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美丽中国”的抵达

    时间:2021-01-29 07:59: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十八大报告使用的环境科学、生态学、资源学、国土与土地科学和环境伦理专业的术语超过100个,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最多的一次。

    1970年代,国际社会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是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1980年代,环境问题演变为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目标;1992年,里约高峰会议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和行动纲领。这个过程中,中国秉承大国责任,在落实《21世纪议程》的诸多行动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少工作甚至走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前面,赢得了世界的认同。

    然而,自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推进城镇化建设以来,中国的环境形势一直非常严峻。虽然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传统环境问题的治理,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形式层出不穷,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近30年来,有关方面一直在努力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及其相关的法制体系,不断完善环境教育体系,不断提升环境质量要求。人们普遍关注的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并逐步改善,农村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海洋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灾害、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把这些焦点问题放在一起,能够大体勾勒出环境问题的复杂程度,它们已经深入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福利改善的方方面面,已经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已经波及到未来发展的能力。世界各国在关注中国的经济和国力增强的同时,也关注着中国的环境问题。对此,中共十八大报告作出负责任的回应,用了相当大篇幅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生动地表述为人人可以作出诗意想象的“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紧迫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了未来中国前进道路上六个方面的困难与问题。细加分析,每个方面都和环境问题相关。

    报告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其中就包括“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报告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笔者认为,这种差距的形成,一方面是长期的政策倾斜所致,另一方面,全国范围内的城乡差距更是城乡自然环境条件的差距所致;

    报告指出“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涉及社会保障、医疗、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方面,这些都与环境质量关系密切。比如,环境执法已经成为司法执法领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报告指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笔者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存和生活环境差;

    报告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包括无视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的事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发展速度;

    报告指出“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这让人联想到城市建设中规避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普遍存在的土地浪费现象。近年来,在许多城市泛滥的大广场、大草坪、人工水体、河道渠化,片面追求形式的滨海大道、环湖公路、环山公路,以及盲目建设超高层建筑等面子工程,都与“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有关;

    报告指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概莫能外,许多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都伴生着消极腐败。经过30多年的法制建设,环境管理已经有法可依、有章可行,但如何有效地防治腐败,依然迫在眉睫。

    环境问题的根本改善有赖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十八大报告对“美丽中国”的相关诠释,出现在报告的各个部分,只有将这些内容串联在一起,才有可能构筑出“美丽中国”的整体形象。

    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详尽的界定,它们大多和发展质量、生态保护相关。这些界定被包含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方面。

    经济发展不但要追求量的增长,更要实现发展方式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加强环境问题的公民参与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和环境行为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当下世界文化最活跃的方面;环境健康是评价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本保障

    “发展是硬道理”是3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核心经验,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笔者认为,不深刻理解以上表述就难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无法准确理解经济改革、经济发展方向与“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制度”的内涵与关系。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样的提法,已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提升到几近无以复加的高度。落实这一关键举措,就是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具体途径则包括“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其中的每一条都蕴含了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复杂的环境与社会问题的着力点。

    在具体的改革调整的领域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包括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其中的核心;城乡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被反复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清晰描绘了“美丽中国”的乡村景象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乡村地区是城市环境的缓冲区,是城乡社会保持持久稳定的物质基础。“美丽中国”的城乡关系应该是:城市是城市,乡村是乡村,城乡共享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成果,共享人类文明的成就。

    中华文明新的血液

    对比历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八大的一个鲜明亮点就是,大会报告用了最大篇幅,专题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内容多次出现在报告的其他部分。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在大会报告中的分量,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雄韬大略。“美丽中国”为中国人绘制了诗意般的未来图景,生态文明是这一宏图的核心内容,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和复杂性,决定了只有直面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福祉才能够得到持久保障和发展,民族未来才有希望。

    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一种文明形态和制度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和面向未来的决心,这意味着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新的血液,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八大报告在观念层面,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战略方针上,不仅着眼于中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还放眼全球,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十八大报告还创造了一个纪录,它使用的环境科学、生态学、资源学、国土与土地科学和环境伦理专业的术语超过100个,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最多的一次。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抵达 美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