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由叔本华“钟摆理论”观欧·亨利笔下“钟摆人”的精神困苦

    时间:2021-02-27 07:59: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钟摆》讲述了一个都市小人物因陷于枯燥乏味的生活而无精打采,忽因妻子离家而感到孤独,痛自忏悔。谁知这时妻子突然回来,生活恢复了正常,他的温情瞬间消失,重新陷入钟摆式单调循环的生活中。故事揭示了普通人平淡琐屑的生活日常,也深刻反映了人意志的摇摆不定。欲望不得满足就痛苦,欲望满足就无聊,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徘徊。欧·亨利笔下“钟摆人”的精神困苦与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存在共同的思想内核,从而引发对生命艺术性的探讨。

    关键词: 钟摆理论 欧·亨利 《钟摆》 精神困苦

    欧·亨利是19世纪后期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精巧幽默的语言,“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①,善用漫画笔触和反讽艺术,还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这些都是独树一帜的欧·亨利风格。其实,他的作品之所以精彩,不仅是因为他对于创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熟练驾驭,而且在于“他洞悉社会弱势群体的喜怒哀乐,真实而深刻地描画出美国社会‘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②。其作品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是欧·亨利小说最生动的灵魂。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钟摆》就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他虽不是社会弱势群体,但同样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最平凡的都市小市民的代表。

    一、平淡生活的规律性,仿若钟摆周而复始

    约翰·帕金斯早已看透家庭生活的单调琐屑而变得麻木迟钝,他厌恶这种生活,但难以改变。他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所有琐事都会在同一时刻如期发生,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对于他来说早就习以为常。直到有一次,约翰的妻子因母亲病危匆忙离家,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约翰为此感到明显不适,好像平凡的生活遭遇了惊天巨变。他开始体会到昔日生活的弥足珍贵,顿生凄凉与懊悔,发誓不再像以前那样外出打发时间,而是在家好好陪伴妻子。正当此时,妻子又意外地回到家中,一切都恢复了原样。到了往常到朋友家打台球的时间,约翰习惯性地拿起帽子走出了家门。

    作者敏锐地洞察到都市小市民这一生活困境,用精妙的语言加以呈现。他把这种一成不变、平淡无奇的生活状态,形象地比喻为“钟摆”,因为钟摆总是沿着相同的轨迹摆动,周而复始,看似很有规律,但日久让人生厌。

    鲁迅《在酒楼上》有个关于苍蝇的比喻。吕纬甫说他“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③。人的奋斗好比钟摆,努力地摆动。年轻时踌躇满志,可当奋斗了一圈发现没有丝毫改变,才体会到世事的艰辛,自己先前的想法是多么不切实际。这实际就是一种“钟摆人生”,吕纬甫的形象反映了五四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也就是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痛苦,走投无路与精神颓废成为“钟摆人”④形象的两大特点。

    欧·亨利的《钟摆》同样是由外而内,从社会外环境和内在人性两方面探讨“钟摆式”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受生活条件所限,主人公只能租住在环境简陋的公寓里,与一群和他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为伍,都市生活的光怪陆离与内心的彷徨忧郁形成鲜明对比,环境因素某种程度上是他走不出的泥潭。然而构成钟摆和中心点之间难以解脱的丝线,不可克制的人性弱点才是作者深刻揭露的重点。“钟摆式”的生活或意志,根源是人性的定势,积习难改使性格越发腐朽,自己被自己塑造着,并顽固地坚守着。

    吕纬甫虽然浑浑噩噩地度日而无力改变,但他在思想上却是清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隐痛,充满自责。而欧·亨利则是深入到彷徨者潜意识的深层,揭示其精神的麻木性。平淡生活的规律性,仿若钟摆周而复始。或许社会变革终会使外在环境好转而利于人的发展,可若是人内在根深蒂固的本性,就很难改变了。

    二、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徘徊

    平凡是生活的常态,琐屑是生活的真实。花开花谢、月圆月缺,人生某种程度上是循环不息的变幻。作者却能突破生活的表象,凭借敏锐的哲学洞察,将剖析的笔触深入人性的本然,捕捉细微深处的情感变化。

    1.痛苦和无聊: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

    叔本华有个“钟摆理论”⑤,说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徘徊,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人在自身的各种欲望,如生存、名利不得满足时会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欧·亨利的《钟摆》正是叔本华“钟摆理论”的例证。当生活秩序井然时,他感到无所事事,总想逃避生活的乏味和妻子的唠叨;当家庭遭受变故时,他因规律的打破而深感不适,进而反思己过,幡然悔悟;但当生活重归平静,他又再一次困于平庸,而将先前的信誓旦旦抛至脑后。

    人性本就如此,不仅仅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这么简单。若让他重走人生,他真的能像他悔悟的那样避免人生遗憾吗?若将他不经意间失去的东西重新赋予他,则他真的能好好珍惜吗?人性具有反复性,也不可避免有着惰性。一帆风顺的时候,人会安于平淡而变得迟钝麻木,琐屑生活渐渐泯灭他的上进心、求知欲,当每天会发生的事尽在意想之中,惊喜和希冀就荡然无存。

    故事中,约翰不是没有想办法改变生活,他试图走出家门,通过社交作为生活的调味剂,不料又陷入到另一种“钟摆生活”中,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和相同的人打台球。欧·亨利洞察到约翰等小市民的无奈和困顿,想通过小说为他们探寻一条出路,然而却如吕纬甫的比喻,飞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不管是拥有还是失去,痛苦还是无聊,“钟摆人”的精神困境与叔本华的“钟摆理论”不谋而合,其思想内核具有共通的哲理高度。

    如钟摆般摇摆的是我们单调不变的生活,也是我们对待生活的秉性和态度。“钟摆”这一意象不仅形象地表现出生活平淡琐屑的日常,还深刻地反映出人意志层面的摇摆不定。得到的想抛弃,失去的想挽回,人总是生活在这样患得患失的焦虑和烦躁中。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灵与肉的两重性

    米兰·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认为压倒一个人的不是重,而是缺乏“真切实在”之轻。个人对于集体的游离、先行对于旧识的背叛、理性对于虚伪的洞察,都会使人缺少自我证实,对价值产生怀疑。轻与重的矛盾、灵与肉的纠葛,始终伴随在人生历程中,很难说什么才是正确的权衡。在钟摆式的“永恒轮回”的世界里,悲欢离合、逡巡变幻,灵与肉的冲突始终上演,正如人意志的漩涡,时而痛苦,时而无聊,“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

    欧·亨利的《钟摆》正是揭示了这种灵与肉的两重性。一方面是既定的生活习惯,肉体本能的贪图安逸、追求舒适,另一方面是意识上的自由求变,每个人都有精神层面的追求、生命内在的驱动力。没有波澜的生活仿佛一潭死水,渐渐消磨人生活的意志,因循守旧、有恃无恐、刻板压抑;可是这看似平凡、微不足道的常态,一旦被打破,却又是沉甸甸的,让人继而怀念风平浪静的日子。《钟摆》中妻子的默默照顾、生活的安稳有序、家庭的温暖如初,往往在平日里熟视无睹,可一旦失去,才体会到原来看似弱小的事物对生活影响之大。灵与肉的两重性,不是归向何处如此简单,而是体现在孰轻孰重的选择恐慌,生命意志只能像“钟摆”一样始终晃动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这种精神的分裂正是“钟摆人”的人性根源。

    只是欧·亨利在此基础上看到了这种心理状态的循环性,麻木迟钝与醒悟悔恨,欲望的满足与新烦恼的出现总是交替进行,使人陷入精神欲望和行为惰性的怪圈。作者特地创设情境,让约翰的生活出现一次意外,将钟摆轻轻一碰,便脱离了原来的轨道,剧烈晃动起来。没有了妻子的陪伴和悉心照顾,约翰果真意识到了以往生活的珍贵,有所反思和决心。但意外毕竟只是偶然,风波过后,钟摆又会回到原先的轨道上。结尾处所有人都以为约翰经历了这一场变故,会倍加珍惜失而复得的平静生活,会越发珍爱妻子,谁知一切如旧,曾经的困惑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作者对结尾的安排深化了“钟摆”的主题,既然“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徘徊”,那么这样的结尾虽在“预料之外”,但确实也在“情理之中”。

    这就是生活,“钟摆式”的生活。多少人追求刺激、爱好新颖,仿佛人生在世就必须多一些存在感、丰富性。但走过一程回到现实,却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万劫不复、盛事不再,只能生活在无尽的怀念和悔恨中;要么虚惊一场,回到原点,曾经的欣喜与激动终化作烟云。既然现实情境的“回”与“不回”都一样是悲剧,精神上的“永劫回归”便是不可能的,《钟摆》的主题和“钟摆理论”一样,都是强烈的悲观主义哲学。

    3.艺术的缺失: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止的冲动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造成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而不在于理智,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止的冲动。欲望不得实现的痛苦和实现之后的无聊,都是人类幸福的敌人,使人生了无生趣。

    可是叔本华也认为,这种痛苦人生并非难以解脱,可以通过生命意志的暂时否定,即艺术观赏和生命意志的绝对否定,即禁欲。中国传统往往将两者合而为一,所谓“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菜根谭》)。前半句讲的是“禁欲”,后半句则体现出艺术审美的价值,艺术是解除人类存在痛苦的一种可能途径。正如尼采认为,“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权力意志》)。

    约翰的生活虽然平淡,却隐含了无数值得讽刺的社会话题。作者借约翰的钟摆生活引申出其他许多小人物的钟摆人生,也借细微的生活场景反映出广泛的社会现实,这就是欧·亨利的“含泪的笑”。社会和人心目中的种种丑恶导致艺术缺失,与叔本华所谓的解脱背道而驰。

    小说开头写约翰走下电车回家的情形,将乘客比喻成绵羊,车站管理员比喻成牧羊人,写出了城市交通的繁忙、拥挤。约翰吃饭的时候,作者总会提到鲜红的草莓果酱,作者说它“瓶身上的标牌大言不惭地注明用料纯净,果酱都为此脸红了”⑥,还有“保证不会损害皮革”的调料,这突出了约翰的玩世心态,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商品经济的唯利是图。现代发达的物质文明未尝不是负担,迅速膨胀的商品经济导致种种难堪。盲目的金钱欲望和不可遏止的物欲冲动,成为每个市民生活中挥之不去的组成要素,也是钟摆生活的推动剂。

    住在过道对面的两位邻居,“这个从来没有人邀请参加演出的歌舞杂耍组合,会带着醉意胡言乱语,开始幻想哈默斯坦主动找上门来,拿着一份周薪五百美元的合同紧追不舍。于是他们在屋子里兴奋狂欢,掀翻椅子”。作者用漫画的笔调、戏谑的口吻写出了这两位邻居酒后的迷狂,反映出了城市小人物奋斗的艰辛和生活的重压下精神的恍惚。他们有自己理想的生活,却盲目而不切实际,欲望不得满足便产生幻灭感,心理扭曲,几近精神失常。约翰不是“钟摆”生活的个案,而是都市小市民群体的代表。不管是冷漠的约翰,还是狂热的邻居,都是都市生活中精神亚健康的人群。他们都以“钟摆”的方式维持自身生活,周而复始,却没有质的改变。

    叔本华的两种“否定”是理想主义的,而欧·亨利的小说则更接近现实,钟摆生活既成定局,便没有那么容易改变。都市生活的物欲横流,市民心态的因循守旧,再加上周围环境的扭曲异化,使艺术严重缺失,生活只能局限于低层次的摇摆,而难以走出痛苦的围城。在叔本华那里,要想摆脱痛苦人生,若不能“禁欲”,便只有通过“艺术观赏”。可是艺术的存在需要借助陌生化,平庸生活难以拉开审美的距离,生活的琐碎和人性的复杂便导致特定的文学世界善与美的缺失。

    4.曲终真情在:爱所呼唤的人性的回归

    虽然艺术缺失,但是文学审丑与审美终究密不可分。作者反映的内容若能引发思考,若读者能持以正义的激愤和批判意识,那么这种审丑的理性反感便可视作文艺审美的回归。

    欧·亨利虽然没有为约翰找到出路,但他毕竟让读者看到钟摆生活背后的温情,平凡的生活中同样存在温馨。家的温暖、亲情的感人、安定的可贵,人物身上奉献的精神、勤劳的态度,都是本文人性的闪光之处。人在坐享其成、空怀抱怨的时候,也应该多体验、多感知身边人的默默付出,常怀感恩之心。正如钟摆总是默默无闻地工作,恪守着时间的法则,它从不被人注意,可要是哪一天停止了摆动,人们的生活就会大打折扣。

    乃至平日里麻木冷漠的约翰,在特定时期的失落、反思、悔恨和决心,都是真情的流露。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在约翰平凡的生活中安排一段插曲,让约翰从生活的困境中走出来,反思从前生活的意义。我们看到,关键时期主人公真情依旧、良知依旧,只是平凡的生活中缺少调动,美好的心性往往潜藏在人性深处。因此,钟摆生活只是表象,虽然消磨人的身心,但是其中有很多珍贵的点滴,并不意味着人会变成行尸走肉。

    这就是爱所呼唤的人性的回归。“钟摆人”虽然是都市小人物,难以左右自己的意志,甚至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可是他与“多余人”有本质的不同。乃至文学界其他许多“钟摆人”形象,经历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内心纠葛,终究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如果说作为短篇的《钟摆》只是提出了问题,未待解决的话,那么许多长篇还是为“钟摆人”设想了一段完整的人生。在新旧间游移的觉新、瑞宣,在生活的矛盾中徘徊的方鸿渐,在思想与行动之间迟疑的哈姆雷特,他们的结局或悲或喜,都不断丰富“钟摆人”这一文学典型。只是在欧·亨利那里,他明确地将这种生活、这种人称为“钟摆”,更具先导性。

    这部微型小说虽然是写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却反映出了大社会、大人生。有人说,“欧·亨利像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老水手,总能很自然地将他人生中的那些精彩故事娓娓道来。这些故事如此贴近你的生活,让你以为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可是,在你忍不住对这种熟悉感到厌倦前,他又狠狠地给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然后在你的目瞪口呆中扬长而去,只留下你独自思索,独自流泪,独自微笑”⑦。欧·亨利的作品就是这样,洞悉最平凡人物的生活和喜怒哀乐,揭示其中的规律。但又不局限于生活本身,而是深度挖掘,反映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往往能切入到人性的深层。简单的故事却充满深意,揭示哲理,耐人寻味;故事又是那样贴近现实,使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注释:

    ①万孜.漫画与白描——《警察与赞美诗》和《患难之交》人物刻画对比评析.作家,2013(4):75-76.

    ②赵文博.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风格”.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39-40.

    ③摘自鲁迅小说集.彷徨.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第1版):27.

    ④本文“钟摆人”的说法来自张静.“钟摆人”的启示——从觉新与瑞宣看知识分子的道路.山东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⑤本文所有“钟摆理论”阐述引自[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11(第1版),下同.

    ⑥本文所有《钟摆》小说原文引自[美]欧·亨利,著.牛振华,译.欧·亨利短篇小说集,上海三联书店,2010.1(第1版):339-344页,下同.

    ⑦引自“作者简介”,欧·亨利著、牛振华译《欧·亨利短篇小说集》,上海三联书店,2010,1(第1版).

    参考文献:

    [1]欧·亨利,牛振华.欧·亨利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01.

    [2]叔本华,石冲白.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1.

    [3]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4]张静.“钟摆人”的启示——从觉新与瑞宣看知识分子的道路[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5]万孜.漫画与白描——《警察与赞美诗》和《患难之交》人物刻画对比评析[J].作家,2013,04.

    [6]赵文博.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风格”[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相关热词搜索: 钟摆 亨利 困苦 笔下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