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吉卜林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永恒命题

    时间:2021-03-02 07:56: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作家吉卜林凭借着出色的短篇小说写作和长篇作品《基姆》获得了19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英国作家。吉卜林的短篇小说集《生命的阻力》《丛林之书》和《各种各样的人》都是其广受关注和好评的作品。《基姆》是作家创作的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之一,但与其他著名短篇一样,也具有其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英国小说家威·亨·赫尔逊曾指出,在吉卜林的长篇小说中,“只有这一部足以和他的短篇小说媲美”[1]。此外,吉卜林的诗歌创作也颇受好评,著名诗人艾略特曾经评价吉卜林是“一个没有加冕的桂冠诗人”,《机关打油诗》《营房谣》和《七海》等出色的诗集使读者领略到吉卜林广阔的创作视域与丰富的文学表现力。时代精神与永恒命题的结合是吉卜林小说最具特色的文学写作方式,本文以此为基点,探讨了其小说的审美个性。

    一、鲜明的时代精神

    读吉卜林的小说总能够体会到其作品中浓郁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奇诡有趣的丛林故事,还是惊心动魄的航海冒险,抑或充满异国风情的神秘之旅等,都令读者领略作家以文字构建的美妙的想象世界的同时,从中体会到一种真实而醒目的现实感。作家所生活的年代正值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飞速期,现代工业文明将英国社会的物质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一方面,扩张、征服与文化影响成为作为整体性的国家的重要命题;另一方面,以现代科学、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发展基点,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关于“物竞天择”的进化观点等,肯定了个体能力,并激发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和豪迈感。

    吉卜林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环境当中,必然会受到时代气息的浸染。时代对人物的影响也自然体现于作家的作品当中。从人物塑造上看,吉卜林笔下的主人公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他最受欢迎的小说集《丛林之书》、长篇小说《基姆》和《勇敢的船长们》等许多作品都集中地体现出这种浓郁的时代情怀。作家在小说集《丛林之书》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莫格里是一个典型的强者。他具有过人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杀死丛林的恶兽谢尔汗,成为动物们竞相追捧的英雄。在人类社会中,他的善良、谋略和敢于反抗权威的精神也令人印象深刻。就作品情节的设置上看,吉卜林的很多作品都向读者讲述了勇敢的主人公历经考验和冒险而获得成功的故事。在短篇小说《白海豹》中,作者讲述了白海豹科迪克为了让自己的种群更好地生活繁衍而历经艰险寻找新的栖居地的故事。白海豹不仅克服了艰难的自然环境,也克服了不被群体认同的身份尴尬。并且,在带领整个海豹群迁徙的过程中,暴力是科迪克使整个族群服从其意志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写作特征和作家直接的思想表述是使其在很长时期内被研究者纳入帝国主义文化视野内进行研究和评价的原因。但若将其放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吉卜林的帝国主义思想不是个案, 而是那个时代英国普遍的社会文化思潮。[2]

    吉卜林出生在印度,在英国接受教育。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家庭的丰厚文化底蕴为他成为作家提供了汲取养分的基础。而长期生活在印度的经历也促成了吉卜林独特的观察世界的眼光。因此,他的文学写作又纯粹站在英国白人的立场上。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宗教和文化都受到英国很大的影响。这一方面缘于宗主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所推行的同化政策,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印度人改变其自身落后的经济和文化面貌的需要。对于吉卜林来说,印度人和英国人的双重身份使其既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优越感,也对印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刻关切着印度社会的进步,并以自己的立场和认知去探索印度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途径。实际上,这也是19世纪中后期印度文坛所提出的“文学要为社会服务”这一主题的反应。显然,吉卜林认为,先进文化的引领是印度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由路径。从吉卜林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发现作家的这种思想倾向。

    《丛林之书》这部最受欢迎的短篇集虽然现在多以儿童作品来看待,但细心的读者却能从那些充满浪漫和传奇色彩的故事中看出浓郁的现实主义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在关于狼孩莫格里的多篇小说里,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印度美好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宗教文化和善良的普通人,体现了作者对这片古老土地的热爱。同时,吉卜林在作品中提及了“丛林法律”这一概念。在吉卜林的笔下,丛林是作为人类部落的对立面出现的。读者会发现,丛林动物的文明程度甚于人类,这种超越人的惯常思维的对比赋予了小说以丰富的象征意义,并将读者引向对作品的现实主义解读。动物们在“丛林法律”的规约下过着理性和秩序的生活。在丛林中,个体依靠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团队的协作实现生存。在狼孩莫格里杀死了谢尔汗后,丛林动物放下“种族偏见”,推举莫格里为丛林领袖。而对于人类社会,作者则描述了权力阶层对金钱和权力的欲望,以及通过各种阴谋和手段使底层人民处于被愚弄、受操控的蒙昧状态中。这种有趣的对立巧妙地映射了印度社会的现状及其需要新的先进的文明将民族引向勃兴道路的迫切性。

    二、吉卜林作品中的永恒性命题

    除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外,吉卜林的小说也探讨了许多文学作品中所关涉到的普遍性问题,对于今天来说,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这正是作家的许多文学作品历经岁月仍能够拥有众多读者的关键性因素。并且,他创作了自己的小说风格, 语言粗野而准确,结构严密,充满意想不到的曲折。[3]富有个性色彩的写作风格和对文学艺术永恒命题的探讨使他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个体的自我实现是吉卜林小说中经常涉及到的一个命题。从《丛林之书》中的莫格里、《基姆》中的基姆和《勇敢的船长们》中的哈维等主人公身上都能看到个体对实现自我的追求和渴望。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成长小说色彩和励志意义。即使在今天读来,作品中所描绘的广袤、粗粝和生机勃勃自然景象,各种有趣神秘的文化风俗以及作品中所蕴涵的这些精神内涵,对读者仍有巨大的吸引力。吉卜林正是通过构造一个充满绮丽、梦幻色彩的文学时空来讲述这些关于个体成长、实现自我的现实性命题的。这使作品不但具有了可读性,也不乏积极的精神性启迪。《勇敢的船长们》讲述了纨绔子弟哈维在海上的冒险经历。哈维意外的落水使其丧失了从前的一切家庭和社会关系。突如其来的生活巨变给人以巨大的考验和重重的磨难。哈维为了生存,不得不听命于船长的安排。虽然失去了家庭出身所带给他的优越感和特权,但哈维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实现其价值,并重塑自我。

    吉卜林善于展现人物和环境的冲突,从而激发个体的主体性和对自我身份的反思,进而产生认知和建构自我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实践努力。他这类作品笔下的主人公经常被置于极端的生存现实之下,正是在种种极端力量的挟裹和压迫之下,主体在环境的历练当中将自我塑造为积极的强者形象。同时,吉卜林也以此揭示了个体在实现自我过程中的艰难与痛苦。缺乏坚韧不屈的精神、乐观、勇气、宽容和智慧等这些人性光辉中的任何一点,都将导致人物自我认同的失败和生命的迷失。在他的长篇小说《基姆》中,主人公基姆是爱尔兰士兵的后代,但他生长在印度土著人群中,他对自己的肤色与周围人的差异并未有深刻的察觉,只是朦胧地觉得这给他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特殊感。但浅肤色没有改变他的生活实质,他仍是一贫如洗,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阶层之一。在对父亲留下的“红公牛”的疑惑中,也是对自己身份的疑惑中,他跟随西藏喇嘛开始了游历印度的生活。在游历的路上,他碰到了父亲生前所在的团,由此得到了白人的认同。他进入了白人的学校,毕业后成为英国的情报工作人员,参与了“大游戏”并获得了上司的认可。基姆是不甘于在社会底层中沉沦的白人,他的成功一部分来自幸运,更多的则与他的努力联系在一起。

    此外,吉卜林的许多作品中描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体现出其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渴望和探求。这也是一直以来文学作品中所探讨的永恒性命题。作家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关系的揭示表明了其对健康、和谐生命的渴望。在《丛林之书》中,祭司和猎人头领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地位,而以各种手段蒙骗和误导底层人民。这种不公正的以权力和金钱为核心所构建的人与人的关系压抑了个体的自由。《丛林之书》中莫格里这一强者形象无论在丛林还是人类社会中,都被视为一种“异己”的他者,受到种种排斥与误解。被人类驱逐出村落,正在于他对权力阶层的潜在威胁。作者通过狼孩在人类社会的遭遇,不仅映射了印度文明的落后和蒙昧状态,也展现了人类社会关系中,在私欲支配下,人与人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综上所述,吉卜林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创作能够获得文学界的普遍赞誉,并一直以来拥有为数甚广的读者群体,不但因为其具有浓郁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人文风貌和社会问题,也因为它们深入到人性层面,对一直以来文学艺术所热衷的永恒话题的探讨。这些都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文美惠.丛林故事·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 陈兵.国内吉卜林研究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13(01).

    [3] 朱虹. 浅谈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英国短篇小说选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相关热词搜索: 时代精神 命题 作品 卜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