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数词中的文化蕴涵

    时间:2021-05-05 07:54: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数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可以映射出传统文化中民族文学语言、哲学思想、审美意识以及风俗习惯等领域中的百态,解读人们对某些数的特殊偏爱与反感,显示出数词中的文化蕴涵。

    关键词:数词 民族文学语言 哲学思想 审美意识 风俗习惯 文化蕴涵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一种体词,需要和量词组成数量短语才能作句法成分,在很多种情况下都不能单独使用,是一个不自由的词类。数词可以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包括系数“一、二、三”等和位数词“十、百、千”等;序数词表示次序的前后,如第一、第二和初三、初四等。数词和任何语言符号一样都具有任意性,是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表面看起来数词简单清晰“一是一,二是二”,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又不可能那么简单,数词也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时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是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语言词类,这让它承载了多种功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

    如果翻开中国的文化史,会发现数文化早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数文化的光芒折射在传统文化各个角落,从哲学、心理、宗教、民俗、语言、文学、艺术等领域中都能看到数词的身影,汉民族是一个对数词充满特殊偏爱的民族。其实,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数词文化,不同或相同的数字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蕴含,从数词中能够探讨和说明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总之,数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意蕴深广,是显示民族文化的一个敞开的大窗口。

    这里试从民族文学语言、民族哲学思想、民族审美意识、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探讨一下数词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民族文学语言中的数文化

    数词与其他词类一样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时的词汇用语,数词在词语中大多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字面意义,即不常作为编缀性语言把一系列的事物按一定顺序排列进行总结标注,往往被虚化了,成为内蕴一定文化内涵的词义。

    如“一”这个在数学家眼中最小最简单的自然数,在古代哲人的眼中却意味着贯穿始终,在词义中也经常被引申为“始”、“全”的意义,如孔子《论语·里仁》里就说:“吾道一以贯之”。这种“一即是全”的思想,在汉语词汇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一心一意、一如既往、一身的汗、一夜没睡。

    再如“三”,古代先哲认为数成于三,万物生于三,把“三”当作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玄数。“三”是《易经》中用得最多的数字(21处),《易经》的卦象符号体系是建筑在三和六的基础上的,而六也是三的倍数,所以“三”自古就有生发、衍生、吉祥的涵义,常用来表示“多”。在汉语词汇中也有表现,如:三思而行、三年五载、三姑六婆、三天三夜。

    有了数词的这种虚化意义,民族文学语言的遣词造句也就多了一种特色,由数词构成的词语和成语一样具有完整性,不能把数词与数词的组合分割开来,而是要像一个词那样完整地被使用。例如“二百五”不能理解为数目的多少,而要理解为智商不高、缺少心眼的人;“一二三”不能理解为次序的排列,而要理解为事情的缘由。像这样的解释在汉语词汇中还有很多,如“八字没一撇”表示事情尚未确定,“三下五除二”表示迅速、快捷,“不管三七二十一”表示不管怎么样等等。

    民族文学正是因为数词意义的虚化而多了许多可以运用的词汇,有些作品大量巧妙使用数词,使数词成为某些作品的特色,这种情况在诗歌和对联中很多见。宋代理学家邵雍写的一首五绝:“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全诗不过二十字,数词占十个,领了一半风骚,一幅清新别致、恬静宜人的田园风景跃然纸上。再如清代纪昀写过一首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皆不见。”这类生动有趣的数词小诗有很强的普及性,深受人民喜爱,成为流传百世的佳作。

    在汉文化所特有的楹联艺术中,数字联可谓独呈异彩,有些脍炙人口的序数巧妙嵌入,被视为楹联艺术乃至汉文化中的瑰宝。

    二、民族哲学思想中的数文化

    “数”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以“手”结绳的象形字,反映了原始初民的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古人用“数”记事,也用“数”来陈述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中国哲学就是以“数”来认识和解释宇宙本原的,在这里数早超越了数词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哲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一些字书在解释数词时往往都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明的,《说文解字》、《老子》、《周易》就是其中的代表。

    如最简单的数词“一”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部古代很有权威的字书并不是从文字学的角度而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一”,足以显示“一”所蕴涵的哲理性。清代学者黄生的《字诂·一》也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了“一”:“万事万物,其数莫殚,归根复命,必统于一。”

    在古代哲学里“数”与“道”被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来解释宇宙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老子的道家学说代表着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出现,而是有一个分化演变的过程,这一哲学思想就被老子用几个简单的数词进行了阐述,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宋代学者王安石在其作品《老子注》中对老子的这一说法作了进一步的发展:“道立于二,成于三,变于五,天地之数具。”他认为: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交合之气为冲气,阴阳交合,冲气生成,产生五行。“五行,天所命万物者也。”

    《周易》中也用“数”来阐释宇宙生成的过程,反映古人的世界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指一元,即世界的开始、本原,两仪指的是天地或阴阳,四象泛指天地时空或四季,实乃整个宇宙,所以“四”被看作是一个整体、全面的象征,从而象征平稳、安定、昌盛,因而天下太平称“四海升平”;称忠爱、无私、用贤、度量为“治国四术”。四时循环更替就形成了八卦,八卦用来象征八种自然现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是对自然界万物形态的概括,自然界风调雨顺了,社会自然安定,国家也就繁荣昌盛了。

    三、民族审美意识中的数文化

    数词本身是枯燥的,但是人们在赋予它一定的形式和内容后就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是民族审美心理的一种反映。

    在《荀子·正名》中有这么一句话:“名无固定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大意是: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事物,没必然的联系,而完全是出于偶然的安排。因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时期,人们认为语言是天赐之物,是不容有所改动的:谁遵循它,就能获得神灵的保佑;谁触犯它就会爱到神灵的惩罚。所以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人们往往因喜爱某种事物而偏爱语言中反映这些事物的音节,又因讨厌某些事物而对反映这些事物的音节没有好感,这也是形成民族语音崇拜和语音避忌的原因。这点也肯定会影响到民族的审美意识,词汇的使用很容易体现出这一点。

    也正是图吉避凶的心理使人们对一些数字产生联想并赋予某些数词特别的意义。

    如中国人以方和圆为美,自古就有反映古人天地观的“天圆地方”的说法,方和圆体现了整齐、对称、完整、统一、和谐的美学原则。而偶数的排列容易实现整齐、对称、和谐的美。这就自然形成了汉人崇尚偶数的欣赏心理,视偶数为美好、幸运的象征,并在一切文化领域和文明活动中无不以或偶或双或对为至善至美至尊的境界。从人以婚配成双成对为美满到饰物,送礼等要成双,有句俗语说:“送双不送单”;从建筑布局,器物装饰图案讲究结构对称到汉语诗歌,对联讲究对仗工整,无不以“偶”为最高形式美。所以“二”,以及“二”的倍数“四”“六”“八”“十”都倍受人们的喜爱,在许多场合是使用,如送礼要送四,有时也会为了避“死”讳,改称为“两双”;结婚时要选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讨“六六大顺”“六六双全”的彩头;逢十要大庆,只因视“十”为完美、圆满的象征。

    而单数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意识形态,所以在许多场合中忌讳单数,有许多地区有庆寿逢“十”不逢“九”的说法,把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当作五十、六十、七十来祝寿;旧俗中有以五、七、九三个月为婚期禁忌的说法;民间老百姓上菜忌上单数,这些都是由人们的审美意识所造成的。

    四、民族风俗习惯中的数文化

    中华民族的数文化在我国民俗中有广泛的影响,例如婚丧嫁娶、取名、交往、起居饮食等习俗都有着古人数观念的影子,数可以说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们能看到数词其重要或独特的民俗特点和功能。而且数与民俗活动似乎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而是伴随着社会共同前进。

    婚丧嫁娶是民俗活动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数词在这些习俗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婚俗中的数字主要与结婚年龄、结婚日子、聘礼的数量以及结婚用品的数量有关,中国的婚俗中对数字很有讲究,在民间传说中,雁失配偶则终生不复成双,取其忠贞之义。所涉数目均取偶数,以为吉祥如意,忌讳出现奇数。如结婚日期以双日为吉,迎亲和送新的傧相也需成双,包括陪嫁的钱物,举行婚礼仪式厅堂的陈设都需要取双数,是取成双成对的意义。

    丧葬习俗对数字也有一定的要求,与单数密切相关,汉族的丧俗大多与“三”、“七”有关,出殡前后有“送三”、“迎七”、“办七”、“七七”、“烧七”等习俗,葬礼上死者的亲朋好友对死者叩三个头或行三个礼,人死要祭七七四十九天,祭满二十七月除服,满三年有三周年墓祭等等。

    在民间但凡与数有关的都有禁忌之分,就连年龄数也是有禁忌之分,北方民俗以“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为大寿,因为人们认为这几个年龄段是人生中的“坎”,有句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逢这几个年龄人们会倍加小心,唯恐发生不吉意外减寿,祝寿时子女要按“坎数”为老人包饺子,以示过坎增寿。

    中国人以圆为吉,寄托着人们追求尽善尽美、完美无缺的美好心愿。并形成一种悠久的心理积淀,恐怕没有一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重视团圆了。这在我国传统的节日中表现的很明显,我国自古就有农历大年三十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俗话说“花好月圆”以一轮满月来喻幸福美满,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花好月圆之时,人们吃月饼赏明月,尽享团圆之乐;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佳节之一,节日里人们吃元宵、观花灯以祈求生活美满幸福;九九重阳节也是不能不提的节日,古人将数分为阳数和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正好逢双九,所以称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要登高远望、赏菊游宴,人们认为“登高”可能躲避灾祸而且高有高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并举行一系列的尊老、爱老、敬老的活动。

    笃信数字有凶有吉,会预兆或带来吉凶祸福,纯粹是一种迷信,数字与它所表征的吉凶意义之间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外在联系,而这种偶然联系是经由历史、文化的途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古老迷信的延续和残迹,但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数词同世界万物有着内在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的联系,数与文化的联系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毛细血管中,是文化语言学完整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常敬宇.汉语词汇和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3] 吴慧颖.中国数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1995.

    [4] 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沈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

    相关热词搜索: 蕴涵 词中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