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专业“三位一体”校本课程模式探究

    时间:2021-02-03 10:04: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陆续出台诸如“新农科”建设、“课程思政”等一系列致力于完善教育体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本文基于新时代的“新农科”和“课程思政”教育背景,立足高等农业院校,结合非农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以“农”字为切入点,以“六农”为主线,以“汉英翻译”为例,探讨融“专业性”“农科性”和“思政性”于一体的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专业校本课程模式,即“三位一体”课程模式。

    关键词:
    三位一体    新农科    农业院校    校本课程    翻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和新的形势对我国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进入新时代以来,为满足国家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应对,陆续出台了如“课程思政”和“新农科”“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等教育相关政策和举措[1](15-21+92)。政策不仅贵在落实,更贵在高效落实。所以,如何在高校专业教学实践中高效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和举措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能否构建一种集专业知识讲授、 “新农科”建设特色和“思政”功能于一体的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专业校本课程模式,即“三位一体”课程模式?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首先简要阐释“新农科”和“课程思政”等概念的核心内涵,继而探索构建“三位一体”校本课程模式的基点或理据。以华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的“汉英翻译”为例,以“农”字为切入点,围绕“六个农业”提出构建“三位一体”校本课程模式的路径。

    一、基本概念

    (一)关于“新农科”

    “新农科”概念的提出,大体经历了酝酿、筹备和策划几个阶段。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上海复旦大学组织召开了全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会议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2017年下半年,农林教育专家随之开始关注“新农科”概念。2018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四新”建设任务,即“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和“新农科”。2018年下半年,为实质性推进“新农科”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了“新农科建设协作组”,开展前期研究和整体策划。2018年底,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新时代农科高等教育战略研究项目”。2019年4月,以我国代表性农林高校校长为主要成员的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工作组”成立。7月2日,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安吉余村,商讨高等农林教育新时代发展大计,共同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简称《安吉共识》)。9月19日,约180位来自全国50余所涉农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齐聚黑龙江七星农场,提出“新农科”建设“北大倉行动”,对“新农科”建设做出全面部署。12月5日,“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推出了关于“新农科”建设实践方案及举措的“北京指南”。自此,中国高等农林教育进入了新纪元。

    根据教育部关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求和思想,就是要求高校不能按照传统的思维和模式培养人才,各专业、各学科要打破界限,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新路,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高等农业院校的非农专业,应基于专业或学科特点,分析形势,把握时机,积极创新,与农科一道走融合发展之路,构建有农业高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模式。

    (二)关于“课程思政”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是“课程思政”的总源头。“课程思政”旨在挖掘和发挥专业课、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功能,侧重点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是观之,“课程思政”的含义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核心要求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学过程中。

    二、“三位一体”的概念及理据

    前文分析发现,不论是“新农科”还是“课程思政”,核心原则或思想指的是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发展。这里的融合,指不同学科、专业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亦即通常所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交融状态。基于此,我们把两个不同的学科或专业分别用两个圆替代,将二者交叉融合,得到图1模型。三个不同的圆相交,得到图2模型。从模型来看,将三个不同学科或专业互相交叉融合且保持各自主体特色,理论上讲是可行的。就本研究而言,如果我们把“汉英翻译”课程、“课程思政”及“新农科”建设特色视作A、B、C三个圆,基于交融理念,将三个圆两两相交,得到图2模型。其中,将每两个圆的连接点连线,得到一个呈三角形状的共核区域ABC。该区域便是三者彼此交融的区域,既有“汉英翻译”,又有“课程思政”,还有“新农科”。本文将这种既涵盖课程教学目标又体现“课程思政”和“新农科”建设思想的课程建设模式,称为“三位一体”课程模式。

    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主、其他非农学科或专业为辅的综合高等学府。在以农为本的大学里,非农专业该如何谋生存、谋发展,是摆在非农专业师生面前比较现实也比较紧迫的问题。毕竟,全国范围内“趋同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相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我们必须识变、应变和求变。

    “汉英翻译”是华南农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翻译理论素养和汉英双语思维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化的跨文化翻译人才。课程秉承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语料。“新农科”和“课程思政”政策下的融合理念,为“汉英翻译”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那就是走融合之路。谈到融合发展,农业高校的英语专业,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融合学校特色,即涉农。那么如何涉农呢?拿“汉英翻译”来讲,涉农是可行的。因为翻译技能的提高,主要通过翻译实践。所以,可以“农”字为切入点,有的放矢地搜集、整理一些涉农语料,进行汉英翻译教学和实践,让英语专业课程与“农”就此交融。“汉英翻译”的这一涉农特征体现了校本课程的特征,即课程具有学校特色。其实,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2](2-10),是高校外语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出路[3](18-26)。

    外语课程与农科融合之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那就是如何体现课程思政?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挖掘涉农汉语语料中的思政题材和资源。

    三、“三位一体”校本课程构建路径

    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识变、应变、求变”的要求,突破传统的专业或学科建设思维及模式,各专业、各学科,乃至各学校之间,要积极探索融合之道。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非农专业应走涉农、融农、混农之路,以培育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知农、懂农、爱农和为农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思政”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通识课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有机结合,使课堂发挥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我国思想政政治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公民优良的政治和道德素养,还注重引导每个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发展历史和丰富农业传统文化的国家。下面以华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汉英翻译”为例,立足农业高校校情,以“农”字为切入点,基于“新农科”和“课程思政”核心思想,结合“汉英翻译”教学目标,围绕六类涉农翻译教学和实践语料(即“六个农”),探讨农业院校非农专业“三位一体”校本课程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农业人物

    谈及优秀的农业传统文化,不得不提那些开创我国农业历史和创造先进农业思想、文化的农业人物。记载我国古代农业人物的语篇很多,有典故,有传说,也有纪实。比如“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典故中,被后人尊称为神农的伏羲。相传伏羲看见鸟儿衔种,于是发明了五谷农业,还教会了人们耕作。比如“嫘祖始蚕”中发现蚕丝和发明纺织技术的轩辕黄帝之元妃嫘祖。再比如传说中水患治理的功臣大禹。纪实类语篇记载的有建造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出使西域并带回大量胡椒、胡萝卜等胡子开头植物的张骞,以及编写了汇总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齐名要术》之作者农学家贾思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农业人物,如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感动中国杰出人物、华南农业大学前校长卢永根教授等。农业人物语料适合用于人物生平(自传)翻译实践。

    (二)农业科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同样得益于当时的农业科技。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语料,首屈一指的是北魏著作《齐民要术》,但我国祖先的农业发明和创造远不止这些。耕作技术方面的语料,有出现于战国时期、改良于唐代、领先欧洲至少一千年的牛耕技术;播种科技方面的语料,有耧车;粮食加工和灌溉技术方面,有役水而舂的机械和春秋时期利用杠杆原理的提水工具桔槔,这些农业科技比西方早约一千五百年。时至今日,我国先进的农业科技相关语料很多。有水稻杂交技术,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前副校长罗锡文院士为代表的农业机械科技,还有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禽流感疫苗、抗虫棉、矮败小麦、超级稻、双低油菜等五大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语料适合用于科技文体翻译实践。

    (三)农业文化

    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文化内涵包罗万象,我国农业文化可谓琳琅满目。关于农业文化的语料应有尽有,但限于篇幅,本文仅举两例加以阐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之一,拥有独特的茶文化,如茶叶种植文化、制茶文化、饮茶文化(茶艺)等。这方面的语料可参考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当然,还可以采纳一些关于物候与节气等传统农业文化的语料,该类语篇可参考沈镇昭和隋斌编写的《中华农耕文化》或者赵佩霞和唐志强主编的《中国农业文化精粹》等。农业文化语篇可用于文化翻译实践。

    (四)农业政策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不管远古时期抑或是当今年代,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农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有效的农业政策。我国历朝历代重视农业发展,战国时期便有农本之说。关于农业政策的翻译语料,远古时期有先秦时期的劝农政策、开垦政策、水利政策、蠲免政策、储备政策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业政策语料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以来有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智慧农业等。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温饱问题的解决,小康目标的实现,无不体现我国农业政策的先进性和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此类语篇适用于社政语篇翻译实践。

    (五)农业典籍

    我国不但有悠久的农业历史,而且产生和保存了豐富的农学典籍。这些典籍承载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农业思想和文化。我国农业典籍有全国性的大型农书,也有地方性的小型农书。王毓瑚主编的《中国农学书录》收录了542种,北京图书馆主编的《中国古农书联合目录》收录了643种[4](391-394)。中国古代农书在世界古代农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汉英翻译”教学实践中,可以广泛收集、整理和应用,充实课程资源,增加课程信息量。除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外,著名的农业典籍还有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汇集农业技术、工矿冶炼技术的《天工开物》等。清朝的《四库全书》有涉及农业文化的章节。当然,我国最具代表的古代五大农书是《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此类语料可以用于实践典籍翻译。

    (六)农业谚语

    谚语也称俗语。它是我国语言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5](37-39)。谚语内容较广,涉及诸如农业、社会、家庭、养生、处世、道德等。比如“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就是农业谚语。关于农业谚语的翻译语料,可以分门别类地进行收集和整理。比如气象谚语、耕种谚语等。基于谚语的翻译实践,不仅能提高汉英翻译技能,还能丰富知识,提高对传统农业文化的认知水平。

    我国关于杰出的农业人物、先进的农业科技、政策和文化、经典的农业典籍和谚语,不胜枚举。以上仅举几例,以达示范之目的。读者可继续挖掘既适合翻译教学和实践又具有课程思政功能的涉农语料进行翻译课程研究和实践。

    四、“三位一体”校本课程模式的特点及意义

    诚然,国内关于课程模式的研究,已取得相当成果。然而,实际情况是趋同研究较多,具有差异性、特色性的校本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从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密切关联教育时政,立足农业高校之本色,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提出围绕六个“农”,构建“三位一体”的农业院校校本课程模式。该校本课程模式的特点可用“四个体现”进行概括,即体现融合发展和协调育人观、体现非农专业课程教育目标、体现课程的农业院校特色和体现课程思政。

    本研究打破专业、学科界限,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校本特色,促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选择涉“农”语料进行汉英翻译教学和实践,不仅体现高等农业院校课程的校本特色,还深化学生对传统农业文化的认知,培养和家国情怀。培养特色人才,增强人才竞争力,适应社会新发展。培养知农、懂农、为农的新时代外语人才。“教无定法”,期望本研究对我国高等院校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色校本课程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有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01).

    [2]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03).

    [3]王文宇,王海啸,陈桦.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個性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J].中国外语,2018(04).

    [4]高宏.中国古代农业文献述论[J].中国农学通报,2010(09).

    [5]李成伟.茶谚语的种类及其语言特点[J].茶叶考古,2017(02).

    相关热词搜索: 农业院校 探究 非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