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共谋的异国情调:谭恩美儿童作品的背后

    时间:2020-05-09 07:57: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的暹罗猫》是由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撰文,著名画家谢兹配图的儿童小说,它向西方读者再现了“古老”的中国形象——既神秘美丽、令人向往,又衰朽落后、缺乏理性。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将其改编成儿童电视连续剧,使得“古老”的中国形象放大,加强了西方读者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形象。小说作者、画家和电视制片人凭着想象,共同建构了一个神秘、充满异国情调,但又原始落后的他者,展示了根植于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刻本印象,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和夸大中国的负面形象,从而疏离、排斥、诋毁中国和中国文化。

    关键词:暹罗猫;刻本印象;“古老”中国;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7)06-0152-05

    谈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界对小说、诗歌、戏剧和传记等关注较多,研究成果也不少,但是对由美国华裔作品改编成的电影和电视等关注不够。国内学者由于资料匮乏的缘故,在这方面更显滞后。提到谭恩美,学界对她的小说非常熟悉:像《喜福会》、《神秘百感》、《灶神之妻》、《接骨师的女儿》等,但对她的儿童作品则了解甚少,国内几乎没有看到任何评论。儿童作品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他的文学形式一样,同样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追求,创作动机和目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谭恩美配有连环画的儿童作品和由此改编而成的电视连续剧的解读,来挖掘隐含于文本、图画和银幕之后的深层含义,揭示小说作者、画家和电视制片人之间的共谋之处,追踪这些作品在读者、观众和西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最终指出此三者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和目的。

    一、“古老”的东方呈现

    也许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的缘故,长期以来,西方经常用“古老”的东方来描述中国。其实,在这个“雅”称的背后隐含了多层意思,归纳起来即为两点:褒和贬。称东方“古老”,一方面是赞扬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基础扎实,而另一方面则是强调“古老”和“年轻”、“旧”和“新”之对立。称东方“古老”也许在尊敬的背后却隐含着对其思想保守、文化衰朽、经济落后之蔑视和不屑一顾的潜台词,同时为西方本身思想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生机盎然而感到骄傲的心境。从历史上看,西方文人、政府和媒体对“古老”的东方呈现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

    历史上中国在西方人心目中曾经是美好、令人向往的国度,早在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艺术品、纺织品、陶瓷、油漆等就十分感兴趣,并不遗余力地仿制。西方学者道恩·雅各布森(Dawn Jacobson)曾经追溯到14世纪《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的描述,认为“《游记》对中国有过详尽的描述……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政府开明,到处充满了具有异国情调的自然景观,遍地都是宝……”[1]13

    中国的美好形象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和政府官员、商人等的宣传分不开,但是,随着西方的工业化、商业资本主义以及日趋膨胀的帝国主义野心等因素,东方中国的美好形象渐渐消逝。最重要的转折点是历史上两广总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它损害了帝国主义利益,激怒了西方霸权者。1840年英国政府派遣军队侵占了广东,1842年攻占南京。《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英国政府并无礼要求中国开放沿海四个港口。与此同时,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丑化也就接连不断地出现在西方的文学作品和媒体当中:从古代的大肚子、三角眼的贪官,戴着西瓜帽、手执鹅毛扇,拖着长辫子的侍从,卑躬屈膝、穷困不堪的平民……到今天西方电视电影中神秘、好色、危险的东方女郎,可谓是有男有女,应有尽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电影《007系列片》对东方人的呈现,东方人是罪恶之源、恐怖分子、西方的敌人。

    隐含于电影《007系列片》其中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作为《007系列》之一的《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十分惊险诱人。观众从影片的开头就能解读隐藏其中的多层含义。片中男主人公詹姆斯·邦德是西方人,两位美丽的女子是东方人。电影的开始是邦德和一个亚洲姑娘的床上戏。邦德夸赞亚洲姑娘与西方女子不一样,“这就像北京的烤鸭和俄罗斯的鱼子酱,味道完全不同。但这两者我都喜欢。”亚洲姑娘凌小姐温柔附和“我提供给你的是最好的烤鸭”[2]。短短的对话传达了许多信息:白人男子占有亚洲女子,亚洲女子温柔、殷勤、乐于奉献。如果引申到东西方的关系上,那就是西方占有东方,东方甘心情愿地献身于西方。但是电影接下来的情节马上改变了东方人的形象。正当邦德心满意足,准备离去之时,突然,从床底下跳出两个杀手,冲着邦德就是一阵扫射。刚才还温顺可爱的东方人突然变得杀气腾腾,令人恐怖。电影制片者可谓是煞费苦心,任何观众都能解读其中的隐喻:亚洲女子是危险的敌人,进一步说东方充满了诱惑,但是潜藏杀机、并不可靠,它对西方是严重的威胁。这就是当今西方媒体的东方呈现。后殖民主义批评大师赛义德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揭露了东方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东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史、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3]1,但是东方人尤其是“阿拉伯人具有威胁性”[3]366。他们要么好色,要么残忍,要么不诚实[3]367,是西方不共戴天的敌人。赛义德虽然着重说的是阿拉伯人、中东人,其实,整个东方人在西方人眼里也都如此。电影《007系列》只是西方媒体呈现东方的一个例子,事实上,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偏见到处可见。

    “古老”东方形象在西方人心中已成定势,对于那些在西方出生长大的华裔作家更是亲身经历。但遗憾的是一些华裔作家没有因此蒙羞而去抗争,反而加入了西方人的队列,利用自己不完整的中国知识,想象东方,建构东方,并将扭曲了的中国形象呈现给西方读者,这些不仅体现在一些女性作家的小说和传记中,而且在其它作品中也同样可见。谭恩美的两部儿童作品就是极好的例子。谭的儿童小说《月宫娘娘》和《中国的暹罗猫》虽在大陆鲜为人知,也少有评论,但在美国却受到儿童们的异常青睐,有着众多的读者和观众。应该说谭的儿童作品成功销售并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为这两部作品配上插图的美国著名画家格里奇·谢兹(Gretchen Shields)同样功不可没。西方电视、网络等媒体等更应嘉奖,因为画家使得小说作者的想象变成了“真实”,使得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具体的画面;电视、网络等媒体使得故事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但是,别忘了在这喧闹的背后所隐含的事实却不容忽视:对中国文化的歪曲。这些作品代表了文字作者——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后代,绘画人——一个西方艺术家,以及西方媒体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以及借助各自不同的手段希望表达的思想和要达到的目的。文字、漫画、映像,虽形式不同,但却反映了三者的共同目的,让读者窥见其中的共谋之处。

    二、文本、图画、媒体的背后

    在创作小说的过程当中,谭恩美有了创作儿童作品的想法。由此,她尝试着将小说当中的一些中国民间传说进一步延伸,改编成孩子们喜欢的作品,《月宫娘娘》和《中国的暹罗猫》于是相继问世。本文将集中于《中国的暹罗猫》的文本、漫画以及相关的电视剧的讨论和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暹罗猫》的文本建构,以便管窥其中之寓意。小说以猫妈妈的口吻讲述一则古老中国的故事。书的一开头,猫妈妈将它的五个孩子召集起来,解释说:“你们不是暹罗猫,你们是中国猫。”接着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祖先来自一千年前中国的猫科傻瓜家族。”[6]1虽说儿童故事要浅显易懂,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但是,谭恩美的这番比喻着实让任何中国读者感到不快。将中国祖先与猫科家族相连,不仅使人猜想中国人是否就是猫变来的。更重要的是这只猫不是聪明之猫,而是傻瓜一个。读者不仅要问为何作者称其为傻瓜,而且小说作者生怕读者不清楚还重复道:“中国傻瓜”(Sagwa of China)[6]1。联系谭恩美在小说扉页上的题跋,读者就不难猜出其中的隐喻。“谨将此书献给傻瓜和懒汉”(For Sagwa and Sluggo)[6]1,Sagwa是谭对汉语拼音的模仿。作者曾介绍过:“Sagwa就是傻子,白痴的意思。”[6]5那么读者不禁要问小说作者为何要取傻瓜为主角?究竟是什么勾起了她的“灵感”?仔细翻看小说《喜福会》和《神秘百感》的封底在介绍作者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他们(谭和她丈夫)住在旧金山和纽约,家中养了两只宠物:一猫一狗,猫取名傻瓜(Sagwa),狗取名佐先生(Mr.Zo)。”[7](谐音是否可以翻译成“猪”?)至此,将前后事件连在一起,我们对小说作者的态度就会有更深的了解。在历来所见到的题跋中,很少看到有作者将自己的作品献给无任何感情交流的动物;更重要的是作者不用其他悦耳的字眼来给自己的宠物命名,偏用与中国汉语读音接近的Sagwa(傻瓜)来称呼,这似乎与本文讨论的话题无关,但是,要看到作者又将“傻瓜”作为这部儿童作品的主角,聪明、伶俐、大胆、能干,相形之下,书中的人则愚笨、猥琐、胆小、可笑。不难看出一个出身中国血统、身处西方世界、靠书写中国发家的名作家对待东方文化的态度,“中国在她心目中是如此的亲近,但又是如此的遥远。她笔下的中国纯粹是想象和编织起来的结果……”“只是出于她的需要,而不是热爱才勾起了她对东方他者的欲求”[8]107-108

    其实,在《中国的暹罗猫》当中,给西方小读者带来负面影响的不止是文字内容,从头到尾每一页的插图则更加深了西方读者眼中的中国人刻本形象。

    画面上的知县长得肚大腰圆,穿着清代官服,胸前挂一串佛珠,手执一杆长长的烟斗,堆满横肉的脸上长着两只三角眼,眼角上斜。他旁边的文人弯着腰,俯首听命,一幅奴才样。再看画中的臣民,一个个瘦小、干枯,跪立路旁。这无疑是西方人心目中中国人刻本印象的翻版。谈到官,都是些无能、贪婪的赃官;说到那些当差的,都是些卑躬屈膝、唯唯诺诺的奴才;老百姓自然是穷困潦倒、骨瘦如柴、任人摆布。小说的文本和漫画正好验证了身在西方、深受白人教育的华人后裔和美国本土知识分子的共谋之处。画家将胖和瘦、傲慢和卑微、快乐和痛苦并置,无疑想表述官员之腐败、民众之无能、国家之落后的思想,因此,其中的隐喻也就不言自明了。

    相比之下,小说中的动物要神气得多。画面上的猫和老鼠一个个穿戴艳丽,神情飞扬;它们身着人之服装,头上或扎着花朵,或戴着镶有饰边的小帽,不时地戏弄贪官。故事开头,小说文字作者在交代傻瓜全家聚集在猫妈妈周围认真听她讲故事的同时,特意提到了一只心不在焉的猫,它“正忙着在瓦砾中用它闪亮的黄色利爪寻找蜥蜴。”[6]1应该说小说作者这部分的文字叙述还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到了美国画家谢兹画笔下,蜥蜴却变成了龙。众所周知,龙在中国文化中是能翻江倒海、腾云驾雾的神异动物,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大无畏精神的象征。但是,到了谢兹笔下蜥蜴换成了龙,任由猫来摆布。从画面上看,龙正在猫的追赶下东躲西藏,此刻龙的神圣和威严早已荡然无存。作为一个名画家不会连龙是什么模样,蜥蜴又为何物都分不清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画家在此将蜥蜴画成龙,对中国文化的贬抑之用意就十分清楚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儿童作品仅仅30页,为了吸引儿童读者,每页都配有漫画,其中的动物都变得异乎寻常的活跃、能干,所表达的寓意令人深思。从画面上看,县令家用猫作文书,帮助抄抄写写。他的侍从是一只猴,手撑阳伞,头戴小帽,身着人之服装,恭敬地立在县官身旁,两眼炯炯有神,注视着怒目圆睁、神情傲慢的县官。猴作为中国神话的一部分,来自于中国的文学经典《西游记》,这早在17世纪就为西方人所知,但没有任何记载说中国的达官贵人把猴作为侍从的。因此,县官用猴作为侍从足以显得他性情之怪僻,人与猴并置它的讽刺意味也就溢于言表了。不仅如此,书的第21页上,在一簇看热闹的人群中,一乡绅模样的男子怀抱小猪,挤在人群中。从猪嘴上套着的环和拴着的绳子来看,这位乡绅肯定是将猪作为自己的宠物呵护的。这不得不使人感到既好笑,又可恶。人们曾用狗、猫、鸟等作为宠物,但从未听说过有人将猪视为玩物,抱在怀中。画家谢兹对古老中国和中国人的想象和将猪与人并置,着实让人感到愤慨。但是,再仔细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这正符合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所揭示的历史上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建构和生产,让东方带上异国情调、神秘莫测、怪异多变的色彩,从而达到批判、疏离、控制和主宰东方之目的。谢兹的精心设计与赛义德所指出的“东方主义”者对东方的建构真是一脉相承。

    《中国的暹罗猫》的出版给谭恩美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和荣誉,这其中除了有画家精心设计的功劳之外,围绕这部儿童作品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在渲染故事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谭恩美的作品改编、由谭恩美和美国画家谢兹作顾问,新兹集团(Cin Groupe)和美国儿童电视制作室(the Children’s Television Workshop)合作拍成的40小时动画片《中国的暹罗猫》,在美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带来的不仅是较高的商业利润,而且是东方形象的进一步加强,给美国青少年心灵深处留下了负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是一个庞大的非商业机构,它专门负责电视广播,底下有349个电视台[9]。在美国“99%的家庭可以收看到它的节目,每周大约有九千万观众。”[9]可以想象,根据谭恩美作品改编制作的这个电视连续剧在PBS播出会引起多大的反响。有一段评论这样写道:“《中国的暹罗猫》讲述的是一只傻瓜猫的一连串大胆、冒险的故事。在一向以悠久历史和文化著称的古代中国,勇敢的傻瓜,虽置身于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包围之中,但它勇于挑战,寻找自己的位置。她用一个八岁小孩的想象和智慧,发现了观察这个世界的多种方法。”[10]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的炒作,使得很多以“中国傻瓜”为名的儿童网络工作室相继出现。在英特网中搜索,你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样的内容,其中有一家公司根据谭恩美的作品创建了一个名为“傻瓜”的网页,并配有这样一段文字:“傻瓜是个令人振奋的节目……它取名于著名作家谭恩美的儿童作品(《中国的暹罗猫》)。傻瓜通过充满冒险、穿越古老中国之旅,勇于挑战、自我发现,激发了孩子们的欲望,让孩子们也同样去寻找自己在当今世界的位置。”[11]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仅从电视和网络上的评论便能看出谭恩美儿童作品在主流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影响。但是要看到西方媒体所播撒的并不是正面的、美好的中国(中国人)形象,相反,首先是“傻瓜”在唱主角,其次,讲述的是“古老的中国”(换句话说原始、落后的中国)的故事。在这个国度里贪官横行,人民缺吃少穿,穷困不堪,危机四伏。所以要有西方的冒险精神,才能完成东方之旅,这就是为什么要“勇于挑战”的原因了。从评论界的寥寥数语,我们便能看出电视连续剧留给西方观众的印象。由此可见,电视制作者的态度,应该说与小说作者和画家的思想不谋而合。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小说的取名——书中、电视上和网络里面的主要角色——“中国的暹罗猫”。众所周知,暹罗旧时指代泰国和日本,而这两个国家在19世纪就自我资本主义化了。因此,在历史上它们没有被西方殖民过。但是,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和垂涎就是从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开始的。因此,暹罗在西方人的意识中一直持有贬意。看过狄兹尼动画片的人就自然会想起影片中的暹罗猫:瘦长的脸,尖尖的牙,用筷子敲打着钢琴键盘,嘴里哼着单调的曲子,奸笑着,专门偷喝孩子们的牛奶。因此暹罗猫给观众,其中绝大多数是孩子们,没有留下什么美好的印象。“狄兹尼影片中的暹罗猫成为西方人对亚洲人形象的投射”[8]110。谭恩美用“中国的暹罗猫”作为小说的题目,正是继承了这样的传统。西方读者读了这部作品必然会引起他们对狄兹尼动画片中猫的联想。当然,谭恩美和谢兹共同勾画的暹罗猫比起狄兹尼动画片中的要漂亮得多,它们不再是瘦脸、利牙、狰狞可恶,相反看上去非常可爱,讨人喜欢。但是它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暹罗猫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永远不会改变。照此,小说只会加强中国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刻本印象。谭恩美和谢兹看似没有直接地站在西方立场上来丑化东方,但这种间接的描述和直接的图画呈现,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加入了东方主义者的行列,成为新东方主义者。

    三、“东方论述”、“西方论述”和“自我东方论述”

    日本学者岩渊功一(Koichi Iwabuchi)在其文章《谁在想象建构‘日本特性’?东方论述、西方论述和自我东方论述》中,对东方论述、西方论述和自我东方论述的三个概念分析得非常透彻。他借用历史上德国人对日本人的观察,指出西方是如何将“我们”和“他们”划分得清清楚楚的。“我们北欧人被教育成要平稳有条理地工作……在这方面日本人非常不愿服从。他喜欢随时放假,来去自如。要是这种行为受到责难,他就辞职不干。”[12]165这种划分是明显地殖民地论述,正是赛义德《东方主义》的体现。“‘他们的’异他性(otherness),常常要从种种有别于‘我们’的地方来谈及,而‘我们的’优越性,则以刻志‘他们的’卑下而不着痕迹地存在。”[12]166岩渊功一的论述一语道破了西方殖民者对待东方、东方人的态度,他将西方人对东方人的论述定义为“西方论述”。在其中包含了西方对日本的想象:既充满异国情调,但又是次等的他者。“东方论述”包含了西方学者和政府对东方的论述和定义。“自我东方论述”则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日本人本身对“日本特性”的自我建构。日本人成功地利用自己与西方的差异,而塑造了日本形象,从而消解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人形象”。二是“从论述上把‘西方’建构为地理及文化上的一个想象出来的实体”。日本人创造出来的关于西方观念的目的是为了定义自己。将岩渊功一提出的三个概念与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赛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理论相比较,便可以看出,这三个概念只是对“东方主义”理论的具体化,但有一点不同,岩渊功一提出了“自我东方论述”的概念,强调了东方人为了消解“西方中心论”,改变东方人之形象,而自我建构、肯定其民族文化身份、重塑本民族形象的做法。他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姿态,是一种主动利用“西方”,以有效地反击“东方论述”的策略。岩渊功一的东方论述、西方论述和自我东方论述的三个概念及其对这三个概念的阐释给予我们解读美国华裔文学文本以很大启发。

    相关热词搜索: 共谋 情调 异国 儿童 作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