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在战火中成长、在硝烟中前进

    时间:2020-11-21 07:55: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对抗战时期河北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团体、演出、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教育进行了概要梳理,从中总结了其各自的特点,并指出根据地抗战音乐对当地的社会改造作用和对建国后音乐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抗战音乐;河北;音乐团体;音乐创作;音乐教育

    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河北省境内便形成了交通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沦陷区与冀西、冀北、冀南抗日根据地[1]的对峙。整个抗战期间,河北境内的沦陷区和根据地(后改称边区)既泾渭分明又犬牙般交错,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开展了针锋相对、艰苦卓绝的斗争。

    中共中央相当重视根据地文化运动的发展,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和军队“对全部宣传事业、教育事业与出版事业作有组织的计划与推行,……要把运输文化粮食看到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2]在中共相关政策推动下,各抗日根据地也相继制定了较完备的方针、政策,建立了相关组织管理部门,运用行政手段促进文化建设,文化宣传工作随之逐步成为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打击敌人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地音乐工作者与普通民众形成休戚与共的命運共同体,改造了根据地的传统音乐(例如秧歌、地方小戏等)、创作了新音乐(合唱、民族歌剧等),大大地丰富了根据地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河北抗日根据地音乐活动和其他文艺活动一道,促进了河北乡村的文化生态和社会面貌的巨大改变,不啻为对河北乡村文化落后地区(如西部北部山区)的一场社会改造运动。

    由于身处敌后抗日第一线,河北的抗战音乐发展与抗战第一线敌我斗争形势紧密相关,使之有些不同于陕甘宁边区,更不同于国统区大后方。河北根据地抗战音乐演出活动、表演形式与晋察冀边区内的各种政治形势(例如“反扫荡”、“政治攻势”[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等)如影随形。河北根据地抗战音乐创作鲜有延安那么多鸿篇巨制,艰苦动荡的局面促使之形成以歌曲和音乐戏剧为主线的创作道路,其题材广泛、风格灵活,大众化、民族化和战斗性突出,不少作品还并兼具简单化的倾向。河北根据地抗战音乐教育虽没有陕甘宁边区那么专业化、系统化,但却自成一体、上下相通、高低衔接、互为补充,适合于抗战最前线的实际。

    一、音乐团体众多、音乐表演活动多种多样

    根据地音乐活动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和各级文艺团体,它们形成了河北根据地音乐活动的庞大网络。例如在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都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边区文救会和边区剧协(主要负责戏剧活动);具体到各个县,不仅有文救会分支组织,而且县、乡、村各级剧团(非脱产)林立[4]。这些领导机构、剧团与部队系统(军区、军分区)乃至外来的“西战团”(即西北战地服务团[5])层次分明、分工协作,形成了一个覆盖边区各乡村的音乐文化组织网络,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引领根据地音乐文化建设和戏剧活动。这使得根据地音乐生活形成了剧团多、作品多、演出多、观众多的局面,使新音乐和传统音乐都获得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边区的音乐文化生态。

    (一)各级各类剧团相继建立,形成了上至根据地总部、下到村庄的传播网络

    晋察冀、晋冀鲁豫成立后,以部队文艺工作者为首,先后成立了不少文艺团体。其中比较著名的部队文艺团体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后文简称“抗敌剧社”)以及下属各军分区政治部属下的剧社[6]。例如战线剧社(一分区)、七月剧社(二分区)、冲锋剧社(三分区)、火线剧社(四分区)等等。冀南和冀热辽军分区还有胜利剧社燕剧社、平原剧社等等;战斗部队中也有一二九师先锋剧团(1937年),一二九师三八六旅野火剧社(后改为太岳军分区宣传队)。此外还有“西战团”(1938年底—1945年5月)这一中共中央派出的文体团体常驻于此。

    地方专业团体也有长足发展,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后文简称“联大文工团”)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其他比较知名的还有冀中新世纪剧社(1938年2月);阜平县血花剧社(1938年);平山县铁血剧社(1938年4月,1943年4月改称群众剧社);安国县战斗剧社(1940年);冀东地委长城影社(1943年末);北平祖国剧社(1945年)等等。

    随着根据地文艺运动的推进,不少乡村和学校也相继建立了剧社(团)。有当时的报道称:“今年(某)县有六十三个村庄成立了村剧团或宣传队”;在另三个县“共有二百八十一个村剧团活动”[7],根据地乡村剧团发展兴旺由此可见“一斑”。这些剧社的活动,几乎遍布根据地的每个角落。它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以其自身的优势来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歌颂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

    除了“西战团”和“抗敌剧社”外,其余的从属于各军分区、各行政分区和县的剧团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活动范围,并寻机游动演出扩大影响。

    (二)音乐演出紧密配合各种政治任务,覆盖面广、种类丰富、形式灵活多样

    当时的河北根据地绝大多数农民是文盲,最有效率的政策推广活动并不是报纸、广播的宣传,而是文艺演出。一部秧歌剧、一首歌曲能把党的方针政策极有效果地传播到民众之中,那些需要宣传的先进典型、英模人物变成一个个近在眼前、口耳相传的音乐形象,根据地民众在这些音乐传播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去学,“其对群众的激励、鼓动作用是念文件、读报纸、喊口号等宣传形式所远远不能比拟的。”[8]

    在抗日根据地,保卫和建设根据地是首要任务。因此,音乐表演的目的是紧紧围绕为现实斗争服务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政治军事形势。音乐演出无疑是高效的意识形态“武器”,文艺工作者就是使用这些“武器”的“战士”。

    一方面,音乐演出当时已经成为激励我军民打击敌人的重要辅助手段。面对强大的敌人,唯有靠不屈顽强的精神振奋八路军的士气,昂扬有力的军歌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精神武器;在反扫荡时期发动对敌“政治攻势”和反汉奸运动之时,音乐演出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敌伪可见可闻之处对之进行精神威慑和感化。另一方面,根据地的绝大多数农民都是文盲、半文盲,根据地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力量的支持,音乐演出就是发动、团结、教育农民参与全面抗战的有力形式。这类音乐演出的主题无外乎颂扬抗日英雄事迹、揭露日伪暴行、宣传中共政策和鼓励军民开展生产运动等等。

    相关热词搜索: 硝烟 战火 成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