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XX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时间:2021-08-27 16:52: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十二五”以来,xx县农业开发始终坚持县委、县政府“富民兴业、繁荣经济、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作重点,通过实施田、水、路、林、渠的综合治理,桥、涵、闸、站、井全面配套,着力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牢基础。
        一、“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情况和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全县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4734.7万元,治理面积30.5万亩,其中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19850万元,治理面积17.5万亩,省级黄河故道项目财政投资6423.7万元,治理面积7.1万亩,省级采煤塌陷地项目财政投资4596万元,治理面积5.9万亩,国家农业开发产业化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865万元,完成31个项目,涉及10家企业,14个合作社。在项目立项中,做到“三个优先”,“三个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1000亩以上和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经营土地500亩以上的优先立项,设施农业连片在300亩以上优先立项,农业生态修复和建设项目200亩以上优先立项。在项目建设中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开发。按照“统筹规划、布局合理、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原则,一整一片地、一治一整坡,真正实现开发一片,配套一片,成效一片。2010年以来,对河口、敬安、栖山、张寨、张庄等五镇30万亩高效农田示范区进行了土地的提档升级,对原来治理不到位或标准低的进行“查漏补缺”,提升标准,开展土地平整,沟渠开挖,河道疏浚,林网绿化,项目区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坚持质量第一,打造精品工程,连续两年开展“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在项目建设中,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益运行”的原则,组织专家现场评审,委托有资质设计单位编制项目规划,选取责任性强的施工单位进行项目建设和施工,努力做到“三个好”:项目建设好、资金使用好、队伍打造好,“四个最”:项目质量最高,资金使用最好,工作特色最优,开发效益最大。实现了“质量合格、数量不少、规格不变、位置不变、土方到位、林网健全、三标规范、档案完整、形象一流”的要求,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三是坚持建管并重,建立长效机制。牢固树立“三分建七分管”的工程理念,坚持开发治理与工程管护并重,以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护收益权”的“四权”为核心,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对工程管护的积极性,确保了项目长期完好无损,充分发挥效益。
        “十二五”期间,完成项目建设:土方366万方,新建电站136座,中沟级以上建筑物8207座,输电线路36公里,机电井1241眼,农田道路540公里,防渗渠258公里,农田林网12万株,科技推广28个,科技培训7000人次。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0.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3.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3万亩,新增排涝面积12.7万亩,改善排涝面积15.2万亩,年节水150万立方,增加机耕路540公里,架设输电线路5公里。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9800吨,粮食生产能力每亩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每亩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与一般农田相比,单位面积产能效益提高20%以上。结构调整面积5.7万亩,增加优势农产品5.7万亩,增加优势农产品产量25万吨,其中优质果品增加0.2万亩,增加优质果品0.1万吨,增加优质瓜菜面积4.8万亩,增加优质瓜菜产量2.4万吨,增加优质粮食0.7万亩,增加优质粮食产量0.7万吨,预计增加农业纯收入59610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1528元。农业开发产业化项目优化新增产值3.5亿元,利润9800万元,带动农户1.5万户。通过项目实施,培育、建立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三)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全县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投入不断加大,大力组织实施科技推广项目。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共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品种28个,扶持贫困户1660户,推广农业科技成果27项,推广良种面积8.3万亩,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100%。科技在农业综合开发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增加水土保持面积4.69万亩,增加防护林面积15.8万亩,增加森林覆盖率15%,减少沙化与盐碱化面积0.55万亩。
        存在不足:一是财政投资不足,项目建设标准不高,严重影响了项目区工程效益的发挥,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建设标准。二是综合开发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改变单一的投入机制,应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开发资金,应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本着“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渠道,拓宽视野,建立不受地区、部门限制的高效市场化酬资机制。三是项目建设中自筹资金难度较大,建议群众集资数额适当调整,减少群众自筹,以减轻项目区群众的负担。四是农田承包责任制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种植,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机械化耕作,更不利于品牌的建立发展。五是农田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现象比较普遍,由于村组经济收入较少,人力有限,长期管护制度虽有但是缺乏资金的支持,形同虚设。
        二、“十三五”(2016——2020年)投资背景与趋势
        (一)宏观环境方面。党和国家制定的“三农”政策方针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发布2015年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明确提出“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粮食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做好“十三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政策导向方面
        切实把握新常态下农业综合开发的新要求,找准农业综合开发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切入点,突出领会“五大关键词”。
        一是创新思路——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提出新常态下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大局中去谋划推进,在新“四化”同步发展中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主动推进改革创新,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更加符合中央战略决策部署,更具创造性和生命力。
        二是首要任务——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出要把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农业开发首要任务,围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粮食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有效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要实施“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推进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实现项目和项目、资金和资金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是新型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出要大力扶持带动力强、示范引导作用突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结合度,共同做大做强: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支持区域优势显著、主导产业明确、引导示范作用突出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
    将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统一谋划、整体布局、组合实施、一体化推进。
        四是调整布局——力促可持续发展。提出要围绕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开发条件,以“保、调、转、退、减、进”六字方针为统领,调整和优化农业综合开发布局;
    要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机制,将开发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相结合,提高项目的科技水平。
        五是完善机制——让综合开发更具生命力。提出要健全协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部门项目扶持效果;
    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提升运行效能,努力推进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自身发展方面
        1.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经过多年的开发,我县局部土地得到治理,水利条件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强。但是由于资金投入少,还有很多地区尚未得到治理,许多地区内部骨干水利工程已经形成和完善,但支渠以下配套设施非常缺乏,特别是田间工程配套很不完善,老化、损坏严重,项目区内部分农田灌排动力不足,导致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农业生产能力低而不稳。
        2.田间道路不畅
        我县部分地区虽然村与村之间皆有硬质路相通,且方便快捷,但现有田间机耕路于生产路均为土路,遇雨雪天气,难进难出,有的地段沟渠路不配套,机耕难以进田,严重影响农业机械作业,制约高效农业进一步发展。
        3.农业科技含量低
        现有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杂,未形成品种优势和品种优势,技术力量投入也比较底,对发展高产、高效农业造成严重障碍,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在作物栽培、施肥、用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也很落后,农民种田是在多年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缺乏科学种田技能,不遵循科学的施肥与用药、用水,也无形中加大了种田成本,降低了农业收益,标准化生产技术更难推广。农民收入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农业的效益低,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迫切需要通过项目的支撑,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现有农业种植技术进行改造,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农民的增收。
        4.未形成规模效益
        我县虽然一直是江苏省苏北地区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但各户种植,受基础条件限制,以及受科学技术、经验管理等多发面限制,缺乏生产组织、规模经营,良种不一,生产技术不规范。所以经济效益不高,影响农民的收入提高。迫切需要项目支撑,培育壮大优势农产品产业。
        三、“十三五”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全县农业综合开发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沿”战略总体要求,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规模开发、连片推进,用精准开发理念,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产业化经营、区域后备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效益开发、生态开发和扶贫开发。努力形成“连点成线、滚动开发、由表及里、整体推进”的区域规模开发格局。实现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推广体系健全,规模经营适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原则。根据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四沿开发”战略,农业综合开发要认真贯彻落实“两个聚焦”,即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资金分配向高标准农田聚焦。同时按照县政府农业发展战略,紧密与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积极扶持带动能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着力加强农业生态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找准优势,扬长补短,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根据各镇区域特色和全县优势农产品布局,确立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发展主导产业;积极探索两类项目结合开发模式,统筹安排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着力提高整体投资效益。
        ---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原则。各类土地治理项目,都要体现集中连片的原则;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要围绕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在项目实施中,要做好总体规划,按流域、灌区或行政区域,实行集中投入,连片开发治理,做到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原则。尊重项目区农民参与权、建设权、否决权,发挥农民对项目规划、立项、运作、管理等环节的监督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参与项目建设和建成后的管护工作,在农民受益的同时,发挥工程建设长久效益。
        ----坚持多元化投入、整合资金原则。按照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农民筹资投劳,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责任共担的原则,搭建支农资金整合平台,与其他支农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强化科技支撑原则。积极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科技牵动战略”,以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在项目区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围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突出优质稻麦、特色蔬菜、优质高效瓜菜、优质果品、畜禽等特色产业,加大科技示范工作力度,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经营模式优、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以蔬菜、稻米、小麦、优质高效瓜菜为主导产业的项目,建成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高标准农田。通过五年的努力,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采煤塌陷地治理8.2万亩,扶持产业化项目30个。项目区实现亩均效益3500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四、“十三五”投资计划
        以“灌得上、排得出、挡得住、降得下”为目标,按照全面配套、综合治理的要求,统筹安排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财政投资4.5亿元,治理面积30万亩,计划项目建设土方548.5万方,电站148座,大中沟桥405座,渠系建筑物11257座,机电井1987眼,农田道路315.65公里,植树4.9万株,项目预安排在湖西农场、胡寨、魏庙、五段、张庄、张寨、栖山、朱寨、敬安、河口、沛城、鹿楼、安国十三镇。
        省级黄河故道项目计划财政投资1亿元,治理面积10万亩,计划项目建设土方100万方,电站10座,中沟级以上建筑物120座,其他渠系建筑物2000座,防渗渠25公里,机电井000眼,农田道路100公里,植树2万株。项目安排预在栖山、鹿楼、朱寨、安国、杨屯、龙固、河口、敬安等镇。
        省级采煤塌陷地项目计划财政投资8200万元,治理面积8.2万亩,计划项目建设土方50万方,电站35座,中沟级以上建筑物40座,其他渠系建筑物1500座,防渗渠65公里,农田道路36公里,植树1.2万株,项目预安排在安国、大屯、杨屯、龙固等镇。
        国家产业化项目预计争取项目30个,其中企业15家,合作社15家,财政补助资金2000万元。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形成开发合力
        农业综合开发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有关各镇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工作日程。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齐心协力搞开发,做好宣传,营造浓厚开发氛围,使每一位领导关心开发,每一位农民积极参与开发,形成开发合力。
        2.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在项目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在资金管理上,严格财务制度,实行验收报账制,杜绝挪用农业开发资金,严格审计制度,加强督促检查,使农业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3.创新机制,实现多元开发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导向作用,统筹相关支农涉农资金,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金等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采取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参与项目建设,创新机制,实现多元开发,加快农业开发治理步伐。
        4.科技引领,增强开发效益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开发工程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新模式。放大示范、辐射、带动效益,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撑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做大、做优、做强,让农业综合开发向更高水平发展。
        5.注重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按照项目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选准、培育和壮大适宜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进行产业化经营,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采取“优先立项,重点投入”等政策措施,扶持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壮大市场主体,让农民得到更多的收益。
    XX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总结及 “十三五”规划

    相关热词搜索: 二五 农业综合开发 规划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