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国内外关于门罗《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研究综述

    时间:2021-02-27 07:59: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艾丽丝·门罗(Alice Muo)在20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逐渐引起国内外对于门罗其人及其作品的更多关注。本文主要基于CNKI,Gale, Proquest等数据库的搜索情况,总结整理国内外关于《女孩与女人们的生活》(Lives of Girls and Women)一书的研究,以便更深、更全面地领略门罗作品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研究综述

    一、引言

    艾丽丝·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一位加拿大女性短篇小说家可以获此殊荣,实属不易,因为加拿大文学,以及短篇小说这一文类长期位居“边缘”。1931年7月,艾丽丝·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的小镇威汉姆。1968年,艾丽丝·门罗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并获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在此后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门罗共创作出十四部短篇小说集,及一部作品选集。其作品曾荣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书评家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Prize, 1998),三次加拿大总督奖(1968, 1978, 1986)。2009年,门罗荣获布克国际终身成就奖(Book International Prize)。其代表作品包括《女孩儿与女人们的生活》(Lives of Girls and Women,1971),《你以为你是谁》(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1978),《爱的进程》(The Progress of Love, 1986),《好女人的爱》(The Love of a Good Woman, 1998),《逃离》(Runaway, 2004),《幸福过了头》(Too Much Happiness, 2009),《亲爱的生活》(Dear Life, 2012)等。

    艾丽丝·门罗的创作有三大特征:第一,鲜明的地域特色。门罗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以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加拿大小镇为背景的,这种背景为门罗的创作提供了浓厚的乡村气息,便于她在此氛围中探讨爱与性,家庭关系,阶级冲突,成长与变老等主题。第二,作品大都采用女性视角。作为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门罗本人完整地经历了女性主义运动的三个主要阶段,在她的作品中大多采用女性视角对女性的命运、女性的独立自由以及母女关系和两性关系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研究。第三,叙事技巧精湛,擅长短篇小说。门罗的作品中故事情节居于次位,强调“片段式”、“含糊式”的叙事结构。门罗在一篇访谈录中如此评价自己的小说,“它更像是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呆一小会,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走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厄伯尼,2009)。有学者将门罗的小说结构比作剪纸,“娓娓道来。读者开始仿佛是东拉西扯,不成形状;然而曲终人散,掩卷而思,却总能在淡淡的讲述中发现一种如临深渊的恐惧和明镜似水的醒悟”(周怡,2014:181)。

    《女孩儿与女人们的生活》这部小说是艾丽丝·门罗众多作品中唯一一部拥有统一的主人公和叙事人的作品,因此它曾经被归类为长篇小说。但是艾丽丝·门罗本人却认为自己的这部作品是“在长篇小说和长系列故事之间”(周怡:2014:201)。虽然作品中各个故事之间人物、情节也有联系,但其每一个故事又都是完整独立的,并不能等同于长篇小说的各个章节,因此评论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将这部作品看作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女孩儿与女人们的生活》共包括七个故事,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名为朱比利的小镇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黛儿·乔丹从一个懵懂青涩的女孩儿到一个睿智聪明的女人的成长史,叙述了小镇中许多女孩儿与女人们的故事,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充满欢乐与痛苦的人生经历。作品通过对小镇不同类型女性形象的刻画塑造,试图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心理的加拿大女性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两性平等的过程,是对加拿大女性形象的概括总结。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笔者的资料搜索情况来看,2000年以前,除了一些零星的译作,如张德中在1991年发表在《外国文学》中的译作《克罗斯太太和基德太太》以外,国内文学界对门罗的研究几乎为空白。而国内关于艾丽丝·门罗的评论性文章最早开始于1993年, 简国儒的《The Office评析》对门罗及其短篇小说《办公室》(出自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中的主题、人物及艺术手法等进行了评析。2009年,艾丽丝·门罗凭借《逃离》(Runaway)荣获布克文学奖,推动了国内关于门罗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从中国知网搜索情况来看,2009年到2013年10月,国内关于艾丽丝·门罗作品的研究包括1篇博士论文,11篇硕士论文,以及大约60余篇文章,涉及到的研究视角包括主题、叙事策略、写作风格、语言特色、语言学角度、身份问题以及女性主义等。例如周智勤(2013)在《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对女性意识成长的作用》中从从男权主义社会中的父亲形象、丈夫形象、男性友人形象出发,分析小说中男性形象在女性意识成长中的促进作用,认为正是两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女性更加了解自我,刺激女性在男性社会中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宫萍的《身份问题对艾丽丝?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2009)具体论述了作家的女性身份以及加拿大国籍身份对其短篇小说的主题、叙事方式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2013年10月,艾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门罗热”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升级。国内也开始出现关于其人其作品的专著3部,包括周怡的《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刘文的《神秘、寓言與顿悟》以及张磊的《崛起的女性声音——艾丽丝·门罗小说研究》。此外截止到2014年,另有2篇硕士论文及大约140余篇期刊论文。2014年,刘静在其硕士论文中从叙事技巧、主题分析、女性命运探索和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门罗独特的写作艺术。她认为门罗的小说一方面是对于欧·亨利出人意料结尾写作的传承和创新,另一方面是对于亨利·詹姆斯心理现实主义的传承和创新,而创新之处在于两点:女性在矛盾和挣扎中的选择造就出人意料的效果;二是门罗的故事结尾植根于真实的生活,反映女性在重大社会问题如婚姻关系、母女关系和宗教上的反思。刘小梅(2014)釆用传统哥特研究方法对门罗的故事文本进行系统分析,挖掘门罗作品中的 “南安大略哥特”写作风格特点,包括小说中的哥特式恐惧来源于真实生活、突出的女性视角、故事高潮的哥特式手法等。

    而国内关于《女孩儿与女人们的生活》的起步更晚,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且研究深度不足。从中国知网搜索情况来看,目前只有两篇硕士论文涉及到这部作品,但却不是关于这部作品的专题研究。此外另有9篇期刊文章从女性形象、写作手法、精神分析、文学伦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分析整部作品,以及3篇期刊文章讨论作品的第一个故事《弗莱茨路》(The Flats Road)。国内关于这部作品的最早研究是2000年刘新慧发表的《双面蒙萝—论艾丽丝?蒙萝的〈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一文。这篇文章仅仅是对作品的各个故事进行概括性的叙述,认为该作品既拓展了短篇小说的内涵,又使长篇的单一主题产生了变化,形成了门罗独特的写作风格,是“具有加拿大民族色彩的经典之作”(158)。2010年李小玺在《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中的反讽艺术效果认为在这部作品中门罗采用了独特的反讽方式进行创作,包括言语反讽、情景反讽等方式,反映了加拿大女性从被动地安于现状到主动抗争,再到实现自我建构的心理历程。伊玲夏的《平淡是真—评爱丽思·芒罗短篇小说〈平坦之路〉》(2001)认为“惟其平淡更显其真”(33),该故事中平淡的写作艺术风格与平凡的故事内容相映成趣。作者以以平淡质朴,反朴归真的创作风格显现出自然美、人性美。刘意青,李洪辉(2011)在《超越性别壁垒的女性叙事:读芒罗的〈弗莱茨路〉》中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中的第一章《弗莱茨路》,指出门罗作品中所包含的性别、城乡与传统等内涵,体现了门罗博大而温和的人文主义关怀。最新关于该小说的研究当属2015年刘家妠的《<女孩儿与女人们的生活>的文学伦理学解读》。该文采用文学伦理学的理论,分析小说中人物自身、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社会的伦理冲突,并由此诠释门罗的伦理责任。

    两篇涉及到这部作品的硕士论文:2012年,内蒙古大学王会的硕士论文《自我缺失·自我探寻·自我构建——艾丽丝·蒙罗女性成长小说实证研究》中,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女孩儿与女人们的生活》和《你以为你是谁?》为文本,将女主人公自我成长道路划分为自我缺失、自我探寻和自我构建三个阶段: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遭受到自我身份缺失的境遇;在她们对生命、爱情、信仰的探索过程也是她们实现自我探寻的过程;而她们追求经济独立、实现自我价值、寻求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解放的过程则是其自我构建的历程。201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孟德慧在其硕士论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与<逃离>中的逃离历程》中,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上述两部作品女性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而不得不选择的逃离社会、逃离男性与逃离自我,由此揭露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失衡问题:生态与文明的失衡、女性与社会的失衡、女性与男性的失衡以及女性与自我的失衡,并认为二元论和父权制是危害女性与自然的罪魁祸首。

    三、国外文献综述

    通过百链学术搜索、Gale数据库搜索,目前笔者已检索到约二十篇关于《女孩与女人们的生活》的期刊论文。纵观国外文学评论界对门罗小说的研究,批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门罗独特叙事手法的相关成果为该小说研究之最。Mark Nunes在Post Piecing中认为门罗是一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因为她的创作中融入了许多的后现代写作手法,例如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多重的故事层次以及镶嵌式故事结构等。Mark认为门罗的作品中将故事叙述看作是一种背景建构的过程,每一部分都可以被视为独立的故事;然而每一个独立的故事背后却又有同一个主题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Sharmila Kulkarni从《女孩与女人们的生活》的主题和叙事艺术入手,认为这部作品虽然描述的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却暗含着人物复杂的情感因素。门罗在这部作品中打破了传统加拿大短篇小说的主题,并且解构了小说中故事的线性发展、戏剧性的结尾,是对短篇小说写作艺术和写作思想的重大转变,是门罗式小说的开端。Katherine Bell在文章中主要侧重中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叙事实践。文章认为黛儿第一次遭遇家人死亡的经历最终被成年人的叙事实践所击垮,从而揭示了作品中成年人的叙事较之儿童叙事的优越性,并认为这种优越性也影响了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文章Short Fiction with Attitude: The Lives of Boys and Men in The Lives of Girls and Women中,Janet Beer认为门罗在作品中更侧重于对个人故事的叙述,而不是故事的整体因素。通过分析作品中门罗对男性的叙事,认为正是由于时间上的断裂以及男性权利、男性语言的介入使得黛儿的成长呈现不稳定性。Ellen McWilliams认为詹姆斯?乔伊斯对门罗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后殖民理论框架下,乔伊斯的作品为加拿大作家对加拿大国家和文学身份的思考提供了模型,并且门罗的作品以“艺术家肖像”为原型,在叙事中刻画出女性成长的危机和顿悟时刻。

    其二,有学者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解读。芭芭拉·戈达德(Barbara Godard)在论文《生命机体的继承者:艾丽丝·门罗和女性审美》(Heirs of the Living Body: Alice Muo and the Question of a Female Aesthetic,1984)中以《姑娘們和女人们的生活》为例,讨论了女性主体性与女性欲望以及女性作家与文学成规的问题,为门罗女性主义研究的开山之作。在Reading Female Sexual Desire in Alice Muo’s Lives of Girls and Women一文中,Sue Thomas采用Jessica Benjamin的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女性性欲望与哥特风格之间的关系,比较黛儿与她的母亲之间关于性观点的不同,得出结论:以黛儿母亲为代表的旧女性形象的性观点已经不足以解读黛儿这样新女性充满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性欲望。

    其三,对比研究。Rowena Fowler所发表的The Art of Alice Muo: The Beggar Maid and Lives of Girls and Women一文。這篇文章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女孩儿与女人们的生活》中的人物具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另一方面其本身的经历也是一种故事。两位主人公Rose和Del在讲述其周围人物故事的过程中,也逐渐掌握了叙事的艺术。Cinda Gault以威廉·福克纳的As I lay Dying和门罗的Lives of Girls and Women这两部母亲的名字都是Addie,女儿的名字都是Del(l)的两部小说为文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作品中母性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认为两本小说有许多相同之处,如两部作品中都涉及到哥特主题,批评家对作品创作形式的关注。相比于以整个国家为背景两部作品所更关注的区域性背景,以及两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母性主题。

    四、结论

    就加拿大作家而言,中国文坛之前更容易接受“精英”作家阿特伍德,而对于门罗比较“慢热”。门罗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等荣誉得到文学界的肯定,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家庭妇女”式作家的成功逆袭。国外关于门罗的研究已具相当规模,研究成果丰硕,有多部专著和专题研究。相比之下,虽然国内的门罗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因为起步较晚,加上译介资料匮乏,研究深度、广度极为欠缺。研究发展不平衡,在门罗的作品中,国内评论文章论及最多的是《逃离》,对《女孩和女人的生活》关注较少。另外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论题比较零散,整体性研究稀缺。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不断开阔研究视野,尝试新的研究方法,更深、更全面地领略门罗作品的文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怡.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

    2.刘新慧.双面蒙萝——论艾丽丝·蒙萝的《姑娘和女人们的生活》[J].兰州大学学报,2000(5): 157-162.

    3.尹玲夏.平淡是真——评爱丽丝·芒罗短篇小说《平淡之路》[J].外国文学,2001(2): 33-37.

    4.艾伦·厄伯尼.艾丽丝·门罗探索我们生活的房间[N]. 俄勒冈人报,2009年12月3日

    作者简介:

    刘珊(1990-),河南南阳人,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

    蔡奂(1974-),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门罗 女人们 综述 国内外 女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