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从政府工作报告(19P78—2015)看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

    时间:2021-01-31 07:57: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1978-2015)为研究文本,运用定量分析和语境分析方法对其中涉及“周边外交”的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认为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可分为六个时期并得出以下结论:周边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中关关系的变化影响着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变化;周边外交政策日益成熟完善,依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加以调整;周边区域合作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安全、人文并重;周边安全由政治、军事领域逐渐扩展到经济、舆论领域;周边外交政策的调整由国家大战略决定、受大国因素影响。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 文本研究 周边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812(2016)01-0066-79

    2013年10月24-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就周边外交专门举行的一次会议,李克强总理主持,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02014年11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这两次外交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周边外交的大政方针。

    近5年来,中国学界对中国周边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安全、经济、战略、对策、思想等领域,主要著作有张洁主编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系列丛书等。2013年10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举办了“周边战略形势与中国周边战略”专题研讨会,与会学者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周边外交战略的实践与对策进行了探讨;张蕴岭等学者从中国周边外交环境的变化、周边外交理念的转变出发开展研究,并就周边外交提出具体的对策。

    本文以计量统计和语意分析的方法对1978年至2015年的共38份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文本研究,抽取其中涉及“周边外交”的文字,运用Microsoft Off-ice进行字数统计制作表1,运用SPSS17.0制作图1和图2,从而作出定量的和语境分析,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这不仅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演变所作的历史总结,而且对未来中国的周边外交工作会具有一定的启示。全国党代会报告每五年一次,对中国外交发挥着宏观的指导作用,但不能具体反映周边外交的变化,而政府工作报告则较为详细地表述了上一年周边外交的重大事件及相关政策的变化情况,且政府工作报告具有权威性,因而本文选用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文本研究,在分析中引用党的报告、领导人的讲话以论证观点。

    “周边”一词于1988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后除个别年份如1989年、1990年(提周围邻国)、2007年、2009年外,该用语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占据重要位置。何谓“周边”?周:环绕。《楚辞·九歌·湘君》:“水周兮堂下”,引申为一匝。边:周围;四侧,如:周边;四边,引申为边界,边境。《汉书。陈汤传》“(单于)遁逃远舍,不敢近也。”可见,“周边”指环绕中国边界四周并向外辐射的区域,也可称为“大周边”。所谓周边外交,系一个国家与环绕其边界的国家之间发生的外交关系。

    在中国学术界一直有“小周边”、“大周边”之说。“小周边”系指与中国领土和领海直接相邻的国家及地区,如俄罗斯、蒙古、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诸国。而“大周边”乃为环绕中国边界四周并向外辐射的区域,除涵盖小周边国家和地区外,还包括西亚和南太平洋地区。从中国1978-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周边国家的文字表述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周边国家包括:东北亚(朝鲜、韩国)、东亚(日本)、东南亚(东盟十国)、南亚(南亚五国)、北亚(蒙古、俄罗斯)、中亚(中亚五国)、西亚(阿富汗、伊朗等)、南太平洋国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考察1978-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日本和前苏联始终是属于中国周边邻国,如197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中苏曾经是友好邻邦”;此后因中日、中苏关系十分重要,如同中美关系一样被单列,在论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没有列出,但并非有的学者所认为的1988年李鹏代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周边”一词时,不包括日本和当时的苏联,也非有的学者认为的直至1991年5月江泽民出访苏联在莫斯科发表演讲时,“周边”才明确包括日本。1978-1988年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直强调与邻近国家的睦邻关系,对待邻国的热点问题,如苏联侵略阿富汗、越南侵略柬埔寨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单独列出,但这并不意味着上述三国不属于中国周边邻国。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定量分析

    通过对1978-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不断地发展、变化、完善、成熟。对1978-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周边国家的文字表述进行统计,就涉及周边外交的字数及其在外交工作部分的字数中所占百分比,以及关键词“周边”出现的频次作出定量描述,即可使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变化通过图表得到直观的反映。

    从表1中,可以发现阐述外交工作的总体字数逐渐减少,1999年后没有出现字数上千的情形,有关周边外交政策的字数也在减少。具体而言,1978-1989年关于周边外交的总体描述详尽,出现1979年、1984年、1988年、1989年字数上千的情况;1991年后描述简练,最高的1993年为445字,2004到2015年则字数不过百。单纯从字数变化并不能说明周边外交政策的变化状况,我们通过对“阐述周边外交政策的字数占涉及外交工作的总字数之百分比”的计算(图1)和“‘周边’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统计(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1979年、1983年、1989年、1992年、2000年、2002年、2008年、2013年出现波峰。我们以1988年第一次提出“周边”为分水岭,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先粗浅地分为两个时期:(1) 1978-1987年。1983年达到36%,这是因为1980-1982年未提周边国家,仅在1981年有74个字论及外交工作,其余均为0,在1983年集中谈论外交和周边国家状况显然在情理之中。1984年对周边邻国的阐述是十分简练的宏观描述。这一时期虽不曾涉及周边概念,但周边外交是受到重视的。(2) 1988-2015年。其中1988年达到25%,1989年达35%,出现波峰,此后只有2000年达到2g%,其余大多数年份都在l0%-20%之间。

    我们以10%为界分析1988年后的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状况,设10%以上为重视,即可再细分出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88-1993年。1989年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干涉中国内政,对中国进行多方面制裁,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恶化。这促使中国调整周边外交政策,开始与周边国家改善关系,先后同新加坡、文莱、俄罗斯、新独立的中亚国家、韩国等恢复或建立外交关系。1990-1993年报告阐述周边外交工作的百分比达20%以上,其中1993年3次提及“周边”。这是周边概念刚提出的时期,该时期中国主要同周边国家恢复或建立外交关系。第二个时期,1994-2000年。中国在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行制裁的同时,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基础上改善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1996年台海危机,导致刚有所好转的中美关系出现波折;1999年“炸馆”事件,中美关系急剧恶化,因此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周边外交工作的百分比高达2g%。该时期中国周边局势总体良好,是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发展期。第三个时期,2001-2008年。2001年撞机事件令中美关系再度产生波折,2002年、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周边外交工作的百分比都达到20%左右;2003年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实行军事打击,因此2004-2007年间,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相对稳定,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周边外交工作的百分比均在l0%以下。这是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相对平稳的时期,中国提出了全方位外交理论,确定了周边外交的首要地位。第四个时期,2009-2012年。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怂恿相关国家在岛屿争议中挑起事端,中国周边环境错综复杂,与日本等国关系降至冰点。反映在图1中,可以看出2012年周边外交工作部分的百分比达到18%。这说明中国周边外交在经历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后,开始受到重视。这一时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上升期。第五个时期,2013-2015年。周边外交工作部分的百分比都在20%以上,这个时期由于周边局势趋于复杂,中国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视乃前所未有,专门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对相关事务进行战略谋划。这是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成熟期。

    观察上述图表并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变化,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中国周边环境稳定时,周边外交政策便较为稳定,周边外交占外交工作的比重也比较小,在10%以下;一俟中国周边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周边外交的字数占外交工作部分总字数的比例便比较大,高于10%;中美关系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变化。我们可以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分为六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78-1987年;第二个时期:1988-1993年;第三个时期:1994-2000年;第四个时期:2001-2008年;第五个时期:2009-2012年;第六个时期:2013-2015年。每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周边外交工作,只是程度略有不同。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语境分析

    单纯依靠定量分析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语境分析法可弥补其不足。分析哲学的思想先驱弗雷格认为,“在任何一种语言活动中,语词只能在语句的语境中获得意义,语句只能在语言系统的语境中获得意义。”所谓语境分析,一是“通过对语言学中汉字的使用特征、词汇的组合和更替以及相关语法知识的运用”,分析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及变化规律;二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档案、文件中的关键词在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看其前后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以实现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语境分析法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任何一种观念的形成,一个概念的提出,一种理论的产生,都不可能突然地出现或孤立地存在,而总是以一定的时间、场合、目的或方式为其条件,存在于包括研究者在内的多重复杂要素的相互关联体中。如果忽略了这些现实环境,就根本无法理解概念、观念或理论的具体含义。与传统的归纳——推理和假设——演绎方法相比,以多层次、多视角理解概念、观念和理论的内在意义和言外之意为目的的语境分析法,具有其独特的方法论优势。”本文所运用的语境分析法即为选取政府工作报告中描述周边外交政策的关键词,如“周边”、“周边环境”、“睦邻友好”等的使用特征研究周边外交政策的变化情况,并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国内外环境(即语境)的变化,对周边外交的变化加以具体分析。

    (一)周边外交政策日益成熟完善

    首先,“周边”、“周边环境”、“睦邻友好”等词语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使周边外交部分用词精炼。1988年报告中的“中国一向重视同周边各国保持和发展睦邻关系”,第一次使用“周边”一词,之后,中国逐渐把周边国家当成一个整体对待。苏联解体后,中国周边国家增多,周边环境变得颇为复杂,1993年报告认为应“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争取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首次使用“周边环境”概念。1989年报告表示,“中苏关系正常化后,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关系”,首次提出“睦邻友好”概念;1992年报告指出,“继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睦邻友好”政策开始用于处理与其他周边国家的关系;2000年报告表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此后“睦邻友好合作”的提法开始进入中国周边外交。“周边”、“周边环境”、“睦邻友好合作”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后,能够既清晰地描述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又极大地简化了字数,不再如同1978-1987年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大量篇幅谈论柬埔寨、阿富汗问题,将周边国家面面俱到。

    其次,周边外交方针逐步完善。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2003年10月7日,温家宝在其出席的首次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上指出,“‘睦邻’、‘安邻’和‘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2005年报告首次提出“全方位外交”理念,明确了周边外交的首要位置。在2008-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方位外交”,“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睦邻友好关系”多次出现,成为该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的指南。2013年的周边外交工作会议提出“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指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最后,周边安全由政治、军事领域扩大到经济、舆论领域。1989-1993年间,影响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安全因素主要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时期的安全因素仅限于政治、军事方面。1996年报告提出“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此时的安全因素已经包括经济方面。2005年报告在总结上一年工作时指出:“(我们)努力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安全因素开始扩大到舆论领域。2012年报告提出要“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此时的安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舆论四个方面。

    (二)周边外交由注重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到区域安全、人文并重

    1978-1987年间,因苏联入侵阿富汗,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主要集中于安全领域。1990年后,中国先后同新加坡、文莱、俄罗斯、新独立的中亚国家、韩国等恢复或建立正常邦交关系,并开始与其开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合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了东盟的好感与信任。自1997年起,中国开始注重与周边国家加强区域合作,合作的领域从经济扩展到科技、文化、安全等各个方面。从1978年报告“支持东南亚国家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到1997年“扩大彼此在广泛领域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第一次提出与周边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表明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2001年,中国同俄罗斯和中亚四国共同宣布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在第五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峰会上,中国与东盟一致同意今后10年内逐步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这一目标引领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全面建成。2013年,李克强提出打造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在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安全合作,加强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2014年报告指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注资500亿美元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5年,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此举标志着“一带一路”从理念走向具体实施阶段。“一带一路”建设得到沿线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将与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一同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合作平台,将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基础设施、金融、贸易、环保、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建立起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亚信会议、南亚区域合作联盟、“10+1”等一系列地区合作机制,由最初只注重区域经济合作到目前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并重,表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周边外交日益成熟、自信。

    (三)周边外交政策因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次对周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中国周边外交方针由睦邻友好发展到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周边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周边外交政策调整是中国国家大战略的需要。

    美国《国防部军事及相关术语辞典》认为,“战略是采取统一、综合的方式发展并利用国家实力的工具,以实现战区、国家以及跨国目标的艺术与科学”,国家战略乃是指“在平时与战时,发展并利用一国的外交、经济、信息力和军事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与科学,又称大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国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国家大战略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把经济搞上去。中国首先开始了面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开放。

    1989年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全面制裁,企图干涉中国内政,中国与欧美的贸易额下降,对外开放空间受到限制。面对不利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在1989年9月4日同中央几位主要负责同志讲:“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中国领导人认为,能够保住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不倒的主要动力就是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指出:“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在艰难的历史时刻,中国开始与比自己经济发达的周边国家开展经贸往来,开始与周边国家恢复或建立外交关系。截至1991年底,中国分别与除东帝汶外的东南亚各国恢复或建立外交关系。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中国很快承认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和俄罗斯,与之建交并开展边界谈判。1992年8月,中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1991年8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成为1989年政治风波后第一位访华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首脑。有鉴于此,中共十四大报告认为,“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

    中共十八大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中国的国家大战略。它的实施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当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也是世界上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随着综合实力的快速上升,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其突出表现为与海上邻国岛屿争端的激化。美国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频频为日本、菲律宾撑腰,声称钓鱼岛问题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南海问题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休戚相关,美国力量的进入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岛争端更趋复杂、更难以解决。而周边一些国家一方面希望分享中国发展的更多红利,另一方面担忧中国挤占他国的发展空间,“一家独大”后走国强必霸之路。“周边国家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依托。做好周边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周边地区有着中国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成为未来5-10年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

    第二,周边外交政策调整受大国因素的影响

    首先,美国因素。美国虽然是地处中国周边区域之外的国家,但因其特殊地位,对中国周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论述,不再赘述。

    其次,俄罗斯因素。俄罗斯是中国周边的大国,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周边环境。1997年,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和中亚有关国家签署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协定;1998年,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两国签署了《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并依据有关协定解决了东段国界的勘界问题。1997年,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在边界谈判的基础上形成“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上海五国”成员国在上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区域合作的重要机构,对维护中国西北部边疆安全的作用不容小觑。十多年来,“上海合作组织”不断发展,日渐成为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开展经贸、文化、科技、能源、军事、安全等领域合作的主要机构。中共十八大以后,中俄关系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在经济、能源、外交、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最后,日本因素。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由于历史原因及其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它对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具有重大影响。1978-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大量文字阐述中日关系。1978年,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关系步人良性发展的轨道;1982年,中国提出发展中日关系的“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三项原则,得到日本朝野赞同;1984年,双方商定在上述三原则基础上增加“互相依赖”,使之成为四原则,为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睦邻友好”方针也最先用于中日关系。198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在经贸往来,科技文化交流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该年代后期,日本右翼势力试图改变侵华战争性质。1989年政府工作报告严肃地指出,“过去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不容改变的”,同时重申愿与日本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睦邻友好关系;1990年代初,中日关系出现缓和,但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华战争的行为是中国所不能容忍的。1995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出严正警告:“那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带来的空前浩劫永远不能忘记,绝不能让那种惨绝人寰的悲剧重演”,并于当年隆重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1996年报告提出要本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精神,发展同日本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1998年、1999年、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提出要“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发展中日关系,警惕日本极右势力对中日关系的干扰和破坏。进入21世纪,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等所作所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2012年发生钓鱼岛争端,中日矛盾激化,两国关系急剧降至冰点,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东部海域的安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在这一年,中国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抗战胜利日”。2015年报告提出要“办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相关活动,同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2015年9月3日,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在北京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日本能否正确对待历史成为中日关系发展良好与否的关键。

    (四)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与海上邻国的岛屿争端激化、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对中国周边外交造成很大压力。中共十八大后,新一届领导人提出新的周边外交理念,希望以新的方式方法解决出现的问题,用新的思维对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作为综合实力日益上升的国家,中国拓展自身权益,提高国际和地区影响力的举措,必然会引起大国尤其是强国的抗争或争衡。中国须妥善利用好自己的力量,把握好战略机遇期,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改善周边环境。一、政治上,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任何后起大国在其崛起期间都是高度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崛起国如果不谨慎,其面临的阻力和障碍会成倍成几十倍的放大”。要避免在周边地区发生战争;根据周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状况采取区别对待的外交策略,对“全天候”的铁杆朋友,当少算经济账,多算政治账,而对不友好的国家,有必要在政治和经济上予以制裁。二、经济上,应推动“一带一路”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的新平台,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的国内建设相结合,与现有的周边区域合作平台相结合,使之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动中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三、安全上,需妥善处理与美国的关系,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管控南海危机;关于岛屿争端,可借鉴陆地边界和北部湾划界的经验,通过谈判协商加以解决。四、人文上,当宽容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质疑,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增加彼此的信任;对与中国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相异、对中国怀有敌意的国家,要采取文化先行、民间先行的做法,采用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逐步树立起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结语

    周边地区有着中国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成为未来5-10年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周边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是中国的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也是中国最有能力掌控周边环境的时期。中国提出并正积极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立场,坚持正确义利观,与周边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多种手段,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争取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