ③ ⑥王建民:《关于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问题的几点讨论》,《亚非纵横》,2009年第1期,第45页、48页。

    ④ 周叶中、祝捷:《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内涵——基于整合理论的思考》,《时代法学》,2009年第1期。

    ⑤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07页。

    ⑦刘国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课题浅析》,《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四期,第5页。

    ⑧详细资料请见:http:///newsinfo.asp?id=3827&cid=10342400。

    相关热词搜索: 球体 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 理论 国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