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当前文艺理论的危机与生机

    时间:2021-03-07 07:59: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当前文学理论学科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有排斥理论的,认为理论只会生搬硬套,伤害真确的美感,鼓吹不带理论的阅读;有轻视文艺理论没有具体研究对象的,认为文艺理论缺乏学科根基,飘忽不定;有以批评代替理论的,认为批评就是理论,没有脱离批评的理论;有工具化文艺理论的,认为一种文艺理论的好坏主要看它是否有助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将文艺理论限制在现代性“文艺”范畴之内,割断了其与社会现实的直接性关系;有灰色化文艺理论的,认为它远离现实,不解决实际问题;有狭隘化文艺理论的,将文艺理论仅仅视为关于文艺自身的理论,其它人文学科可以对文艺理论不管不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严重阻碍文艺理论学科建设和研究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北京大学中文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报社理论部联合湖南理工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2015年4月25日在北京举办“文艺理论学科建设与文艺理论发展”高峰学术论坛活动。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文艺报社、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社科中心、北方工业大学、人民日报、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大学、河南大学、上海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江苏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讨论集中于三个议题:文艺理论的当前危机与出路;文学研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文艺理论与当代现实生活和整个人文学科的关系。

    一、文艺理论学科的危机与出路

    与会议主办者的认识不完全相同,多位学者指证了他们各自所看到的文艺理论危机,深度剖析了这些危机产生的原因,并积极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和应对的策略。文艺报社理论部熊元义教授指出,中国当代社会正从学习模仿的追赶阶段转向自主创新的创造阶段。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理论创新应是先导。然而,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却很不适应这个中国当代社会转型阶段,不仅出现了中青年文艺理论人才的断档危机,很多重点高校的重点文艺学学科后继乏人,而且某些文艺重要部门有极为轻视甚至忽视文艺理论的倾向。21世纪初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界出现了“告别理论”的倾向。有些文学批评家虽然没有公开拒绝文学理论,但却对文学理论相当漠视或敌视,试图以阅读、欣赏和评论取代文艺理论。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黄卓越教授从学术变动的历史趋势和文学理论的范围出发分析和阐释了“理论”或“文学理论”的危机。他指出,从学术变动的历史趋势上看,有两个方面的情况需要关注,一是从整个现代学术或知识范型的转换来看,先是西方,然后是中国,都经历了一个从哲学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后理论的演变过程,也就是愈益从一种抽象性下降到具体性,从一种普遍性的诉求下降到对分类性的关注,在总体上显示出一种“由上至下”的移动。在后理论阶段,理论的言述不再以某种纯粹的模式建构为旨趣,而是往往与对“语境”的阐述关联或纠集在了一起。这种关联,主要表现在,或者是将现成的一些理论作为语境分析的、也是权宜性的工具,或者是从语境的实证中去发现、提炼,甚至发明出一些新的理论观念。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得到“在语境中”的证明,或者与语境进行一种话语协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将历史经验仅仅是看做随意取用的材料,并单独去编织出一套转承自如的理论体系。第二种趋势,可以专就文学理论的范围来看。究竟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是否还存在着一个不可动摇的、界限清晰的、独立的文学理论?尽管国内学者一直还在“文学理论”这样的名义下编制各种教材,开设相关的课程,但是我们也知道这种规训式的努力其实是勉为其难的,也是一件不讨好的事。这种已经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由几种情况引起的,一是文学生产本身,也包括对“文学”这个概念的解释等,都已在当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另一个是学术关注的重心或视角,也在发生变化,毫无疑问,这点与文化研究等的兴起是有密切关切关系的,文化,或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化,开始成为众多人文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尽管学科的意识或方法论门槛在目前还是无形或有形地存在的,但是又有大量几乎是相同的话题、话域等使不同领域的学者游走在一个十分开放的区域中,使得这个理论与那个理论之间的界限显得越来越模糊了。这使得文学理论很难像过去那样可以设定出一套独特的范畴体系,由此而导致了一种被称为是“泛文论化”的趋势。其他学科的“文论化”与文学理论的“泛文论化”几乎是同时存在于当代的学术场域中的。他强调对以上趋势的描述,并不是说可以就此获得一个确凿的定论,因为不确定性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生存的主要特征。但不管情况会发生多大的变化,理论的需求以及它的重要性,都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它不会再以过去那种形态出现了而已。而目前已经出现的这种变化,他指出,既可以看作是理论的危机,也可将之看作理论重生的某种契机。

    北京大学中文系时胜勋从身份危机的角度来论述文学理论的危机。他认为在文化现代化语境中,知识的“去分化”是未来趋势,文论泛化是必然的。但文论泛化不是取消自己,而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种更高的“自由知识”状态。而如今的文论正处于对这种状态的痛苦追寻中,这也是当前文论身份问题即“同一性危机”之由来。同一性危机的解决其一在于重塑文论知识共同体的多重性。中国文论共同体重塑受到来自于人才培养、学术进步、文化导向、社会需求等多重制约,因此,文论家非单一身份,而是教师、学者、文化建设者和现实生活的多重解释者。其二在于文论知识品格与定位。文论游走于哲学与文艺实践之间,是一种兼顾理论性与感性的知识形态。如果说,哲学称为“形而上”(先验性),文学研究称为“形而下”(经验性),那么,文论可以称为“形而中”(先验性与经验性),它们与文学等共同构成了“文学生活世界”。其三在于他者视野及其阐释意识。在知识他者上,文论要有一种“延展性”的意识,植根于文学实践,并趋向于哲学。在现实他者上,文论承担语境化和“符号化现实生活”的解释者,而非沦为配角、材料。在异质文化他者上,坚持中外文论“交互阐释”和对共同文学世界的“共同体阐释”,并走向世界的文论、人类的文论。最后他指出要解决同一性危机,需要形成新的主体状态:一是反思性(“反身而诚”)意识,强调文论家自身的内在修养、精神情操,职业的敬畏感。二是限度(知止)意识,文论处于哲学与文学之间,不是相互取代,而是相得益彰。文论是微量元素,不可或缺,但又不是普遍性的“滥用”。三是文化报警器意识,文论家应该对文化的危机有所警觉、报警,而非抱怨。四是“君子不器”,不要人为圈定自己,而应在内外兼修、技近乎道中体认学术的“天地境界”(冯友兰语)。

    相关热词搜索: 文艺理论 生机 危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