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莱辛研究在中国

    时间:2020-03-28 07:55: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莱辛是德国乃至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家,也是日耳曼文学研究的重点。中国的莱辛研究经历了从民国时期作为德国经典作家的初步译介,到建国初期作为资产阶级进步作家的大力翻译与初步研究,再到近二十年来作为启蒙运动的经典案例,其作品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得到重视、作品翻译日益系统化、研究日益深化的过程。

    莱辛;中国接受史;戏剧;文艺理论;政治哲学

    I516.064A001812

    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它塑造了我们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我们关于当今一切的思考都必须回溯到这场运动。德国的启蒙运动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启蒙文学也是德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莱辛是德国文学启蒙运动时期的领军人物,他的创作领域涉及戏剧、美学、神学、哲学,因此,莱辛研究一直是德国日耳曼学研究的重点。中国的莱辛研究,由于历史机缘巧合,起步很早。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为中外文学研究界主流文艺理论,莱辛被解读为反封建、反教会的启蒙运动斗士,代表着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作家,莱辛的一些重要作品也被译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外国文学研究蓬勃发展:一方面我们开始系统地翻译莱辛作品;另一方面,在积极引进介绍国外莱辛研究的同时,我们也致力于从自身背景和需求出发,发展自己的莱辛研究进路,这体现出我国德国文学研究者日益自觉的学术本土化意识。

    一、 开端:民国时期的莱辛译介

    莱辛最早为国人所识或许要追溯到1924年,莱辛寓言由著名翻译家郑振铎(笔名西谛)译成中文。这二十九篇寓言先是发表于《小说月报》,然后又结集为单行本出版。①在前言里,郑振铎将莱辛与歌德、席勒并举为德国三大经典作家,是除伊索、拉封丹和克雷洛夫以外最为成功和伟大的寓言作家。郑振铎是通过英文翻译莱辛寓言的,并且在前言末尾建议将这本小册子作为小学教科书来使用,无意中倒是切合莱辛本人在《论寓言》的论文中提出的倡议。不过,郑振铎将莱辛的早期喜剧《青年学者》也列为其重要作品,由此看来,他对莱辛并不熟悉。

    国内的莱辛研究起步应该从“五四”前后任教于北大德语系的德国莱辛专家欧内克(Waldemar Oehlke)算起。②他在赴北大任教之前撰写的《莱辛及其时代》(Lessing und seine Zeit,1919)至今仍是莱

    辛研究的权威论著。欧内克在北大执教期间致力于介绍和推广德国古典文学,当时和后世的中国日耳曼学者都深受其影响。这其中就包括时任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的杨丙辰。

    杨丙辰在《弥娜》译本(1927年)[德]雷兴:《弥娜·封·巴伦赫尔穆,一名军人之福》,杨丙辰译,北京:朴社,1927年。的前言中简要介绍了莱辛生平及其在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中的地位,从中可以看出文学史学家欧内克的影响。根据杨丙辰在前言中的自述,此次翻译源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一场关于戏曲的激烈争辩。许多现代知识分子梦想着彻底改造传统文学,建立一个符合他们关于现代中国想象的新文学。具体到戏曲这一体裁,他们要求摒弃传统“戏曲”,按照西方模式建立新式“话剧”。而最稳妥的学习途径自然是翻译。杨丙辰本人便翻译过多部西方戏剧。他在前言中强调戏剧对启蒙观众的重要作用,批评了当时戏剧创作的现状。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则是缺乏优秀的模范剧本。他翻译《弥娜》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正如莱辛以此戏剧开创了德国喜剧创作的新局面,杨丙辰也希望通过翻译来提高中国新式话剧的水平。因此,译本的评注部分介绍了该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便于中国读者理解这部18世纪德国喜剧,同时还向中国的话剧作家介绍了莱辛搭建情节、编织对话的精妙之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部译作是莱辛剧作唯一的中译本。《明娜·冯·巴尔赫姆》的英文版收入“欧美名剧选”系列里,中译名为《英雄儿女》(1936年),选注者方乐天,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卢白羽:莱辛研究在中国

    除了杨丙辰的这一完整中译本,民国时期也有对莱辛作品的翻译片段,主要散见于各类报纸杂志或西洋文学文选之中。比如《中德学志》上刊载了由常荪波翻译的《论古代人“死”之表现法》,[德]雷兴:《论古代人“死”之表现法》,常荪波译,载《中德学志》,1942年第1期,第64110頁。《中德学志》刊载莱辛译文及研究的文献信息均参考温玉伟所著LessingForschung in China(即将刊登在Lessing Jahrbuch上),在此表示感谢。由吴兴华翻译的《雷兴自论》,[德]雷兴:《雷兴自论》,载《中德学志》,1942年第2期,第251265页。即《汉堡剧评》结尾(第101104篇)莱辛对《剧评》的总结性概括。对同一段的翻译也见于李金发、黄似奇所著《德国文学ABC》之中。李金发、黄似奇:《德国文学ABC》,上海:ABC丛书社,1928年。该书实为德国文学文选,选译了德国文学名家作品片段,其中收录莱辛的作品即《汉堡剧评》最后一篇。

    吴宓在《大公报》(文学副刊)第55期(1929年)发表的《雷兴诞辰二百周年纪念》这篇文章是对莱辛生平的简要回顾。吴宓将当时德国文坛与当代中国文坛的情况作了对比。他认为,正如法国古典主义阻碍了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欧化风潮也不利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成长。⑦吴宓:《德国大批评家兼戏剧家雷兴诞生二百年纪念》(录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载《学衡》,1929年第68期,第118页;第9页。这就看出莱辛对发展中国新文学的榜样作用。吴宓对莱辛戏剧创作的评价是:“作品皆以工力见长,而缺乏诗人之天才”,⑦这也符合20世纪20年代德国非理性主义思潮将“非理性”视为文学源泉,而以理性闻名的莱辛则算不上真正的“诗人”参看Monika Fick, Lessing Handbuch. Leben, Werk, Wirkung, Stuttgart 2016, S. 5.的观点。有趣的是,《智者纳坦》这部体现莱辛宗教宽容思想的重要剧作却被吴宓评价为“说教之工具,而乏文学价值”而不值得评述。这篇文章重点介绍的是美学著作《拉奥孔》,第一次向国人详细介绍了《拉奥孔》的主要观点,并列举中国诗歌来论证这些观点。可以说,此文开启了用中西诗画论对比方法来研究《拉奥孔》之“诗画异质说”的先河。

    相关热词搜索: 莱辛 中国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