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国际关系:在浮华,万世里回归初心

    时间:2021-04-18 07:58: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小蓓报了什么专业啊?”

    “国际关系。”

    听到我的回答,亲朋好友们的反应是这样的——

    有些人惊呼:“哇,一听就高端大气上档次,好神秘的感觉呢!”

    有些人疑虑:“这个专业我怎么从来都没听说过呢?哪些学校比较好啊?”

    也有些人对我的选择开始质疑:“不学国际关系的也能评论政治,那学这个有什么用呢?”

    还有已经看到了四年后的:“学这个毕业了只能去外交部吗?”

    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国关人”,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其实大家对国际关系专业的种种误会,倒也不是不可理解。一方面,比起受众广泛、招生众多的数学、经济、中文,“国关”的确是一个小众的专业,开设的学校不多,招生数量也很有限。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关系从属于政治学的属性,大家,特别是在思想品德课的“苦海”中煎熬的孩子们听来,也普遍会有种想敬而远之的感觉。

    写下这篇文章,也是希望通过分享个人的一些了解,让大家对国际关系专业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字面和直觉上,而是更切实、更客观,也更专业、更深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哪些学校的国际关系专业比较好。

    其实优劣是个难以评判的问题,纵使是每年比较权威的排名,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总体来说,内地历史比较悠久、资源比较雄厚的就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三所。

    上世纪50年代,三校同时开设政治学专业,其中北大主攻共产主义运动史,人大主攻马列主义,复旦主攻国际战略。

    个人比较推荐这三所名校。首先,针对这个专业来说,它们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资源投入都是国内顶尖的;其次,针对未来发展,综合性大学也可以给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积累和更优越的发展平台。

    那么,国际关系专业到底是學些什么呢?

    澄清两点:第一,国际关系专业其实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重点,通俗讲就是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第二,马列主义其实完全不同于大家政治教材上的枯燥文字,而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初高中的政治课本内容,特色就是精简,大多只讲结论,多数老师的授课方式也是划了重点直接让大家背,缺乏对内在逻辑的深入剖析。大家被动地接受着“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间的关系”等看似玄虚的语句,觉得无趣,自然在情理之争。

    倘若上了大学,听到了名师的讲授,便会发现其中妙趣横生,的确是门有意思的学问。

    同理,在进入“国关”这个园子之前,我对“政治”这个词也有着种种偏见和误解,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听了名师的精彩授课,读了些专业书籍,便愈发觉得当初抗拒的自己不过是因为太年轻、太天真。许多误解,都是源于缺乏了解。

    故而,我们的课程和马列主义没什么必然的联系,马列主义只是政治学思想的一个分支。

    关于专业课,一般来讲大一会开设概论与历史类课程,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大二开始会有专门的方向课,比如政治思想史、外交思想史、政治环境学等。

    此外,也有通选课、大类平台课供大家选择其余院系的课程,进而达到“博雅教育”的目的。

    大三开始,以北大为例,会分三个专业方向——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学、外交学与外事管理,但课程设置没什么大的差别。

    据说这方向不过是一个方便学生就业的名号罢了。也许有人会问,不学这个的也经常评价政治,那学它有什么用呢?

    没错,比起高深的化学实验和繁杂的数学公式,政治——或者说绝大多数人文社科类学科——看似都是人人可以评价的。

    微博上充满了网民对时事的热议,报刊上是作家的愤愤不平,甚至打车和出租车司机聊天,都会牵扯到对当下政治的看法。但是,闲来发表下意见与专业的分析,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评价政治的门槛很低,人人都可来踩上一脚,但是想要看出门道,看出深度,看出层次,乃至做出形势整体衡量与战略分析,需要的是敏锐的判断、系统的训练与雄厚的知识储备。

    就好比拿来一册金庸小说,人人都能读,且都会读得津津有味拍案叫好,但如果要做出一套系统的评论,又有多少人能达到孔庆东老师《金庸评传》那个层次呢?

    人人都能评价,绝不等于人人都能“精专”,更不等于可以借此否认一个学科的合理性与存在的意义。

    关于“学这个有什么用”,其实是困扰不少人的问题。学弟学妹们为“无用”而苦恼,不少家长也觉得学到理工或金融的一门手艺才算是有用,甚至对人文社科教育尖刻地质疑。

    在这里我想引用李零老师一句话:“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做学问的地方,千变万化,说破天,它也不是养鸡场。”

    更多的时候,大学不是今天教给我们一些极“实用”的手艺,让我们第二天就能活学活用变成社会生产力,而是通过潜移默化,通过熏陶渐染,让我们在接受各种思想的同时独立思考,培养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从而用更从容,更宽和,更包容的态度面对以后的一切。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至高境界,于我看来大抵如此。

    大多时候,有人问大学生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我倒觉得,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个钱理群老先生渴望的“可爱的人”,对长久的生活,会更重要一些吧。

    至于“毕业了只能去外交部吗”这类问题,我觉得更加显得多余。如今一个普遍的误区,就是大家觉得现在学了什么,将来就要从事什么。其实这点尤其对名牌大学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

    如上所述,大学教育提供的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精神态度,而这适用的领域,远不局限于本专业。

    根据北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2015年的统计报告,80名毕业的就业生中,从事金融行业的有25人,从事公共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组织的有19人,投身教育的有13人,这三个方面占了大头,此外还有零散选择信息技术、文体娱乐、批发零售或者房地产的。可以说毕业去向非常广泛,就业机会也普遍不错。

    当然,也不乏志向高远的学长学姐,选择了进入外交行业,也许未来真的会在外交舞台上看到他们叱咤风云的身影呢……

    此外,本科生毕业后,大多并不会直接就业,而是会选择读研或者出国,相对而言,硕士生选择就业的比率会高一些。

    在“国关”这个园子里待了一段时间,经历过质疑、痛苦与迷茫,但深入了解后,最终仍归于热爱。热爱的是台上的师长们,大家都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而个性气质大不相同。有人意气飞扬风趣幽默,有人针砭时弊犀利辛辣,有人儒雅淡泊风度翩翩,亦有人个性可爱萌点不断。

    总有些话,有些事,塑造着我们的人格特质。热爱的是在这里接收到的教育,颠覆了对历史肤浅甚至错误的认知,亦颠覆了本来差点被个人成功学浸染完全的价值观,回归了初心。热爱的是在此结识的朋友们,爱那些体育场上一起奔跑的日子,爱那些图书馆内一同蹙眉研读的日子,也爱那些路上偶遇相视一笑的日子。热爱的是这个园子里的一草一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俱是风景。

    倾心与大家分享我所知的“国关”,愿你走近,亦盼你来。

    相关热词搜索: 初心 万世 国际关系 浮华 回归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