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课堂追问:让深度阅读真正发生

    时间:2020-12-31 04:01: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梁幼连

    【摘要】本文基于课堂上一问一答、一答一结缺乏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背景,论述教师应该利用课堂追问发展学生思维,提出在读、品、思中追问的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追问 深度阅读 文本细读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A-0120-02

    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师生问答几乎占了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然而,在这师生一问一答的课堂交流中,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到底是原地踏步、小步前行,还是大步向前?如果是毫无思考价值的、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的提问,无疑是缺乏实际意义的。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深入文本,以一个中心话题为统领、若干细节话题为支撑,才能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问题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是升华情感。

    一、读中追问:在情感吟咏中体悟真情

    一直以来,教师都认为写作策略单元的精读课文只需承载写法的渗透和迁移,一般的课文阅读方式不需要。因此,在解读写作单元的课文时,教师往往走到梳理文章脉络这一步就停止了。其实,写作单元的课文朗读也不可小觑。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没有朗读的情感积淀、感悟,学生怎么能感受到文字的温度,继而写出有温度的文章呢?笔者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策略单元《爬天都峰》(精读课文)时,就有意识地借助追问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促进本单元“了解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

    师: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向上望,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感叹——

    生1:啊——(声音故意拉长),真叫人发颤!

    师:你这是要深情地赞美天都峰的险峻啊!

    生2:啊!(短促而下压)真叫人发颤!

    师:看来你吃惊不小啊!

    生3:我觉得“啊”字要读出一种惊讶、令人害怕的味道,因为天都峰直插云霄,太高太陡,令人望而生畏。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来,给大家朗读示范一下。

    生3:啊!(声音先上扬而后渐渐下)真叫人发颤!

    (学生鼓掌)

    师:作者刚刚看到又高又险的天都峰,心里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害怕,所以接下来的爬山过程,你觉得该怎么读呢?

    生4:我觉得作者此时的压力很大,毕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朗读时,速度要慢一点,如果读得快了,就不能体现爬山的难了。

    师:是的,用缓慢而低沉的语气来朗读,可以让人感觉到爬山的艰难。还有谁想补充吗?

    生5:我觉得“奋力”“攀”“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这些词可以重读,这样可以把爬天都峰的那种用尽全力的感觉表达出来。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你所说的这些要重读的词,恰恰把作者爬天都峰的过程写得很清楚,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对文本表达形式的感悟、写作策略的内化,都离不开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带动情感涌动的最佳路径,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于永正先生说得好: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对自己的徒弟、学生也是这么要求的,那就是不能读好课文坚决不开讲!只有在有感情朗读基础上的语文学习,才是真学习。即使是习作策略单元的课文阅读,教师也不能偷工减料,因为少了朗读的环节,就会耽误了学生的情感积淀,让文字表达沦落为单纯的连词成句的游戏。

    二、品中追问:在文字涵泳中加深体验

    对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赏析,是强化学生语感、丰富传统文化积淀、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好办法之一。这种对文字的品,不是一带而过的望文生义,也不是照搬照抄的机械诠释,而应是在具体语境中的涵泳、体验。

    如在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时,笔者从首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开始谈起:“少女,一般指什么样的人?在这一句里,又是什么意思?”学生结合注释很快说出:“少女现在是指年轻的女孩子,在课文里,指的是小女儿。”笔者追问:“像这样古今意思不同的,课文中还有吗?”学生再次读课文,发现“赤足”在课文里是“红色的脚”,而现在是“光着脚”的意思。笔者适时总结: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在阅读小古文时我们要注意联系注释,不能想当然。由此,渗透理解古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接着,引导学生缘文想象:作为首领的小女儿,你想象她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说出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等特征后,笔者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练读,为下面“溺而不返”的悲剧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然后,围绕“常衔”“西山”“东海”等词体会精卫鸟填海的决心和毅力。

    这样,学生对“精卫填海”故事的主旨就有了深刻的感悟,不至于产生别样的理解,如:“女娃自己不小心淹死了,却把责任推到大海身上,就像一些小朋友,明明自己走路不小心,撞到了桌角,却反过来怪桌子不该在这里一样”“女娃觉得自己冤,其实大海更冤”等。

    其实,这样的课文解读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的,小孩子的认知只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女娃为了不让大海伤害更多的人,决定把大海填平。”教师应该强调:她的这种毅力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在学习上,我们就要发扬精卫填海的精神,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等等。如此品悟字词,才不至于将课文读偏、读残。作者的本意也才不会被曲解、甚至被误解。

    三、思中追问:在情感共振中促进共鸣

    部编教材“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编排结构,让文以载道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价值观教育。这样方能让思想道德的引领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需要。以部编版语文第五册《军神》为例,为了让学生体悟刘伯承元帅身上坚强的革命品质,并积淀这份道德认知,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疏导、引领:

    一是联系生活,真切感知。在学生初步阅读文本、梳理脉络之后,笔者以谈话的形式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同学们有被小刀或其他物体划伤过的体验吗?是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一次我捡到一个刀片,就随手放在我的衣兜里,然后就忘了。第二天早上,我把手伸进衣服口袋里,手就被刀片割破了,鲜血直流。妈妈担心我生病,还带我去医院打了预防破伤风的针。那种被刀片割伤的感觉,真是刻骨铭心,太疼了!”“我最怕打针了,特别是打疫苗。手臂没屁股肉多,特别疼。”……笔者适时总结:“是啊,那些来自肌肤的疼痛,总是牵动着我们的痛觉神经,带给我们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再也不想承受第二次。可是,刘伯承明知刀割的疼痛,却不肯打麻药,忍受着一刀、二刀、三刀……一共七十二刀!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啊!”学生发出了由衷的敬佩和赞叹。

    二是品悟形象,产生共鸣。笔者顺势让他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到刘伯承镇定地与沃克医生对话时,在“崭新的床单居然被抓破”时,在脸色苍白时依然能说出“七十二刀”这句平静无奇的话语,其背后隐藏着他何其坚强的意志!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即使受伤也不畏惧的例子:“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刘伯承元帅那样,被疼痛纠缠也不害怕,是不是?”学生齐声说“是”,并纷纷举例,有的说在赛跑时摔倒了,磕破了膝盖也坚持跑到终点;有的说在一次做家务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当时也不觉得疼,一直把菜做好……

    三是循着精神,找寻初心。笔者及时肯定他们有集体荣誉感,有敬业之心等,而后引导他们思考:“是什么信念支撑着刘伯承的顽强意志?”学生思考后得出:是他高度的革命事业心,是他镇定、自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此,学生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人物优秀品格的欣赏上,而是更进一步地知晓了“人总是要有一点信仰的”这句话的含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等关键词在具体的文本阅读和生活体验中变得生动可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在原先簡单的问答基础上,教师要思考可以深耕的空间,通过适当的追问,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实践引向那更深处,让语文课堂别有一番洞天。

    作者简介:梁幼莲(1979— ),女,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责编 黎雪娟)

    相关热词搜索: 追问 深度 课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