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找准突破口,深耕“中国议题”

    时间:2021-01-28 07:56: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牢牢把握对中国新闻的报道权和阐释权,是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发出响亮声音的关键所在。2013年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来中国主流媒体的对外报道,不难发现,我们的编辑记者们有意识地主动设置了一些议题,特别是有关中国的议题,在引导国际舆论、积极把握话语权方面迈出了颇具创新意义的一步。本文选取其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议题,进行简要分析。

    议题一:新一届中共高层与中国政治走向

    拉开今年对外传播报道帷幕的是2012年底新华社对外播发的一组“中共高层新阵容”人物特稿,包括《“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万事民为先”——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等7篇。这组人物特稿的推出经过了长达四个多月的精心策划、采访、写作、修改和打磨,中文7篇的总字数近4万,是领导人个人信息的空前释放。特别是习总书记家庭生活部分的篇幅,超过2000字,这是前所未有的。

    作为一组分量很重的中国政治新闻对外报道,稿件引起了强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这组人物特稿播发后被境内外媒体采用3800多家次。在国际上,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法国《世界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及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德国之声等主流媒体在显著位置和重要时段采用了稿件,并配发了分析和评论。在国内,《深圳特区报》打破常规,在全国率先刊用了新华社的这组仅供海外的稿件,而且罕见地作为头版头条组合并使用5个内版来刊发全部图文;随后国内主要商业网站和都市媒体争先恐后地突出展示,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网站也经授权刊播,突破了固有的刊播范围。作为我国媒体对外传播主动设置的一个重要议题,此次报道取得了显著成果。

    启示:主动把握对中国政治相关议题的阐释权,发挥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联动效应。

    国际舆论对各国政治领袖的关注点通常主要集中在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特征、从政理念、家庭情况等方面,如果无法得到权威信息,那么,各种猜测和传言就会不胫而走。此次外媒对中共高层新阵容的关注也不外乎以上这几个方面,为了回应海外关切,把握对中国政治相关议题的阐释权,以新华社为代表的我国主流媒体主动策划了此次报道,为外媒提供了丰富的有关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背景素材,有效抑制了外媒不实信息和言论的滋生与传播。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议题的成功设置也启示我们: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和全球化的日渐推进,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愈来愈模糊,逐步表现出互相交织、彼此融合的特点。国内传播的基础地位凸显,而国际传播再也无法像前网络时代那样用国土的疆界来清晰划分。在新的传播生态环境和政治环境下,我们既要重视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差别,丰富“内外有别”的内涵,更要强调“内外一体”,发挥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联动效应。

    议题二: 金砖国家峰会与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的外交战略一直备受世界瞩目,其中,中非关系是一个重点。今年主流媒体在中非关系报道方面做了一些重要的议题设置。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非洲三国,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并多次就中非关系、金砖国家合作等议题发表重要演讲和讲话。习主席此次非洲之行成为各家主流媒体报道中非关系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中央电视台非洲分台策划、采制了大量中非关系报道,包括对坦桑尼亚、刚果(布)总统和南非贸易部长等的专访。由于央视非洲分台是唯一一家获准在德班国际会议中心搭建演播室的国际媒体,因此,央视有关金砖国家峰会的现场报道被国际媒体纷纷采用。值得一提的是,央视非洲分台现有超过140名员工,其中60%以上是非洲当地雇员,这些雇员为此次报道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等媒体也做了大量相关报道,向世界广泛传播中国领导人关于中非关系的全面阐述。

    启示:敢于碰触敏感话题,及时、准确、大胆地传递中国立场。

    领导人的出访往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习主席出访非洲是加强中非关系的一个重要外交举措,也是中非关系报道的重要契机。我国主流外宣媒体牢牢抓住了这一契机,进行了比较出色的报道,有效影响了国际舆论。此后,习主席对拉美国家、美国、中亚四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访问,外宣媒体也做了重点报道。这一系列出访表明,中国正积极编织全方位的外交经纬,其中,“周边”“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多边”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正提示了对外报道的重点。

    下一步应如何加强和改进领导人出访报道,提升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首先,应加强议程设置,在严守报道纪律的前提下,敢于碰触敏感话题,及时、准确、大胆地传递中方立场;其次,在言论性报道上应继续发力,用掷地有声的中国观点引导国际舆论;第三,继续改进话语方式,增强传播效果。此外,还应借助央视非洲分台、新华社非洲总分社这样的媒体区域中心的采编力量进行高质量的现场报道。特别是我们现在拥有很多海外本土雇员,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使我们的报道更加贴近海外受众。

    议题三:神舟十号与中国科技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是海外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年6月,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引起海外媒体密切关注。从6月10日至26日,新华社共对外播发神舟十号相关中文稿件150余条,英文稿件100余条,其他语种稿件数百条。在神十发射、神十天宫交会对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天地对话、航天员返回地面等任务关键节点,对外英文快讯时效全部实现全球首发。中央电视台则利用电视媒体的优势,进行了对外直播报道,各大媒体网站更是对发射及交会对接进行了生动的网上图文直播。此次神舟十号发射,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国媒体的相关报道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CNN、BBC、《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纷纷转载,这些报道介绍了我国发展太空事业的和平目的,以及“中国梦”对世界的积极意义,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启示:打消海外疑虑,加强科技新闻的解读和评论报道。

    科技进步是全球各个国家关心的话题,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进步既令世界惊叹,也让一些国家担忧。既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科技实力,又要打消海外的疑虑,对外科技新闻报道是有难度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报道的质量和数量上取胜,利用全球舆论对航天领域的高度关注,密集地对外传播具有时效性和权威性的中国科技新闻;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解读和评论报道,实事求是地说明虽然我国的空间实力不断增长,但是与美国、俄罗斯这两个航天领域的超级大国相比,中国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主张和平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等。总之,在新闻报道和科普报道的同时,我们在科技新闻领域的对外传播还有很多可以设置的议题。

    议题四:西藏白皮书与民族宗教问题

    今年10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全面介绍了西藏发展进步经验。这是自1992年起,中国发布的第10个以西藏为主题的白皮书。围绕白皮书的发布,中国主流媒体做了大量西藏相关议题的报道。新华社对西藏白皮书进行了滚动报道,《西藏是当今世界最为清洁的区域之一》《西藏文化得到传承保护》《达赖喇嘛旨在动摇西藏的制度基础》及中英文评论《西藏发展进步是中国道路的胜利》等被包括路透社在内的诸多外媒大篇幅采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西藏的发展进步与达赖集团的穷途末路》《西藏第一座矮塔斜拉桥通车》等报道;《中国日报》刊登了《保持通往西藏的“生命线”畅通》等报道。这些报道形成了一股对外传播的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舆论。

    启示:把中国议题置于全球大环境中考量,不厌其烦地添加背景资料。

    民族宗教问题的对外报道长期以来是个难点,西藏问题尤其如此。如何避免自说自话,把西藏的现实发展状况和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传播出去,使海外媒体和受众理解,是对外新闻传播工作者一直在探索、思考的问题,白皮书的发布是一个很好的抓手。首先,中国发布西藏白皮书必然引起海外媒体的注意,以此为契机传播中国观点、中国声音更容易吸引海外受众;其次,应该把民族宗教问题置于全球的背景下进行考量,强调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第三,从纵向上,应把西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愿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报道,不厌其烦地添加相关背景资料,便于海外受众的理解。

    议题五:“地球绿飘带”与环境保护

    环保问题是今年的一个突出议题。8月上旬,新华社联合国家林业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及三北地区41家媒体,启动了“地球绿飘带”大型媒体联合行动。历时两个月,对一大批造林英雄进行了采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植树造林、生态恢复等公益活动。这一大型集成报道启动后,新华社通过多语种全球新闻发布平台、XINHUA推特法人账号等国际社交网络平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与沙抗争的图景,引起了海外媒体和海外受众的关注。其中,在国内引起反响较大的《“三北”造林记》的英文版本对外播发后,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社利用在YouTube开设的“中国观察”(CHINA VIEW)频道主页开辟了“地球绿飘带”专栏,将特稿中每一位治沙英雄的故事分别制作专题片,展示出在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主人公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此外,《阅读中国》电子杂志也在其网页版推出了《“三北”造林记》,中国特稿社“穿越中国”(I CROSS CHINA)网站综合运用封面大图、文图混排、视频配合等手段呈现《“三北”造林记》。至此,这组报道打出了“组合拳”,多媒体、多角度呈现了环保议题,给海外媒体和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启示:控制报道力度,运用社交媒体,推出显著议题。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1972)一文中认为,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salience)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此次环保主题报道正是中国主流媒体通过联合有关部门,特别是国际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采取多家媒体联合报道的方式,主动赋予“环保议题”以极高的显著性,从而引起了海内外受众对该议题的重视。在今后的报道中,我们不妨更多地运用这种方法,对希望引起海外受众关注的议题进行大量、集中、多媒体、全方位报道,对不那么重要的议题进行相对较少的报道,从而为海外受众设置议程。

    此外,对社交媒体的运用是国际传播领域议题设置的新方法、新手段。社交媒体的圈子性、去中心化、病毒式传播等方式,都有利于主流媒体把所设置的议题推向更显著的位置,实现对话语权的把握。随着全球受众向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转移,对外传播也应把目光更多地转向新媒体报道,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并为我所用。

    相关热词搜索: 深耕 突破口 议题 中国 找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