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李银河】与李银河共进午餐

    时间:2021-02-27 08:00: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WHO IS IT 社会学家,性学家,著名作家王小波之妻。

    已故著名小说家王小波的妻子的角色一直跟随着李银河。她还是《同性恋亚文化》和《虐恋亚文化》的作者,中国最活跃的社会学家之一。两件事加起来,让她始终保持着被关注,尽管她很少参加不必要的社交饭局—在我们约一次午餐的时候,我提出,这也可以是一个她和她朋友的饭局,我去参加。李银河在电话那边犹豫了一秒,说:“我自己没什么饭局。”

    她对社交的疏离,在上一次和她吃饭时我就有所察觉。2012年1月15日,作家冯唐来北京签售,李银河助场(一人签售,一至两位好友助场,几人一起在读者面前聊天,这几乎是如今中国卖书的惯例),散会后大家一起到北京东边一个曲里拐弯的地方吃饭,席间书商谈笑风生,介绍去澳洲进行佛教禅修的经历,还展示了手机中保存的长辈念佛往生图片。李银河也接过手机看了看,但那显然不是她感兴趣的话题。过了一会儿,大家瞎聊,忘了聊到哪儿,李银河突然抬起头,正经地说:“从性的角度来看……”大家吓了一跳,毕竟,饭桌上和性相关的话题往往是段子。

    那次饭局之后,李银河写了一本新书,冯唐还给写了序。眼看就到年底,书一直未出,序却闹得沸沸扬扬,讥议者说,没见过这么写序的,夸作者的篇幅太小,谈自己的创作太多,送冯唐两个字,自恋。

    这个周五中午,我和李银河的谈话便从这件事开始。当时我们已经在方庄一家名叫“天天渔港”的饭店会合,这是李银河指定的午餐地点,因为离她住所很近。我走向餐厅的时候,发现门口透露出几丝萧条,它不像CBD的那些饭店,门前永远停满了车。玻璃门上贴着“今日特惠,大虾18元一只”,这是个吃海鲜的地方。

    李银河在点菜的时候踌躇了一会儿。“太贵了,”她翻着菜单,“都得四五百,都什么玩意儿啊。”我打开手机看了看大众点评网,上面写着:人均消费197元。最终她选择了菜单上最便宜的几道菜—简直是从菜单缝隙里找出来的,唯一和海鲜沾边的就是“今日特惠大虾”,我俩一人一只。服务员领命而去。

    “我从没有对冯唐的那篇序有过意见。”李银河表示。

    服务员端来豆浆,还有白糖,

    李银河摆摆手:“我可不能吃这个。”

    “一点点糖尿病。”她说。

    我坐在她的侧面,端详着她的脸。面前的这位女性已经步入老年,面颊上散布着斑点,甚至还有一小块老人斑。头发不再丰润,眼袋很大,穿着一件普通的毛衣,图案无法描述,勉强要形容只能说是接近豹纹,但这张脸的精华之处在于眼睛,她的眼神没有拘束,不停闪烁,显示出这双眼睛的主人正在思考。这不是一个昏昏欲睡的人在跟你对话。

    她跟我说起那本书的事。那是一本关于虐恋的短篇小说集,写完了心里犹豫,不敢出,“家里人都特别反对,说这书一出来你就身败名裂了”。

    她咬着服务员刚刚送上来的鸡肉,这道凉菜名叫“上海咸鸡”。我真没看出海鲜店和上海菜能挂上什么关系,但李银河刚才还险些点了更加上海化的“烤麸”,因为不能吃甜才作罢。

    不敢出书,还因为她担心写得不好,不够“文学”的标准。

    “写得好不好是一回事,”我说,“关键问题是,你写得爽不爽?”

    “爽啊!”李银河眼神一亮,欢然大笑,我在心里掐秒,这次笑声长达10秒。她用一连串的形容来肯定:“简直是一种非常巨大的享受。痛快!痛快淋漓!高兴!身心都愉悦。”

    她对虐恋小说集的事犹犹豫豫,想了个新辙,说可以跟过去她写的那本《虐恋亚文化》一块儿出,逻辑是:不是好小说,那就不作为纯文学出,把它看成一项社会学研究的补充。

    出书,李银河不陌生。她曾和朋友一起弄了个工作室,出过冯唐一本书,又出了《爱你就像爱生命》。工作室已经停了,但有一套当时策划的知识分子丛书,最近正要出版。十八大之后,李银河写了一篇博客夸赞习近平,又提出对国家文化事业的建议。

    我问她,你爱写时评,言论边界怎么掌握?

    “边界就是不能推翻政府呗,”李银河说,“我也真心觉得政府不错。最近看世界各国的满意度调查,中国政府得到的满意度有83%呢。我就希望是一种缓慢渐进的改革,中国受革命的苦太多了,动乱谁也受不了。”

    上菜的又来了。

    您好,黑椒牛柳、西蓝花,请慢用。

    哟,菜的分量还挺大。

    您好女士打扰,油焖大虾。

    王力宏的歌声飘荡在饭店里。

    咀嚼着牛肉、蔬菜、大虾,李银河将她的故事娓娓道来。

    她的父亲出生于农民家庭,4岁时没了爹,靠哥哥供应读书。1938年,李银河的父亲母亲从不同的地方奔赴延安,革命青年上抗大。他们是后来被称做“三八式干部”的那一批知识分子,1946年参与《人民日报》的创建,从此在这个报社工作,成为元老。

    李银河从小到大对包括美食在内的物质没有特别需求(所以她会在海鲜饭店点烤麸)。她一路顺遂。虽然从17岁往后数的5年里,李银河在内蒙古兵团和山西农村劳动,干重体力活,但她也不觉得痛苦。

    1978年,李银河已经离开农村,念完了大学(工农兵大学生),在这一年从《光明日报》被调去国务院研究室写文章,她和好朋友林春共同撰写了《要大大发扬民主,大大加强法制》的评论文章,这是她文字生涯中的成名作,首发《中国青年》,后被《人民日报》加编者按转载。那一年,国家召开著名的理论务虚会,李银河是会场上的工作人员,这是“文革”后非常著名的一次会议,要给整个改革定调子。

    “中国最著名的理论家们在一起谈改革怎么改。我当会务,做简报什么的。场面特别激动人心,整个就是拨乱反正,从一个极端荒唐、文化专制底下整个解放出来。那时候多群情激昂,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包产到户、三自一包、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否定两个‘凡是’、胡耀邦主持给所有右派平反。我们国务院研究室的几个朋友总是去北京的玉渊潭公园,北岛就在那儿朗诵,开诗歌朗诵会。大家全是自发去的。”李银河说。

    她把“激动人心”这个词连说3次。

    “那时,我们觉得国家真的要有一个大的改变了。”李银河吃得很慢,边想边说,“是自由、解放的感觉……”

    我说她国务院研究室的时评劲儿又出来了,李银河呵呵笑。

    潮式凉瓜排骨煲突然来了,

    快聊完的两个女人,

    中间突然多出一盆热气漫溢的排骨煲,

    会比铁板牛柳好吃一点吗?

    看她吃得也不带劲,我问她是不是不好吃。她说:“食物不就是一点热量嘛,吃饭就是加料。”

    李银河的“加料”观点是从插队时来的。那时候干重体力活,人跟牲口似的,吃完一顿饭,把所有力气又挥洒给土地,力气都用光了,再吃饭。她觉得自己吃饭跟牲口嚼料没什么区别。

    吃着排骨,李银河告诉我,王小波有时候说她“屁股眼儿大丢了心”,“意思是屁股眼太大心就掉出去了,这就是我的性格,比较粗线条的劲儿,说得不好听就是不像女人”。

    吃饭的地方走过去几百米,就是她的住处,是处经济适用房。2002年搬来的时候,她发现好多村民也住在一个楼里,他们经常放炮,送葬吹吹打打,盖大棚子。冬天的时候嫌烧煤太费,李银河就从她在大兴的小楼搬回这个楼住。

    “特别早的时候王小波跟我说过,人到无求品自高。后来我们去杭州,灵隐寺后面还有个小庙,路边又看见这句话,我记住了。不求名不求利,自然就有品了。”谈起物质,李银河这样说。

    她讲求精神。和冯唐的来往,也是打精神开始的。

    “我做知识分子丛书,约了王小山、罗永浩、老六、冯唐,最后只有冯唐给了我书。接洽这些事的时候,有一次去他家,我给他看了我那虐恋小说集里的第一篇,口味是最浅的,浅尝辄止那种。他是第一个看了我小说的外人,后来回应我两个词:很牛、好看。”

    李银河说,拿到冯唐这两个词儿,她激动坏了,甚至说这两个词对她具有“非常非常里程碑的意义”,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啊”。后来她就三不五时地再给冯唐看几篇,“至少是个知音吧”。“写虐恋小说集的时候确实—简直就像—流水一样,标题打上,哗哗哗哗就出来,那种感觉太兴奋了,我一辈子都没有过那感觉。但是我只在虐恋这一个题目上有感觉,其他的就不行。”

    再后来,冯唐写了那个序,在新浪微博上被人讥嘲,冯唐跟李银河说:“要不别出了。”

    “为什么喜欢虐恋这个题材?”我问。同时招手让服务员过来买单。

    “不知道。”

    “它是你独特的生命体验吗?”我又追问。

    “成因很奇怪。可能有点儿先天因素,早年什么因素,身体上的、经历、心理,种种的原因。它也可能就是我的性欲的一种存在方式,这个很奇怪的。”李银河说得慢悠悠的,“好多家里人特反对我出这个书,姐姐哥哥嫂子什么的,亲近的人都特反对,因为比较暴露隐私。他们的想法是—搞同性恋研究和写同性恋小说不一样。搞同性恋研究,可以是和本人没关系的。你要是写同性恋小说,你就暴露了你的个人爱好了。”李银河最后这样说。

    铁板牛柳剩了一半,

    排骨煲也是。

    服务员快步走来,手持账单。

    “打包。”李银河说。

    相关热词搜索: 李银河 共进 午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