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中国当代音乐学家

    时间:2021-02-18 07:58: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谭冰若 音乐理论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1924年生于广州市。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音乐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声乐科学习,1947年入上海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系学习,1951年留校任教。上海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历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主任,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兼职教授,谭冰若声乐艺术进修学校校长等职。

    除致力培养外国音乐史专业的研究生外,他还进行了广泛的社会活动:曾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举办学术报告;在上海各大专院校及相关单位举办普及性音乐讲座数百场;1983、1984年被文化部邀请到北京、沈阳作关于现代交响乐及流行音乐的学术专题报告。1994年发动建立“上海音乐艺术普及和提高促进会”,举办专题讲座,深受群众欢迎。

    谭冰若主张在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的观念中贯彻“大力弘扬民族音乐,积极普及古典音乐,认真引导通俗音乐”的主张,强调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音乐应该三者鼎足而立。撰有《论欧美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向》、《世界流行音乐探析》、《我们同属一个世界》等论文多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撰写长词条;并在许多重要报刊发表有关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评论文章。与一些著名演员合作录制并出版《柴可夫斯基》、《播种欢乐的人——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等音乐广播故事,对严肃音乐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贡献。还特别为奥地利保尔奈夫出版社《伟大的莫扎特的创作生活与影响》一书撰文,向国外宣传中国的音乐生活和音乐状况。

    他享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应邀担任多项国内外相关重大艺术活动的音乐评审工作。曾任1989年名古屋亚洲音乐节中方代表团团长,1990和1991年上海文学艺术奖音乐舞蹈评委,1991年亚洲音乐节国际评审团主任,并多次担任上海之春音乐节以及其他音乐艺术活动的评委工作。

    1983年,他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显著成绩,被上海教卫办授予“上海市高等院校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1984、1985年荣获上海市文联文学艺术奖(音乐理论奖);1987年由上海市文联颁发文学艺术教育三十年荣誉证书,并获上海音乐学院教育银钟奖。

    1996年退休后建立“谭冰若声乐艺术研究室”,以数十年积累的声乐知识和教学经验形成的“声音的建筑”体系,通过实际教学实践自己独创的“以着力的感觉与控制为中心”的发声方法,曾多次举办各类学生汇报音乐会,在音乐界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中颇有影响。

    周 畅 中国音乐史学家、音乐美学家、音乐教育家。祖籍广东大埔,1931年10月生于香港。195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曾师从蓝玉崧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毕业分配至中南音专任教中国音乐史。1958~1959年参加中国音协和中国音乐研究所组织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编写;1974~1976年参加中国音协组织的《中国音乐史》编写。1982年应教育部邀请为“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暑期讲习班”(烟台)讲学。1985年由武汉音乐学院调厦门大学。1987~1995年任厦门大学音乐系主任,现为该校艺术学院教授。曾任福建省音协副主席,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第十一届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委,第四、五届致公党福建省主委。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改革开放后首次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术座谈会(1981)上,他就怎样写音乐史与提高史学研究水平提出研究要《不拘一格,广些、深些、精些》,引起与会学者强烈反响。他的《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便是在该理念下研究心血的凝聚。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他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他以独特视角,选取音乐史上富于美学意义的多种现象分专题进行系统深入探究,是较早关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并身体力行的学者之一。他注重美学理论与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既重感性体验,又重理性分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其中,《我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和”的观念》、《音乐的情感与形态——“通质同构”》堪为代表作。《音乐与美学》(京华出版社2001年)的结集,被学界评价为“具有开拓意义的贡献”。

    古琴文化内涵深厚,他认为只有将琴曲不断挖掘整理复原成实际音响,才是古琴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承继的关键。他在全国政协提案《建议实施古琴打谱工程,把丰富而珍贵的古琴音乐奉献给全人类》(2000)为文化部采纳;在随后的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暨国际琴学研讨会(常熟,2001)上,他提出《坚持实施古琴打谱工程》构想,得到琴家与学者的积极响应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他从事教学与研究已逾50年。调入厦门大学之后,他以史学家的眼光注意利用综合大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优势,注重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提出研究生“四环教育”理念:“抓紧一环系内教育,用好二环校内教育,重视三环国内专家教育,争取四环国际专家教育”,走出了一条不同于音乐院校的研究生培养道路。这种理念的其中一项成果是他培养的学生先后有十多位考取多所院校博士生,成为各单位学术研究和教学骨干,被音乐学界誉为“周畅现象。”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当代 学家 音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