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新时代·新力量·新展望

    时间:2020-11-21 08:01: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18年12月7日,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光明日报》社文艺部主办,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新时代·新力量·新展望’——四川新文艺群体发展研讨会暨《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首发式”在新华宾馆隆重召开。

    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兴平,《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邓凯,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全胜,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邓涛,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青,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魏在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窦维平,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教授范玉刚,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博导王国华,中国文联理研室调研处处长于德海,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朱虹子,《中国文化报》四川记者站站长王雪娟,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刘旭,《人民日报》四川分社副社长刘裕国,《光明日报》四川记者站副站长李晓东,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平志英,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兵,以及省文联主席团成员,各机关处室,省级各文艺家协会负责人,各市(州)文联负责人,全省新文艺组织代表出席会议。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出的重要论断。

    踏着改革开放40年的节奏,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成果是中国新文艺群体(包括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个体文艺工作者)成为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力量,是新时期中国文艺发展的增量,是民营文化经济的一抹亮色,是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新需求的重要主体。这一全新判断,在为时一年四川省文联组织的全省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新文艺聚落、个体文艺工作者大调研所形成的研究报告和典型范例中,得到生动的诠释和鲜活的呈现。

    四川省文联倡议召开这样一次高规格的研讨会并举行《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首发式,其目的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团结引导,把千千万万文艺从业者、爱好者凝聚起来”的重要任务落地、落细、落实,充分利用大调研形成的重要成果、掌握的基本情况、发现的典型范例、凸显的困难问题,以“新时代、新力量、新展望”为题,认真总结四川新文艺群体发展的新经验、展示发展新成果、正视发展新问题、探索发展新路径、聚焦发展新机制、营造发展新环境,充分激活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的创新创造活力,使之成为新时代四川文化强省建设的有生力量。

    该丛书每套4卷、共约123万字,首次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四川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和新文艺个体工作者的生存与发展现状。报告指出,新文艺群体规模大、门类多、特色靓、后劲足、发展猛,正成为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文艺“四新”以创新创意为驱动,形成了文博艺术、演艺服务、艺术培训、创意设计等一大批新型文艺形态和类型。它们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重要表现形式是自觉突破传统文艺组织的类型壁垒,各种艺术方式自由整合、迅猛发展。

    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从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的类型界定、发展概括、新特征、新贡献以及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向大会作了主旨演讲。最后郑晓幸对促进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健康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他表示,当下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十分活跃,发展的新特征、新贡献很突出,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也很突出,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公平的眼光、团结的眼光看待他们。新文艺群体、新文化阶层人士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民间力量、社会力量,是激活全社会文化创造热情的重点人群,在推进社会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征途中,我国新文艺群体“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为此我们在调研报告中从10个方面,对促进新文艺群体健康发展提出了30条举措,从目前发展态势看,各级党委政府宣传文化文联等相关部门应把支持引导新文艺群体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发展,为此他提出7点建议:

    第一,加强组织建设,切实将党对新文艺工作的服务落地、落细、落实。

    加强新文艺阶层党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新文艺阵地的党建工作機制,不定期进行督导,实现党的领导对文艺工作全覆盖。提升新文艺组织群体意识形态领导责任的干部工作绩效考核权重,在组织、宣传、统战、新闻出版、广电、文化和旅游、文联、社科联、工商联、妇联等组织的党建工作中,启动意识形态引导清单制和立红黑榜单,增加对新文艺组织群体的意识形态监控,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第二,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发展顶层设计,为文联新职能有效发挥提供保障。

    建议建立由党委或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的文艺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联动机制,统筹协调新文艺阶层发展中若干重要问题的解决。在深化文联体制改革中,围绕延长工作手臂扩大覆盖、明确文联承接政府职能转换后的新职能,使文联组织的联系范围和服务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加强文化政策环境支撑,建议制定和出台《加强对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引导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政策举措扶持、引导“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健康可持续发展”,从顶层设计上,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第三,全面加强先进文化对新文艺群体发展的引领,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有纪律”的新文艺组织和群体,引导文艺“四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九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景区、进公共活动场所、进交通枢纽及口岸、进网络空间)。把民间文艺作品的价值取向、艺术水准与上座率、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等有机统一起来,推动产生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新文艺精品,服务人们美好生活需要。

    第四,注重提升新文艺群体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培育挖掘文化经济新增量、新动能。

    不断加强新文艺阶层的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加大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先导的现代科技应用及推广,拓展新的文艺形态发展空间。定位新的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推进形成一批“文化+旅游、文化+人工智能、文化+金融孵化”等新经济空间、“文化+订制、文化+IP授权、文化+智能创作”等新经济模式、“文化+社交、文化+电商、文化+大数据”等新经济平台,引发新文艺组织勇做新动能先锋。

    第五,破除身份歧视和认同偏见,努力营造关爱新文艺阶层社会氛围。

    破除身份歧视、认同偏见,打破阶层固化、利益藩篱,建议相关部门在政治地位、宣传舆论、荣誉评奖、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文艺“四新”和体制内文艺人士同等待遇,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公平竞争环境。拓展延伸工作手臂,建立与文艺“四新”经常性联系平台,多为他们在深入生活、教育培训、展演展示、宣传推介等方面创造条件,关爱、引导他们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文艺人才。

    第六,深化文化艺术供给侧改革,切实推动文化事业、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文艺“四新”业态与建筑、信息、制造、旅游、商贸、教育、体育、金融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从人才、税收、场地、职称、评奖、金融等多个方进行扶持,坚持走品质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推进新文艺组织平等参与政府服务购买活动,把文艺“四新”的文艺展演服务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民营文化企业协会、民营文化产业商会的作用,以公共平台搭建为引擎,提高服务于“文艺”四新的信息咨询、项目推广、电子商务、财税支持、金融服务、统计分析、人才培训、产权交易等能力。

    第七,提高文化治理现代化能力,着力加强文联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管理服务方式的改革。

    建设新文艺发展动态信息采集及统计分析体系,挖掘文化经济新动能、发掘新文艺组织群体新动向,做到文艺“四新”发展、扶持和引导工作,有迹可循,为党委政府部门的文化科学治理,提供扎实决策依据支持。有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文艺大师”培养计划、“文艺名师”带动计划、“文艺杰青”培育计划和“文艺会员”覆盖计划,推进新文艺工作者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提升社会化文化治理能力。

    会议之后,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教授范玉刚作主题为《积极培育社会力量是夯实文艺繁荣兴盛的社会基础》的演讲,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博导王国华作主题为《新技术与旧藩篱——论“四新”群体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变革力量》的演讲。

    四川文艺“四新”已成为推动四川文艺繁荣、提升四川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增量,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通过编辑出版《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四川新文藝群体调研报告》丛书,以及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探索路径、转化成果,为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切实把新文艺群体团结起来,努力引导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积极力量!

    (摄影:康卿)

    相关热词搜索: 新时代 展望 新力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