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析乔伊斯笔下“都柏林人”的爱情观

    时间:2021-02-27 07:59: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作为20世纪颇受争议的文学巨匠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为我们当今读者展示了一份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尔兰都柏林城的真实画卷。说它真实,是因为作者刻意将短片中的人物、事件“去戏剧化”,初读枯燥、微现艰涩;再读细读,才识其中所述的人生百味。本文希望通过对其中短片《伊芙琳》、《寄寓》、《一朵浮云》、《母亲》、《无独有偶》、《悲恸往事》、《阿拉比》人物设立、情节铺叙、写作技巧与手法的深入分析,窥探乔伊斯眼中都柏林人的爱情观。

    关键词:乔伊斯;都柏林人;爱情观

    翻开爱尔兰文学史的画卷,许多华横溢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如斯威夫特、萧伯纳、叶芝、奥凯西等等,便会纷纷跃然纸上。而乔伊斯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爱尔兰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不仅改革了小说创作的形式,而且还开创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他的惊世巨作《芬妮根守灵夜》与《尤利西斯》便是成功运用意识流的典范,其中的暗语和谜语更是正如作者所预言的那样“让教授们争论几个世纪”。而短片小说集《都柏林人》是在乔伊斯流亡欧洲大陆后,由于深深怀念故土的杰作。这部短片小说集虽然如今饱享盛誉,在初发表时却是历经坎坷。1905年末,乔伊斯将他的这部小说集的手稿交给一位出版商。然而,该书因涉嫌渎神和诋毁某些爱尔兰政客与神职人员的名誉而遭到拒绝。之后接连遭到了22个出版商的拒绝,八年后才得以出版。

    十五个短片为我们展示了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人的形象。一系列的小人物,甚至是难以称其为“主角”的主角便是乔伊斯作品中最核心的人物谱系。他们大多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抑郁或愤懑,以及迷惘和精神空虚的状态。事实上,乔伊斯在1906年5月5日致葛兰特·理查兹的信中讲的很明白,他写这些故事的宗旨在于揭露都柏林生活的“精神麻痹”(moral paralysis):

    “我的目标是要为祖国写一章精神史。我选择都伯林作为背景, 因为在我看来,这城市乃是麻痹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我用一种处心积虑的卑琐的文体来描写。我坚信,倘若有人在描绘其所见所闻时,胆敢篡改甚至歪曲真相,此人实在太大胆了。”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乔伊斯的写作态度和理念,所以我们几乎可以断定乔伊斯在写作之初是本着忠实事件原貌的态度来创作的。然而,作家在创作之时,不可避免地会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乔伊斯也不例外,在《都柏林人》中处处可见作者的创作痕迹,以及他的无奈、对市侩之风的嘲弄及蔑视。本文就是希望通过字句间真情的流露,来一探乔伊斯对待爱情,或其看待都柏林人的爱情世界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一、没有“爱”的“情”

    乔伊斯的一生都对故乡都柏林有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爱自己的祖国,以至于一生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都柏林作为背景;另一方面,他又对陈腐、没落、落后的故乡,以及人民的愚笨与麻木充满了蔑视。

    《伊芙琳》描述了一位下层少女,她母亲去世后,父亲脾气见长,动辄破口大骂,甚或拳脚相加;而她工作的店面中,她也日渐不满女老板对她的呼来喝去。在她与外地青年弗兰克恋爱后,她欣羡与弗兰克给他描述的南美风情。为摆脱现实生活的枯燥与乏闷,她也开始幻想麦哲伦海峡的宏阔以及巴塔哥尼亚的刺激生活。弗兰克将她带到剧院前排座位观看《波西米亚女郎》更是将她的虚荣心推向了顶点。她决定与他私奔,却在最后登船的一刻反悔。

    乔伊斯在最后才为我们道出伊芙琳再三犹豫要不要私奔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她根本不爱弗兰克,之所以和他在一起,只是因为受不了现实生活的苦闷、无聊与卑微而已。而弗兰克却可以满足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虚荣心,为她提供她需要的物质享受和被人的赞美。然而伊芙琳内心深处却是没有爱的。

    《寄寓》的故事可以说与《伊芙琳》有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穆尼太太是屠夫的女儿,嫁于穆尼后,由于他酗酒、欠债而与他分居。他们的女儿波莉继承了母亲的果敢与聪明。后来,母亲将房子出租给外来的客人暂住。租客中多伦先生与波莉发生关系。虽然,多伦先生由于穆尼家庭身份地位,怕与其结合后受人鄙视而不愿与波莉结婚。但最后,多伦在穆尼太太与道德舆论的双重压力下答应与波莉结婚。故事最出彩的地方是多伦先生在穆尼太太找她谈话前的一段内心独白,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乔伊斯眼中一般男性刚毅外表下的萎缩与懦弱,作者更是通过无人知晓的独白形式,让读者直面人性的胆怯与自私。

    其实,弄出那种事,并不全是他的错。凭着单身汉特有的异常细致的记性,他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她刚好沐浴,身上穿一袭宽松的、敞开的印花法兰绒精梳短外套,雪白的脚背在毛皮拖鞋中白的耀眼,周身芳香的肌肤显得热血盈盈。当她点亮蜡烛并稳住光焰时,她的双手和手腕上飘散出一阵淡淡的芬芳。不过,要是自己真心爱她,语法不通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她的所作所为,他说不上自己是喜欢她还是鄙视她。

    这两个短片透视出,乔伊斯眼中都柏林人的荒唐与卑微。他们或许由于现实条件的羁绊,或许由于狭隘思想的局限,都没有敞开心扉去爱的勇气。

    二、契约关系的感情

    乔伊斯笔下的另一类已婚族的感情,大多建立在一种由责任与利益相结合的契约关系下。在这样的关系下,维系婚姻的不在是甜蜜的爱情或夫妻双方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是一种撇不开的社会舆论压力下的责任与金钱物质导向下的利益。

    《一朵浮云》中的小钱德勒,以及《母亲》中的卡尼太太都是这样人物的典型。

    小钱德勒与太太结婚后,甚至不敢为她朗诵自己喜欢的诗篇。这样精神上的无法交流,更是加剧了他的痛苦。然而,小钱德勒如他自己所言是困在“生活的窠臼”中难以自拔了(原文:I’m a prisoner of life.)。在重遇加拉赫之前,他不敢,也没有强烈的愿望要逃避。后来,他在看着妻子的照片时,甚至出现极其陌生的感觉。

    卡尼太太原是德芙琳小姐,她是赌气才成为卡尼太太的。到了及笄之年,她常被父母送去做客。她的演奏和冷若冰霜的风度颇受人的赞赏。她的艺术修养把她锢在冰冷的禁区内,只等求婚者敢于破门而入,把她引向灿烂的生活。不过,她碰到的小伙子尽是些平庸之辈。然而,当她拖到非嫁不可的年龄时,她嫁给了制靴商卡尼先生,从而堵上了朋友们的议论。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卡尼太太嫁于卡尼先生实属无奈。婚后她也断无放弃她浪漫想法的念头。虽然《母亲》一篇是描述卡尼太太作为母亲角色为自己女儿讨回公道的故事。但字里行间无不显露着卡尼太太对自己婚姻生活的不满。而作为女人,她连小钱德勒想要摆脱、逃避的念头都不敢有。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乔伊斯这位精确、细致描述人潜意识的大师,正是他细致入微的描述将我们带入到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深处,发现那些表面上难以发现的真实。

    三、爱无能

    《都柏林人》中另一类人物的爱情属于根本就无能去爱的种类。他们或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没有精力、金钱、时间去爱;或是干脆对爱情抱以怀疑的态度而逃避。前一种是被物质束缚的爱,后一种是被精神束缚的爱。

    《无独有偶》中的主人公法林敦像极了鲁迅笔下的阿Q,他们欺软怕硬,能力有限却又好逞强。法林敦在受到上司不公正待遇的积愤下终于爆发了一次,可是顶撞过后,他便立刻后悔,他生怕自己会因此丢了饭碗。然而在下班时发现自己没有被炒鱿鱼时,他却又为自己顶撞上司的行为洋洋得意,当掉了怀表请狐朋狗友喝酒,以便自己可以为今天的行为添油加醋的炫耀一番。这种建立在幻想与浮夸的虚荣果然不堪现实的一击。在物质贫乏的情况下,法林敦发现自己是无法拥有爱情的。

    《悲恸往事》可谓《都柏林人》中最富戏剧化的一个故事,有夫之妇辛尼科太太爱上了一个银行的出纳员达菲先生。然而,这位厌恶一切显示物质上或精神上混乱事物,任何中世纪医生都会将其诊断为忧郁型人的达菲先生,却无法接受这份爱意。他选择了逃遁。在事情没有触及本质之前,达菲先生这类人还是可以佯装勇敢与镇定的。然而,一旦辛尼科太太行为越界,表露出内心的真实感情时,达菲的第一反应便是逃避。而他佯装坚强外表内本质的懦弱,终而断送了他与辛尼科太太的爱情,也使他终生后悔不已。

    诚然,物质上的爱无能更加显而易见,可精神上的爱无能却也是爱情的一大杀手。而它的危害却是人不可察觉的,非事情的亲历者无法体察其中的味道。

    四、阿拉比

    如果说之前的无论是没有爱的情,还是契约关系的感情,又或爱无能都是乔伊斯对于成人世界爱情现实的无情地再现的话。那么,《阿拉比》便是这些成人社会爱情现状的根源。通过描写小男孩所历经的童年爱情憧憬的破灭,乔伊斯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普遍的成年后爱情阴影根源的可能性。《阿拉比》中的小男孩,极大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位多伦先生,下一位小钱德勒或下一位达菲先生。

    小男孩是如此的爱慕过邻家的姐姐:“每天早晨,我躺在前客厅的地板上,望着她家的门。她一出门,我的心就怦怦跳。”小男孩在听说他爱慕的女孩梦想去集市阿拉比时,便不停的幻想阿拉比的模样。在他的幻想中,阿拉比已经成为了一个完美无瑕,金碧辉煌如同宫殿般的圣地。然而,阿拉比的破败与普通将小男孩的憧憬与梦想击得粉碎;也将他对她的憧憬与梦想击得粉碎。

    《阿拉比》这个故事彻彻底底地告诉我们人类幻想与现实的差距。作为一个经历过类似童年幻想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乔伊斯也就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一针见血而有入木三分地为我们揭示了成年人中爱情问题的根源所在。

    《都伯林人》的故事背景植根于深远、浑厚的爱尔兰文化。同时,十九世纪末的爱尔兰又是闭塞与落后的,乔伊斯正是以作家敏锐而犀利的眼光捕捉到这一点。他发现在顽固传统的观念下,都柏林人几乎丧失了去寻求真爱的勇气。人们在寻找伴侣时,受着各种物质条件与思想狭隘的束缚。从而形成了诸如伊芙琳、多伦先生这样的错爱个例;小钱德勒、卡尼太太这样的虚假婚姻;以及法林敦、达菲先生这样的欲爱无能的境地。这一系列人物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在爱面前都没有独立的人格,不能无拘无束的思考。正是因为顾虑太多,才造成了一个个不幸的婚姻。他们将爱情视为社会契约,压制、淡化了爱情的甜蜜与美好,屈从了婚姻带来的物质价值或为反抗这些物质价值而逃避婚姻。

    乔伊斯的作品忠实于现实,从而对现实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从《都柏林人》中反映出的爱情观或许悲凉、甚至残酷。然而,都柏林的故事何尝又不是一次次地在现实中上演呢?

    参考文献:

    [1] 孙梁等译. 都柏林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 郭海霞. 异化人精神世界的散文诗----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解读. 上海三联书店,2011

    [3] 李维屏. 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乔伊斯著,李宏伟译. 尤利西斯自述.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 理查德·埃尔曼. 乔伊斯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6] Scholes, Robert. In Search of James Joyce.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hicago, 1992

    [7] James Joyce. Dubliners. Dover Publications, Unabridged edition, 1991

    相关热词搜索: 都柏林 爱情观 浅析 笔下 乔伊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