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以人物为导向讲述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时间:2021-04-17 08:18: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自高中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所使用的新教材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本论文所述章节涉及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的内容,也是2011年广西实行课改将要使用的教材类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样说:“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为指导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这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以人物为导向讲述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这是近代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因此对这种新的教学尝试进行反思和分析是有必要的。

    一、备课思路

    在对本课内容进行创新设计时的最大亮点在于:一是以人物为导向讲述中国近代思想史,二是用史料比较推动教学。以此为亮点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以人物为导向讲述中国近代思想史

    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看,要把思想史的内容讲得既有深度学生又爱听有一定的难度。思想文化的内容不能讲得太抽象,否则不但学生不好理解,而且容易上成政治理论课。最初的教学设想是把这节内容设计为两个大标题(教材是三个大标题):一是“师夷长技”的提出与实践,二是维新变法思想。总体上是根据中国近代如何从学西方的技术到制度的思路进行设计,主要涉及原因、目的、主张的变化、影响,这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但这样授课很难体现出新教材与旧教材之间的区别。如何把这一节课上活,把思想的东西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述?我想到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给15岁的孩子讲述哲学的方法:让一个个历史名人重新站起来,让他们来讲述自己的思想,让站在历史这一端的我们和站在历史那一端的他们跨越时空界限进行对话。有了这个教学思路笔者对本节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最后决定选取三个历史名人,来引领学生感受近代中国东西方变化的激烈碰撞:第一个林则徐,选他而不选魏源,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两面性深刻反映了在西方文明大举进攻的时候,即使如他这样的先进人物、民族英雄也还是认识不到中国当时面临的不改革就没有活路的状况。第二个李鸿章,他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是在“师夷长技”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主要通过他在洋务运动中的彷徨,反映新思想到来时社会存在的强大阻力和国家面临的艰难局面。第三个康有为,他是维新变法的代表,用他来说明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学西方已不仅是朝廷的官员,还扩大到中国年轻的知识分子。通过康有为变法前后思想的变化,说明当时一部分人已经认识到学技术的同时要变革旧的制度,同时也突出以他为代表的社会先进思想,还不可避免地刻有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用这三个历史名人带领学生去体会全球化的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中国思想的近代化是如何蹒跚前行的。

    2.用史料比较推动教学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能力这样说“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据此以史料比较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中遇到不少问题。

    第一,选什么样的史料?使用这些史料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本课是思想史,是要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名人进行思想交流,教学中要让学生倾听历史人物的声音,触摸他们的思想。所以本课设计首选第一手史料(历史人物的原话或文章),能反映近代东西方的碰撞中,历史人物如何看待西方的思想主张。其次是后人评价的史料,这一类史料(有些是资料)的选取是为了立体展现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名人,培养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找到你所需要的史料。

    第二,如何把史料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说“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未达到能力的提高,书本知识就是一根把需要使用的史料串起来的线,教学中要做的是如何让这根线更丰满更有立体感,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围绕着这根线整合史料。本课讲述的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社会思想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而夹在新与旧、东方与西方剧烈冲击下的历史人物,他们是矛盾与彷徨的。课程设计意图是通过三个历史人物来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矛盾与彷徨,突出在近代东西方的碰撞中,中国是如何艰难地向近代化社会迈进的。所以围绕着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分别设计了几个大小标题:一、两面的林则徐。1.我们熟悉的林则徐。2.你不知道的林则徐。二、不一样的李鸿章。1.先进的李鸿章。2.彷徨的李鸿章。3.传统的李鸿章。三、变法的康有为。1.强烈救世的康有为。2.无奈的康有为。这些标题的设计既是为了突出历史人物在东西方碰撞中内心的矛盾,更是为了把史料与教学内容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整合。

    二、教学反思

    1.思想史要上好不容易

    与以通史的模式编写的旧教材比较,思想史与政治史、经济史联系更紧密,而且知识的跳跃性非常大,如果学生对政治史、经济史的模块没有印象,那么学习思想史模块就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上课会很吃力,学生也会听得很吃力。

    2.原有的教学模式被打破

    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后要转换新的教学模式很难,教学思维深受通史教学模式的影响,但也正因为有通史的教学才拥有了全局看待本课内容的能力。所以面对新教材会更多地思考:模块式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获得的是一个截面的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他们把前后的知识加以联系?如何培养他们全局看历史的能力?同时运用大量的史料进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读史料及从史料中得出观点的能力?

    3.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受到史料的局限较为明显,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深入讨论与思考较为欠缺,课堂内容的深层次问题设置还不到位,学生的独立辩证思考能力没能充分展现,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其次,对学生能力的差距认识不够,如果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有基本的通史概念、很强的综合概括能力、较好的古文功底。但教学中发现能达到这个程度的学生不多,所以教学中的课堂反应参差不齐。再次,学生课堂上基本是被拉着走,教学中达到的是可预见的目标:如对材料的分析,对问题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矛盾心理的认识等,但因受课堂展示材料的限制,能让学生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地方不多。

    4.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以人物为导向的方式讲述中国近代思想史,很容易解决思想史不好理解不容易掌握的问题,用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言论分析社会思想的变化,进而与其所处的年代联系分析变化的原因,这样既训练了读史的能力,也很自然地和政治史、经济史的内容相联系,同时还可以把很多有趣的历史穿插其中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本课就是通过展现三个历史名人在不同时期思想的变化,让学生掌握近代东西方的碰撞对中国思想的影响,进而分析思想变化的原因,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轻松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了。通过新教学方式的实践,发现这样设计比较容易做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说的“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而且对于更深层次的能力即“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也能比较轻松实现。

    参考文献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2]郑大华,彭平一.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3]刘大椿,吴向红.科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4]罗怡明.康有为君主思想研究:康有为君主思想的演变及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6.

    [5]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相关热词搜索: 变迁 导向 中国近代 讲述 思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