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破窗理论”及其对防范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的启示

    时间:2021-02-13 07:59: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舞弊行为不仅影响了社会正义和公众秩序,而且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和教育的形象。国家教育考试舞弊有如下的新特征:舞弊形式从传统走向现代,舞弊手段趋于高科技化;舞弊地点从考场内走向考场外,舞弊行为贯穿考试的整个流程;舞弊目的从单一走向多元,舞弊人员从个体走向集团。将“破窗理论”的主要观点与防范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相结合,有利于更新考试管理理念,从而使有舞弊想法的考生不想舞弊、不能舞弊、不敢舞弊,从而提高国家教育考试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破窗理论;考试舞弊新特征;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81-03

    国家教育考试包括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级考试,该类考试的特点是参加人数多,社会关注度高。在考试实施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或问题,均将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尤其是考试舞弊事件。认识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的新特征,用新理论来加以指导和防范,有利于增强教育考试的公平性。

    一、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的新特征

    国家教育考试[1]是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确保考试的安全性,是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大事。国家教育考试舞弊事件给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考试公平是教育公平之本,考试舞弊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近年来,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现象呈现出以下新特征[1]。

    一是舞弊形式从传统走向现代,舞弊手段趋于高科技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使舞弊行为从抄袭替考、夹带纸条向以传输电子信息为主要手段过渡,考试舞弊产品不断翻新,针孔摄像、无线传导、电子信息、生物仿真、纳米技术等被广泛运用,使舞弊的隐匿性越来越强,使得发现舞弊变得更加困难。

    二是舞弊地点从考场内走向考场外,舞弊行为贯穿考试的整个流程。舞弊行为正从考场内部向考场内外的相互配合、甚至是跨省市考点间的串联舞弊转化。舞弊环节不再只是局限于考试过程中,已延伸成系统化的态势,报名、命题、制卷、运输、保卷、考试、阅卷、登分等各环节都会出现问题,舞弊现象贯穿整个考试的流程中。

    三是舞弊目的从单一走向多元,舞弊人员从个体走向集团。舞弊目的从过去考生单一追求成绩向考生追求成绩与社会追求利益等多元化发展,逐利的枪手、赚钱的团伙与考生一起形成了舞弊的共同体。以赢利为目的的考试舞弊团伙,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地攻击我们在考试管理中出现的薄弱环节,专业化、集团化的舞弊产业链已初见端倪。

    二、“破窗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

    面对国家考试中出现的上述舞弊新特征,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防范理论,建立新的防范机制。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力普?齐巴杜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偷车试验”[3]。他找了两辆外形一模一样的汽车,其中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社区,另一辆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然后,他让人把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汽车的车牌摘掉并把顶棚打开。在人离开10分钟之后,就开始有人偷该车的零部件,三天之内车子已面目全非,完全成了一堆垃圾。而摆放在帕罗阿尔托的汽车,一个礼拜也“无人问津”。然而,当菲力普?齐巴杜用锤子把车玻璃敲了个大洞后,仅仅几小时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车牌被摘掉,零部件也全部丢失。到后来整辆车都被掀翻过来,彻底被破坏了。齐巴杜由此得出结论: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本能地去维护它,并自觉阻止破坏行为,使好的更好;反之,对破损的事物,人们不仅会对破坏行为视而不见,甚至会加剧它的破坏程度,使坏的更坏。

    受齐巴杜“偷车试验”的启发,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詹姆斯?Q?威尔逊和预防犯罪学家乔治?L?凯林于1982年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上发表了《警察与邻里安

    全:破窗》一文,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社区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没有及时对其进行维修,有些人便会因此受到心理暗示去打破更多的玻璃。这样会给人造成了一种社区治安状况无序的感觉,社区治安将日趋恶化。就肇事者而言,其破坏行为或犯罪行为的质与量则会日趋升高。久而久之,居民将会产生恐惧感,对社区警察失去了信心,人们的正义感和社区责任感也会丧失殆尽。在此氛围下,社区犯罪会日益严重。

    从20世纪末开始,“破窗理论”被成功地运用于刑事司法领域和企业经营管理当中。有关环境、细节、预防、打击等观点,是“破窗理论”的精华部分。“破窗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乔联蓉在《优化环境、关注细节、重视预防——破窗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2008)一文中提出,“破窗理论”是精细化管理的最新成就,从优化环境、关注细节和重视预防等方面入手,可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研究者李吉昌指出,不能轻易出现“破窗人”和“破窗事”,一旦出现,一定要及时、公正、公开地给予必要的处罚,以此警示全体成员,从而防止出现“破窗”现象,避免积重难返,成疾成患。目前,运用“破窗理论”防范教育考试舞弊的文献还较为少见,值得深入进行探讨。“破窗理论”对于防范国家教育考试舞弊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具体应用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应重视细节,采取打防结合的形式,并且要惩戒有力,以增加考试舞弊者的舞弊成本。

    三、“破窗理论”对防范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的启示

    “破窗理论”对防范国家教育考试舞弊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优化环境、关注细节、重视预防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改善工作方法,提升考试管理工作的水平,确保国家教育考试的安全性,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创设良好的考试环境,维护健康的考试生态,使之不想舞弊

    考生对考试环境的感觉是非常敏锐的,如果考试环境杂乱,则表明考务管理混乱,就会使考生降低道德操守标准,产生舞弊冲动;反之,如果考试环境整洁肃静,则表明考务管理有方,考生就会自觉规范行为,不作违规之举。从这个意义上讲,考试环境对于规范考生的行为具有重大的意义。

    (1)使用标准化考点,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国家教育考试应使用标准化考点。为此,应建立网上视频监控系统、考务综合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并对考点设置、考点准备、考场设置、试卷安全保密、考务人员选聘与培训、考试组织等环节提出规范标准。考点环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能够确保考试硬环境的规范、有序。另外,不应忽视考试的软环境建设,考点工作人员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考场的监督检查工作,严格维护考场纪律与秩序。在广大考生中进行考试诚信教育和考风考纪教育,营造“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考试氛围。应加强对考点周边无线电信号的监控,维护好考点周边环境的治安和交通秩序,创设良好的考点外部环境。良好的考试环境,有利于防止学生产生考试舞弊冲动,有利于消除考试舞弊借口,通过对环境的治理可以规范考生的行为。

    (2)联防联控,综合治理考试环境

    近年来,在各类国家教育考试中,考试舞弊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手段不断升级。由于考试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致使国家教育考试主管部门无力独自承担考试管理的全部职责,尤其是对考试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与公安、保密、宣传、通讯监管、检查、城市管理、电力保障、交通管理等多部门协作配合,以实现从单一的部门管理向多元化的“联防联控”转变。多年的实践证明,国家教育考试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能够确保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因而成为综合治理国家教育考试环境、确保考试安全的有力武器。

    (3)重视道德教育,倡导诚信风尚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不诚信的行为,考试舞弊现象时有发生。然而,考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诚信状况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自强、社会的进步及考生的自我发展息息相关。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考试诚信教育不是社会、学校、家庭或教育者的单方面职责,在建立国家诚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道德生态因子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考试环境。由此,可为考生建立诚信档案,记录作弊考生信息,接受社会查询并将该信息提供给招生单位,以确保学校诚信教育能够真正取得成效,引领社会实现崇尚诚信的风尚。

    2.重视细节,打防结合,使之不能舞弊

    “破窗理论”的创立者威尔逊和凯林指出:“错误未予纠正的任何征兆,哪怕是很微晓的细节都将引发严重的问题。就连医生现在也认识到,日常保健远比等到生病才被迫就医更有效。”[2]以预防为主,可以防止考试舞弊事件的发生,牢牢掌握国家教育考试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为了达到预防的目的,考试管理者务必做到以下三点:

    (1)重视细节管理,树立危机意识

    “魔鬼很可能潜藏在细节之中,但通往成功的道路正是由这些细节组成的。在小事情上做到完美,就能避免‘破窗现象’的发生”[3]。国家教育考试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考试工作人员若想要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破窗的某些细节,靠的是高度的责任心。考务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情,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以细节的完美获得成功,培养自己在事发之前就能发现问题进而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发现考试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破窗”苗头,就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将其扼杀在

    萌芽中。考试管理工作平凡无新意,长期从事该项工作,不免会产生松懈、浮躁的心理。为了确保考试安全,最重要的是时刻保持警惕,对可能危及考试安全的因素,要全面掌控,并制定好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2)实施全程监控,增加舞弊难度

    现代技术既能为考试舞弊推波助澜,也能为消除考试舞弊立下战功,科技防范是对人力防范在技术手段上的补充,应不断增加其在发现、阻止、反应等环节的科技含量。改进现有考试方式,加强对高科技对抗手段的研究,采用电子巡查、屏蔽技术、指纹身份认证等方式,防范高科技作弊,杜绝舞弊事件的发生,增加考试舞弊的难度,提高技防效果。防范考试舞弊要从考试的全过程入手,实施全程监控、无缝对接。在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应认真做好对考试命题、试卷印制、运送、保管以及考试实施、评卷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对考务人员、考试场所应做到实时实地全程监控,以防范为主,查找监控死角,不留舞弊空间。否则,在监控的盲区发生舞弊事件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范能力

    在国家教育考试的考务管理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人防技防以人防为主,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技防是预防和打击考试舞弊的有力武器,是考试安全综合治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教育考试管理工作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任何先进的技防手段,最后还需要由人来处理。另外,“人防”存在的缺陷,远比“技防”存在漏洞更加可怕,因而不能片面地强调技防,只有将人防与技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技防的作用。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考试管理队伍的建设。考试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管理部门应着力选择责任心强、熟悉舞弊形式、具有识别能力的教师,使其参与到考试的实施过程中来,建立一支熟悉考试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具备较强的考试执法能力、专业水平和改革创新精神,保证公正文明执法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考试管理队伍。

    3.惩戒有力,增加舞弊成本,使之不敢舞弊

    为了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公平性、严肃性和示范性,在对国家教育考试舞弊事件的处理上,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做到处置有力,增加考试舞弊的成本,使之不敢肆意妄为参与舞弊,同时要做好惩戒防范工作。

    (1)维持考试秩序,健全国家考试法规体系

    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进行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为了能够公平、公正地组织实施考试,保障考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考试的信誉,维持正常的考试秩序,国家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考试法规,这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依法治考的必然选择[4]。国家教育考试法应对考试的实施主体、职权、程序、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并以实现考试公平、保障机会均等为价值取向,致力于对考试舞弊的防范与有效遏制,对考试舞弊行为的界定及对舞弊的处罚办法应予以明确,特别是对考试舞弊行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行为表述、法定量刑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树立“法律至上,依法实施考试”的理念,保证“平等竞争”这一考试制度核心价值的实现。

    (2)加强制度建设,使考务管理有章可循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统一时间、统一内容、人员集中的考试,这项考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考生多、规模大;2)过程长、环节多;3)对政治、文化、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了确保考试能够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必须有强大的考务管理来配合。为此,应加强制度建设、设置考试管理机构、采取防作弊措施等,以保证国家教育考试能够按正常的周期进行。在实践中要科学制定规章制度,要明确规定考生条件、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标准、考试层次、考试日期和时间等,制定考试管理和保密的规则,确立成绩评定等级,要对考试的运行程序进行精心设计,对考试各流程及环节要层层设防、环环相扣,起到规范考生行为、防止徇私舞弊的作用,以防范“破窗”现象的发生。

    (3)加大制裁力度,切断利益链条,增加舞弊成本

    为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严肃性,应严格遵循“防弊视为要政,行法亦不姑息”的理念[5],针对各类考试舞弊形式,明确制裁制度和制裁措施,包括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经济制裁等。对参与舞弊的考务人员,要严格追究其责任,从严处罚,不得徇私舞弊。对于在校生参加国家教育考试有舞弊行为者,应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规定,为其建立诚信档案,记录作弊考生信息,接受社会查询并向招生单位提供相关信息;考生违纪将被取消当科成绩,考生作弊则其当次报名参加的各科成绩均无效。除此之外,还要依据校内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对其进行处置,应严而有度,处理到位,处理结果应张榜公布以儆效尤。这些制裁措施虽不能从根本上彻底铲除舞弊行为,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舞弊事件的发生,增加了舞弊成本,维护了国家教育考试的安全性,对有舞弊企图者起到了震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向东.我们如何应对国家教育考试突发事件[N].中国教育报,2008-03-04.

    [2]毛建国,毛瓒.国家考试舞弊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考试,2011(8).

    [3]朱飞,聂启元.破窗理论与班集体建设[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5]乔联蓉.优化环境、关注细节、重视预防——破窗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6][美]迈克尔?莱文.破窗[M].冯斌,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7]李化德,李亦成.我国考试法治的历史解析与现实思考[J].中国考试,2008(12).

    [8]胡平.清代科举考试的考务管理研究[J].中国考试,2009(4).

    〔责任编辑:张华〕

    相关热词搜索: 舞弊 其对 启示 教育考试 防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