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论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构色彩

    时间:2020-03-27 07:58: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结构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有组织、成系统的思想;二是指建筑、构造思想。这和“结构”一词本来就具有双重词性和意义有关。在“于是详察其栋宇,观其结构”[1]中,“结构”的意思是屋宇建构的式样;后引申为事物各个部分的组织排列;是名词。在“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2]中,结构的意思是建造屋宇;是动词。本文的“结构”在不同上下文里也灵活运用这两个不同的词性和意义。

    熟悉王松泉先生在语文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经历和成果的人,都能明显地察觉他的结构思想的特点和力量。因此,有研究者指出他“以视野开阔,思维精密、善于建构体系而享誉学术界”,他著述中“恢宏的体系建构,在我所见过的所有同类著作中无出其右者”。

    松泉先生的结构思想,在上一世纪80年代初是以“板书图示”的样式展现出来的。这些板书图示是他课前备课、研究教材的结果,是他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过程的展现,也成为了青年教师钻研教材的参考。这些板书图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效呢?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个样例。

    松泉先生在教授小说《故乡》时所设计的板书中,用文字、线条、矢号图解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暗示了故乡的农村经济与文化背景(故乡的景物环境);涵盖了小说主要角色(我、母亲、闰土、杨二嫂);突出了闰土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小英雄→木偶人);尤其是提出了需要深入理解和阐释的问题(闰土为什么会从“小英雄”蜕变成“木偶人”?“我”为什么回故乡时感到悲凉,离故乡时又充满希望?悲凉缘何而生,希望缘何而起?等等)。

    这幅板书图示首先从表层告诉学生:要初步完成分析性阅读应遵循的规则和要做的事项是:(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这是一篇小说)。(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这里是一篇文学作品)在谈些什么。(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4)找出作者所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3]

    其次,从这幅图示所包含的内容因素上,可以看出它背后隐藏着阅读小说的普适性原理,即“探寻特定作品中所体现的一般原则”。这些一般原则,正如美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斯(Roland·Barthes)所指出的如下五条[4]:

    1.情节规则,小说的情节始于一点,终于另一点。它们在故事中相互连接且又部分重合。

    2.阐释学规则,即小说最终要回答哪些问题。

    3.文化规则,小说所引起的认识与价值判断。

    4.内涵规则,即小说角色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5.象征规则,即主题领域,就是小说的核心思想。

    再次,我们还可以想见,这幅图示是松泉先生在教学实践中几经反复、逐渐琢磨而成的。这个琢磨过程告诉我们,他首先把读物看做一个系统:读物(尤其是文学作品)是一个关联着世界、人生、作者、读者的大系统;是一个由时代、环境、角色、故事、观点、情感、意义、隐喻、语言符号、言语技法等等次级因素组成的整体;这些次级因素还可以再析为更小的元素,又构成若干子系统。人们阅读小说,总是以收敛的方式,尽量简化压缩情节,以便于从中提取意义;这其实是对小说的一种误读。因为小说的意义是持续流淌、不断渗透在小说叙述语言的字里行间的。阅读小说首先不在于获取意义的正误,而在于获取意义的多少。因此,上面的板书图示才包含了情节的、角色的、意义的、文化的、阐释的多方面内容要素。

    这个图示还反映着松泉先生把阅读活动也当做一个系统来对待。因此,他对自己的读者身份和读解任务的理解是:作为一个读者,他起码要把握小说的基本因素。作为一个研究者,他需要把自己已有的关于小说文体的知识与经验投射到这篇具体的作品中去,以便从中汇兑出作家的意义和经验。作为一个评论者,他还要看出小说应当和可能阐释的意义。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他更需要在给学生以必需的指导的同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于是,我们就看出松泉先生在阅读和研究一篇教材时,给自己提出的多方面定位:解义、投射、阐释和教学;看出他在一般阅读、语文阅读、语文教师阅读多层次中的从容游弋和自由转换。因此,只有在我们了解了他为结构这一幅板书图示所付出的思维功力的时候,我们才能看懂这幅板书图示所具有的结构形式。

    当一幅板书图示具有了阅读小说的普适性价值的时候,它的作用就不再局限于仅仅读懂这一篇小说了,因为“我们不能靠‘教授’过多的具体作品,来期待我们的学生像我们这样精通文学。我们只有把那些构成作品的基本原理,以一种概括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从而帮助他们学会一套把握各种文学样式的基本方法——这是一种在历史上站得住脚,在观念上使用方便的方法”。[5]这就是板书图示的教学价值了。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松泉先生把他的板书图示也叫做“导读图示”。

    上一世纪90年代以后,松泉先生的结构思想就更多地展现在结撰一本学术著作的“结构示意图”中了。这种情况,一方面标示着他在语文教育研究领域中又上了一个高台阶——从研究板书这种特殊的纲要信息教学法,到研究一门课程的整体构建;另一方面也显示着他的结构思想和方法达到了更加纯熟的高水平。

    凡阅读过松泉先生《阅读教材论》[6]的老师一定对书前呈现的结构示意图留有深刻的印象(图略),再看看不久前他主编的《语文课程教学概论》[7]的下列结构示意图:

    这样的结构示意图,至少从以下几方面展示出松泉先生结构思想的特点和力量:

    第一,整体与部分的分析和综合

    结构作为系统科学的一个术语,是指组成一个系统的各个要素间的稳定的互相联系,是系统内要素间的排列组合方式。具体说来,它包括如下几层含义:(1)系统内各组成要素;(2)要素间的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形式;(3)诸要素的比例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条件和规律。[8]

    结构思想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各个要素的意义只有在整体当中,在与其他要素的关联当中才能够被理解。没有整体,因素就没有意义。整体与要素之间的总分联系,要素的数量多少,要素的次第顺序是结构体系的第一重门户。要结构一个事物或一门课程的体系,首先和首要的工作莫过于此;这应该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入门之功。《阅读教材论》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新兴学科课程,松泉先生为它结构了12篇38论。这38论又分成总论和分论两大板块;总论部分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分论部分由教材理论规律和教材编制实践组成。

    第二,组块与层级的分类和组装

    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其要素决不是分散的、无序的随意排列;而是有类别、分层级的有序组合。因此,在众多纷繁、五光十色的要素之间,能否厘清它们之间的本质的或逻辑的关系,实施科学分类;能否对相关要素实施合理的分层组装,则是科学研究的又一基本功。松泉先生在他的《阅读教材论》中实现了“既要研究它的历史经验,又要研究它的现实状态;既要研究它的科学理论,又要研究它的操作规范;既要研究它的整体结构,又要研究它的局部组成;既要研究它的统一规律,又要研究它的不同特色”这样一个四面八方多棱体框架。他主编的《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则建立了“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论”、“语文教学法”这样一个稳固的三体结构,实现了观念为先导、理论为基础、方法是操作的整体组装。这个立体化结构体系由观而论,由论而法;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解决了观念先导、理论奠基、方法指导三大根本问题。这个崭新的三体结构可以说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研究的一大创举。

    第三,共时与历时的区别和共存

    结构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特征是对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别。共时性强调的是研究同时并存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历时性强调的是研究在时间先后链条上,要素或系统之间的替代关系,是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与态势。我们从以上两本书的结构示意图中,都不难看出松泉先生的结构思想具有鲜明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区别和共存的特点。在《阅读教材论·历史篇》的前言中,他指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把握阅读教材,还必须研究它的历史,认识它的发展过程。只有对传统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才能通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进一步认清教材现状,把握未来的趋势”。在《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导论》中,他又一次指出:“为了揭示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必须研究历史,又必须研究现状。研究历史,主要是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以便发掘和整理我国语文教学丰富的历史遗产。研究现状可以采用现状调查法,有计划地了解当前语文教学的成绩和问题、经验和教训,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发展前景,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规律性的认识。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相结合,可以使我们获得的语文课程教学理论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四,理论与实践并举和共生

    松泉先生的结构思想还带有明显的实践色彩。特殊地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具有鲜明的应用性综合理论的特质。在结构这门课程的体系时,理论与实践是缺一而不可的两极。在《阅读教材轮》中,松泉先生强调研究阅读教材规律时,必须坚持理论研究方法与教材分析训练、教材编选实验和教材使用操作并重;而在《语文课程教学概论》的“观—论—法”三体结构中,他又把“语文教学法”这一编置于压轴的“归宿地位”。

    当然,从以上两幅结构示意图中,我们还可以分析和提取出其他结构方法论的因子,诸如我们已经提到的个性与共性、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等。但其大端则不外如上四项。不论是四项还是多项,松泉先生结构思想都具有鲜明的结构主义色彩。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历时性研究也逐渐成为结构主义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往的语文教学论研究中,很少有“语文课程内容”这个观念;但随着课程论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现在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已有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中,“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大纲”、“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内容一向都是以平行排列的面目出现,而在《语文课程教学概论》一书中它们被分别归入了“语文课程观”和“语文素养论”不同的组块之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也被提升为“语文课程法制观”的最高维度之上。这些范例不仅说明结构主义自身具有自我调节和有效转化和的概念,更说明任何系统整体都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能。

    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中,松泉先生从阅读阐释他人的文本,到写作构建自己的著述,从研究阅读教学的板书图示方法到构建一门课程的完整体系;他的结构思想不仅纯熟地贯彻始终,而且不断地得以拓展提升,成为他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原生点,具有了强大的创新力量。松泉先生这种结构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教益呢?

    第一,自觉的科学方法论意识

    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Claud Bernard)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难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的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

    综观松泉先生的结构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处处闪烁着科学方法论的自觉意识;而这种可贵的方法论意识来源于他所具有的深厚哲学思想功底。人所共知,哲学研究十分重视哲学范畴的确立,它本身就具有动态的方法论价值,而这些哲学范畴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科学方法,哲学范畴几乎都对应着普遍的方法。例如,整体与部分对应着分析法(从整体到部分)和综合法(从部分到整体);个别与一般对应着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时间与空间对应着共时性与历时性;现象与本质对应着科学抽象、科学假设等等。又如“肯定与否定”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是一对较高层次的哲学范畴。这一范畴“对应着扬弃方法,以及各种三阶段式方法,如认识论中的‘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系统论中的‘整体→部份→整体’的方法”等等。因此,“范畴形成、问题解决、方法应用——这三者是一致的、对应的、可转化的”。[9]科学范畴在不断丰富、更新,与其所对应的科学方法也在不断的丰富、更新。因此,科学研究需要人们自觉地建立科学方法论意识,更需要人们从根本上提高哲学素养。

    第二,认知的智慧

    哲学范畴和科学方法论给人们提供了普遍的原理和方法。认知智慧好像是一个很神秘的境界,其实认知智慧也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决定着主体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以及他必须做什么;这种结构赋予主体一种特定的思维形式,而不是思维的内容。主体对于自己认知的最终结果是通晓明白的,但他往往难以说清楚自己认知的内部过程和机理。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认知无意识”。认知无意识就是“他意识不到自己的思想结构,他能够明白的只是结果”。[10]认知无意识虽然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松泉先生的结构思想至少从以下两方面让我们看到了认知智慧的闪光:

    一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

    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告诉我们:认知及其结果,既不是来源于客体,也不是来源于主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就是一种活动,就是一种思维运演,一种有结构的思维运演。我们先以松泉先生结构《阅读教材论》的体系为例,他在这本书的《绪论篇》中明确指出“研究对象和研究客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在确定科学的研究对象时,必须遵循人的认识积极性和一般方法论的原理。认识不是简单地直现过程,不是照相似地反映现实;人不是在现实本身中认识现实的,而是通过人在实践中的认识活动的方式认识现实的。因此,‘科学对象’的概念与‘科学客体’的概念不同;‘客体是研究者的活动所针对的实际的领域,而对象则是主体和研究的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这种环节反映出研究者以他坚持的科学观点来认识客体的方法’”,“反映认识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辩证统一”。简言之,科学客体和科学对象之间的区别就是“科学中正被反映的东西(客体)与已经被反映的东西(对象)之间的区别”。[11]区别“客体”与“对象”标志着松泉先生在认知智慧上的清醒自觉。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最基本的科学研究命题;但是,松泉先生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区别了“研究客体”与“研究对象”,则使他具有了超越一般的眼力,成就了他结构思想的特色。

    二是创造性的体系运演

    松泉先生一开始就把目光集中在结撰一门课程的概念及其体系上,这就使他顺利地进入科学研究活动中高级的体系运演阶段。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从心理学视域提出了儿童认识发生的4个阶段与规律。我国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从更新和发展教育模式着眼,从教育创造学的水平上提出了发展认识论及其4个认识阶段:(1)直觉运演阶段(高中学生水平);(2)结构运演阶段(大学生水平);(3)综合运演阶段(研究生水平);(4)体系运演阶段(专家水平)。[12]研究者指出:这4个阶段决不是截然划断的,而是互相勾连、相互渗透的。比如,结构运演侧重于建立和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及其相互联系形成的整体;但当旧的学科结构不能解决某一问题时,应用“转换”的方法,又可以构建新的学科结构,从而解决更多的问题。又如,综合运演强调在解决比较重要的问题时,既需要直觉思维,能发散,能收敛;又要掌握多种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只有综合才能做出更多的创造。而专家的体系运演,就不仅需要敏锐的直觉、多样的结构、高水平的综合,还需要在包容中有所比较,在比较中有所变换,才能达到发展智慧、创新体系的高境界。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教育 色彩 思想 结构 王松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