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甘肃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大省的实践

    时间:2020-04-07 08:05: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甘肃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始终把发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文化大省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正确认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完善文化发展思路;努力挖掘文化资源,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时发展;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增加对文化发展的投入等途径推动文化大省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甘肃省;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思路创新;体制改革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甘肃历史悠久,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多样,文化遗产众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十六大以来,甘肃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发挥资源优势,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努力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管理体制,推动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正确认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完善文化发展思路

    党的十六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4个方面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提出了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的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任务。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些战略决策都为甘肃省推动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深入实施了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民群众、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学雷锋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坚韧智慧、开明开放、求实创新、勇于争先”的新形象。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在深化对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认识的基础上,甘肃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文化发展思路和战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奋斗目标。2002年,召开了全省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奋斗目标,并印发了《甘肃省特色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为文化建设绘制了蓝图。随后,又先后召开了特色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全省基层文化工作会议、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会议等,从不同侧面提出了目标任务。这一阶段与以前发展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步分开。

    2006年1月,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了《甘肃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新创排的舞剧《丝路花雨》、舞剧《大梦敦煌》、陇剧《官鹅情歌》、京剧《丝路花雨》、话剧《老柿子树》、秦剧《大河情》、杂技剧《敦煌神女》等一大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优秀剧目,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2011年1月1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同年11月,甘肃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对建设文化大省作出全面部署。2012年2月2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了《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提出了在甘肃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构想,2013年2月,得到国务院的批复。这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战略平台,必将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甘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中央提出的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目标,甘肃的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进度不断加快,形成了以建设特色文化大省、推进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线,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文艺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六大工程”,统筹全省各地、城乡之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推动全省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推动全省文化建设。

    二、努力挖掘文化资源,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时发展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以来,甘肃就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 融合的重镇。为此,甘肃省不断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拓文化发展空间。在文化事业建设方面,主要实施了两大工程:

    一是深入实施文化服务惠民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统筹发展城乡文化事业。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快捷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配置,抓好广播电视户户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到2011年,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中心、站点开始运行,建成农家书屋50万家,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3%以上。[1]

    二是深入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深入挖掘甘肃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热情讴歌当代陇原儿女伟大创造,大力繁荣发展文化艺术创作。认真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制定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办法,以开放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市场的手段,着力推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陇原风韵、民族特色的精品力作,力争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努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加大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推动甘肃文化走出去,着力提升甘肃文化的知名度。各级政府在不断增加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设立了扶持、鼓励文艺创作演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等专项经费,使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持续增长。近年来,我省文化事业有很大的发展,以丝路文化、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文化作品,已成为我省特色文化的拳头产品,如舞剧《 丝路花雨》、《 大梦敦煌》、《 敦煌古乐》,出版物《 读者》、《敦煌研究》等一批优秀文化作品在省内、国内享有较高荣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背景下,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2004年10月1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使文化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省调动各部门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按照“产业聚集抓园区、市场主体抓集团、支撑发展抓项目”的总体思路,结合资源优势特点,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稳步推进建设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读者新媒体基地、新华物流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动漫、数字出版、网络传媒、文化创意等新型文化业态也逐步兴起。在财政、金融等方面,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包括财政投入、税收、社会保障、土地、投融资、收入分配、机构编制、人事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支持和推动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2.36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文化品牌逐步做大做强,竞争力明显提高;现代传媒、出版发行、文娱演艺、文化旅游业发展较快,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民营文化企业异军突起,多元化投资格局初步形成。

    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甘肃省将统筹规划和建设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甘肃省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坚持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并重,重点做好推进丝绸之路甘肃段申遗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加强敦煌莫高窟、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石窟等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加强华池南梁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促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力。积极利用现代科技,丰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手段,探索拓展文化自然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结合中实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上,积极支持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甘南临夏民俗文化产业园、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等重点区域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改善园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壮大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支持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砖雕、葫芦雕刻、唐卡制作、花儿会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发展。2011年甘肃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2亿元,增速达28%以上。

    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充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是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自 2004 年进行试点以来, 当前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2-2006年,一是积极推动国有文化单位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二是加快推进集团化建设,2002年以甘肃日报为基础组建了甘肃日报报业集团。2004年在原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和甘肃电视台的基础上,组建了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2005年,以甘肃人民出版社为基础,充分发挥《读者》杂志的品牌效应,组建了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6 年至今,按照中央既定的文化体制改革“时间表”“路线图” 和“ 任务书” , 甘肃重点实施“一把手”工程,全程建立"倒逼"机制( 以目标倒逼进度, 以时间倒逼程序, 以督查倒逼落实)。一是重点解决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活力不强、部分资源闲置浪费、缺乏学科的业绩考评机制、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等突出问题。二是要积极借鉴国有企业改革和教育、科技等方面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真正培育出一批新型市场主体。三是对新闻媒体要在确保党的领导、确保宏观控制力、确保正确导向的前提下, 转换机制, 加强管理, 整合资源, 进一步增强活力、扩大影响力。四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截至2012 年 5 月 31 日,已全面完成中央确定的各项重点改革任务。[3]

    目前,全省出版发行业已实现全行业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除按要求保留事业体制和划转撤销的外,全部转制为企业。甘肃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全部完成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合并,统一组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全部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全省有88家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实现了向社会免费开放。2006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实现整体转制,读者出版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随后,读者集团稳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2009年底,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读者》正式在台湾出版发行,成为大陆地区第一本进入台湾公开发行的杂志。与此同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初见成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冲破了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文化生产力发展原动力不足的问题,激发了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了文化企业的活力, 使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崭新局面。

    四、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增加对文化发展的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文化事业经费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同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甘肃省坚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思路。

    一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让扶持资金稳定增长起来。 “十一五”时期,全省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总投入达到99.23亿元,年均增幅达30.5%。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投资近2亿元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中心,仅2011年就投资2000多万元为400多个乡镇文化站配备文化活动器材、办公桌椅等设施,使基层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省财政部门大力支持省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