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大数据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研究

    时间:2021-01-29 22:14: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肖湘雄 谢丹

    摘 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多、治理难。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手段,具有精准分析、预测、监测等功能,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進行信息收集、分析,可精准预测食用农产品市场需求,精准了解食用农产品治理信息,精确可视化食用农产品监管环节,形成有效的交易信用体系,对有效严防严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水平,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精准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3-0059-0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而且是维护国家形象、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尽管我国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严加监管,但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精准治理已迫在眉睫。大数据是数据采集技术、存储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数据呈现出体量大(Volume)、数据模态繁多且异构(Variety)、数据产生速度快(Velocity)等特征[1],多元治理主体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防范化解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难题。学界对这一问题已经开始关注,大数据的价值在于从储存的数据中发现新的价值并用以创造新的价值,可以对仓储、流通、加工、货物包装、配送、运输等环节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归纳、分类、提炼、整合,借以了解物流企业的经营现状和业务情况,并为物流企业战略规划、生产运营、用户行为分析、日常数据管理提供重要支持和指导,进而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2]。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企业数据库,可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管理部门可以针对不同企业制定个性化监管方案,提升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监管效能[3]。将大数据方面的研究与农业信息获取相结合,可以帮助农业信息需求者从已存在的海量数据中快速定位自身需求的信息,从而使需求与信息匹配,最大程度地发挥农业信息对农业经济的支撑和引导作用[4]。目前,国内将大数据应用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研究刚刚起步,尤其缺乏如何利用大数据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的研究。本文尝试填补这一研究缺口,以有效严防严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水平,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大数据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中的价值意蕴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发生,不仅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给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了伤害。利用大数据技术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保证公众身心健康、实现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食用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要经历生产、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随时随地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只有利用大数据技术才能更好地对信息进行追踪评价。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手段,具有分析、预测、关联、可视化等方面的作用[5],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食用农产品进行信息采集、分析评价,预测食用农产品市场需求、形成有效的信用体系等,能够帮助监管部门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的监督管理,提高食用农产品的检测效率,以促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的实现。

    (一)分析、预测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规模

    大数据具有信息挖掘、分析、预测等功能。根据所挖掘到的有效信息对食用农产品的需求做出分析、预测,引导农户理性选择种植养殖品种,使农户所做出的生产决策最大程度贴近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农产品结构和产业规模,提高生产者的经济收益。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食用农产品信息平台,可以预测各地区对不同种类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协调各区域食用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化解食用农产品供需矛盾,预防食用农产品因滞销而造成的质量安全问题,提高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

    (二)实现可视化管理,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

    大数据技术可以提供食用农产品海量实时数据,利用相关技术可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可视化,以图形方式清晰、直观地展示大宗农产品区域空间布局和相关信息,结合相关质量控制与检测标准,对大宗农产品的信息进行评价和处理。食用农产品信息平台囊括了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监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实现产业链全程的可监测性,精准把握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精准预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可能趋势,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升精准治理成效,有助于从根本上杜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三)优化信用体系,改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兴起,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都产生了许多新的模式,同时也加大了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要减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建立信用档案,可以引导公众增强诚信意识,自觉践行诚信行为。利用大数据构建食用农产品管理平台,详细记录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最终消费的所有信息数据。如果发生质量安全问题,能够快速了解食用农产品的去向,把尚未消费的问题产品收回,同时调整食用农产品相关主体的信用等级,乃至撤销相关者的营销许可。总之,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有效的食用农产品信用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相关主体的诚信意识,帮助管理者充分掌握食用农产品相关主体的信用状况,完善治理方式,精准高效地预防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

    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现实困境

    我国是农业大国,食用农产品品种多样、种植养殖规模大、分布范围广。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在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种植养殖规模、农户的技术水平、信息沟通机制、监管人员的治理效率等,如果这些影响因素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加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困境。

    (一)“信息孤岛”现象突出,信息共享机制缺失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涉及多元主体,由于体制和观念原因,各主体信息数据封闭,数据库之间信息不共享,形成信息孤岛[6]。所谓信息孤岛,是指在一个组织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互相封闭、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从而造成信息的闭塞,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融通的一种现象[5]。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息服务水平落后。在现有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中,由于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不同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农户在面对繁杂的市场信息时“看不见、听不懂、用不上”,盲目生产导致食用农产品滞销问题经常发生,给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带来了极大挑战。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使消费者难以深入了解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减少了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无法有效地协助管理者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管理者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难以对食用农产品进行精准追踪管理,结果经常造成多头管理或监管疏漏问题,给不法分子制造了可乘之机。由于信息共享机制缺失,在食用农产品监管环节容易形成不同监管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降低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成效,加深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困境。

    (二)食用农产品产业规模大,管理难度大

    我国食用农产品产业规模庞大,且以分散经营为主。由于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缺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导致农产品生产难以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和统一管理,给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带来极大的困难[7]。规模庞大的食用农产品产业发展过程中时刻产生海量的数据,面对大量的信息,意味着管理者难以全面和系统地把握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难以快速有效地解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部门的治理难度。

    (三)农业技术的区域结构失衡

    近年来,我国总体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良好的农业技术为我国赢得了国际声誉。但是,由于我国农业规模大、分布范围广,不发达地区常常因技术水平过低而导致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部分地区的农户缺乏基本的种植养殖知识,过量和超范围施用农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8]。由于农业技术的落后,加之部分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等主体抱有投机心理,使用价格便宜的有害农用物资,增大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不完善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是指农产品在从农场到餐桌的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生产者、加工者、运输者以及销售者向消费者提供不危害人体健康、不污染环境、安全的、卫生的、富有营养的农产品的可靠程度[9]。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信用首先表现在企业向消费者所提供的食用农产品是安全的;二是企业向消费者所传递的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是真实、准确、全面的,没有隐瞒或欺诈行为[9]。完善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可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追踪,对农户经营的各个方面加以全面评价,完善的信用体系有利于遏制和打击不法分子的违规行为,以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当前我国食用农产品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的信用记录。我国食用农产品规模大、流通环节复杂,特别是存在大量小规模农户,现有体系难以进行全面追踪评价,致使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可靠性程度较低,管理部门对违规行为难以追责,难以有效避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五)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食用农产品具有地域性强、储存难、范围广、生产者分散等特征,因此,食用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风险性高、治理难度大。为了提高监管部门的治理成效,我国实施了分段监管的体制,该体制虽然明确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避免了“一个部门管不了”的现象,但也存在着监管重复和监管盲区的问题[10]。具体而言,一是由于各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监管效率不高。二是由于监管体系不完善,各监管部门之间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导致监管不到位。三是由于我国食用农产品行业规模大、范围广,需要设立众多监管部门进行治理,而當前许多地区并未组建相应的监管单位,原有的监管方式、方法无法全面有效地监管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食用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专业检测人员少,业务水平不高,检测设备简陋落后,检验能力较为薄弱,存在重复检测、遗漏检测、检测结果不够科学的现象,影响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

    (六)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不成熟

    我国政府在监管环节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但结果却差强人意,监管技术不够成熟是造成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其一,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跨区域监管技术建设薄弱。由于食用农产品交易的范围远远超出了线下交易的范围,传统行政区域的划分难以适应当前食用农产品的交易模式,跨地域监管技术不成熟。其二,对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性查处方式尚在摸索之中。各级监管部门对于无实体店的食用农产品经营者的例行检查、采样抽样、抽查检验等流程的实施面临困境,使得经营者易于逃脱监管,经营者违法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甚至在被追究责任的同时也能轻易地破坏证据链条的完整性。其三,技术实施分布不均匀。我国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差异大,监管效果也存在明显差距。沿海地区已基本进入监管智能化状态,中西部地区却仍然依靠人力监管,信息化监管水平落后。其四,我国政府内部监管数据与第三方交易平台数据之间的不顺畅也反映出监管技术不成熟。

    三、基于大数据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的路径

    过去往往利用单一的数据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治理,单一的数据难免会造成结果的不准确性和片面性,而大数据可以对各方面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还原事实真相,发现客观规律[6]。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大数据技术,全面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信息化,通过对食用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处理、传播,提高农户的经营水平,优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更好地推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的实现。

    (一)通过精准分析,实现食用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平衡

    借助大数据构建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供需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中记录食用农产品日常销售情况、各类食用农产品价格变化趋势等信息,保证这些信息能够高效的传播和利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食用农产品信息平台,可以从整体上精准把握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食用农产品流通状况,分析、预测各地区对不同种类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全面协调各区域食用农产品的供需平衡,以有效防止食用农产品滞销而造成的质量安全问题。

    (二)通过精准分类,提升食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水平

    利用大数据建立的食用农产品信息数据库,可以分析不同种类食用农产品最佳的土地环境、种植养殖结构、用药情况等方面的信息,通过精准分类,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不同类别食用农产品高质量产出的具体方案,以推动农户安全种植养殖的高效化,以满足食用农产品高质量产出的需要。同时,通过对各类食用农产品信息进行精准分类,能够帮助各类参与主体更加准确地掌握各领域需要的关键信息,促使消费者更加关注食用农产品健康问题、经营者更加熟知农业新技术、各级监管部门更了解市场发展动态等,因而能够促进食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通过精准检测,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管理

    大数据技术能够把蕴含在大数据中的信息充分有效地挖掘出来,增进人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活动规律和特征的认识,利用这些认识,可以极大提高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运行效率[11]。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过程中,对于增强监管部门的检测能力必然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食用农产品规模庞大,参与主体多,一些参与主体往往为片面追求利益而丢失诚信、责任心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造成极大社会危害。在大数据时代,利用高技术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可以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精准治理。在构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保障机制时,应设立完善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以及农产品安全检测指标体系[12]。监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整体上掌握食用农产品行业的信息,全面收集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数据信息,根据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进行精准检测,以准确预防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可以挖掘出复杂数据变量间的规律,建立合理的监测模型,揭示数据变量间的内在机理,预测食品监测过程中合格率与不合格率的未来变化[13]。通过进一步完善食用农产品数据库信息,全面记录每一种食用农产品成长的发展态势,把食用农产品用药量情况、流通手段、销售渠道等信息纳入统一的信息平台,根据所建立的检测体系对不同活动规律和特征的食用农产品进行精准分析,有助于监管部门从中预测可能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食用农产品并及时加以处理。大数据为构建有效的检测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相关部门能够更加精准地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测,保证检测结果更加科学化,以实现各监管部门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精准治理。

    (四)通过精准评估,加强信用体系的可靠性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个人信用数据更加明确,有利于遏止不安全食用农产品的流通。一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有效的食用农产品信用体系,全面记录食用农产品流通过程的各项数据。监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时,可按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程度实行扣分制度。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精准性,信用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食用农产品相关者的信誉情况,基于精准评估对信誉过低者取消其继续经营食用农产品的资质。二是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评价作用。消费者可以对其消费的食用农产品进行产品追溯,提高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关注程度,同时也可对管理者的监管进行合理评价,促使管理者提高治理效率。借助合理的信用体系平台,有助于营造食用农产品相关主体关心信用问题并加以维护的氛围,提高公众注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有效地加强生产者的道德自律意识、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及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等。利用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记录,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公信力,促使食用农产品相关经营者不敢违规生产、加工,从而有效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精准治理水平。

    四、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因此,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14]。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食用农产品行业,可以有效提高监管部门的工作成效,从而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水平。通过对食用农产品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筛选与整合,从中提炼出极具价值的信息资源,并发现其中蕴藏的特征和规律,从而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信息,便于监管部门全面掌握食用农产品市场动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食用农产品信息进行精准把握、全面分析,帮助监管部门改变传统单一的监管方式,转向多元有效的治理方式。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现状、预测食用农产品的发展趋势、发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现监管手段的不足等,找准食用农产品发展的重點,加强监管部门治理科学性、有效性。在大数据技术下,监管部门能够更为精准地治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健康的食用农产品。本文对于大数据应用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探阶段,仍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尤其是对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反思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对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研究,并提出进一步推进大数据应用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具体策略。依靠大数据技术对食用农产品整个生产流通过程进行精准追踪,进一步推进大数据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中的应用,以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精准治理。

    参考文献:

    [1]万岩,潘煜.大数据生态系统中的政府角色研究[J].管理世界,2015(2):174-175.

    [2]李广武.大数据在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3(20):97-100.

    [3]曹晨.大数据时代食品监管模式创新性[J].食品安全导刊,2017(15):11.

    [4]徐东升,陈红霞.大数据背景下利用Python推进农产品信息高效化及应用意愿研究[J].农村经济,2018(5):99-103.

    [5]崔延强,权培培,吴叶林.基于大数据的教师队伍精准治理实现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9-15+95.

    [6]肖湘雄.大数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25-29.

    [7]李哲敏,刘磊,刘宏.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32-137.

    [8]王伟,贺稀格.天津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发展对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18):305-308.

    [9]刘华楠,徐锋.肉类食品安全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6(5):65-68.

    [10]王志春,等.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10):480-483.

    [11]熊光清.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2):173-179.

    [12]傅进,殷志扬.农业监管部门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5(4):432-434.

    [13]黄音,黄淑敏.大数据驱动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耦合机制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9(7):26-33.

    [14]肖湘雄,王希.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问题研究——以山东潍坊“剧毒生姜”事件为例[J].桂海论丛,2019(2):103-107.

    责任编辑 莫仲宁

    收稿日期:2020-02-16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精准管控研究”(19BZZ08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肖湘雄,男,管理学博士,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

    谢 丹,女,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

    相关热词搜索: 精准 农产品 食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