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中国教育目的观演变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0-09-08 07:55: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新时期以来,伴随着国内各个方面的改革开放,有关教育目的转型、演变的研究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教育目的观的历史类型的演变、不同社会形态中教育目的观演变和教育目的基本定位的演变的研究三个视角对有关教育目的观演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目的;教育实践;演变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它不仅关系到教育活动的实践走向,诸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育效果评价的依据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的内核。新时期以来,伴随着国内各个方面的改革开放,有关教育目的转型、演变的研究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往关于教育目的的演变的历史考察,至少出现过两条不同的研究思路:一条是按照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历史类型,考察它们各自发生发展的历程;一条是沿着社会形态的演变线索,逐一考察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观历史类型演变的研究视角

    从目前教育目的研究情况来看,多数研究者在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将教育目的观分为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如在扈中平的《教育目的论》一书中,围绕着如何看待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教育中各自的地位及关系,将教育目的归纳总结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两种观点争论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还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陈桂生先生认为:"惟因教育目的属于"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不妨说,有多少教育价值取向就有多少关于教育目的的取向;甚至也可以说,正因为存在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价值取向,才形成不同的教育价值理论"。因此,他将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可能产生的抉择和人们曾经作过的抉择进行统一分析,依据教育目的的哲学背景,立足于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自然主义的价值取向、新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完满生活预备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和永恒主义的价值取向几方面对教育目的进行了介绍。

    柳海民所编著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对有关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进行过系统论述。书中依据不同的立足点将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归纳总结为四种类型:1.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出发,教育目的论分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2.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来看,教育目的论有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认为,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之中,为教育所内含;外在目的论主张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之外,教育过程本身并无目的,只有教育中的人才有目的。3.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看,教育目的论有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4.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经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在工人革命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历史考察的深入,揭示出教育目的丰富的历史类型和历史层次,而这些历史类型在教育目的理论陈述中或多或少都有所反映。给中国现时代教育目的的价值抉择和理论探讨,展现出宽广的历史视野。

    2 不同社会形态中教育目的观演变的研究视角

    (一)关于古代儒家教育目的观的研究

    由于时代的演变和人们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教育目的的内容和提法各异。因此,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形态的演变出发,研究中国从古代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教育主流思想及其所推崇的教育目的观。由此可窥探出教育目的观的演变特点。

    由古至今,在中国教育与哲学处于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哲学思想对教育实践、教育改革产生指导作用,与此同时教育也往往成为哲学思想的实验或实践。在先秦时代既是哲学家又是教育家的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将这种特征表现的尤其突出。因此,韩钟文在《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一书中,通过对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的研究,阐述儒家教育思想当中的一些问题,其中对先秦儒家教育目的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对先秦儒家学派教育目的论的独特个性的理解和阐发之上。他认为:"先秦时代的儒、墨、道、法诸学派,顺应社会发展、政治变革及文化更新的历史趋势,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当时业已积累的历史文化知识,创办私学,广招门徒,立说讲学,各"思以其道易天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即实践"内圣外王之道"。"

    李如密专著的《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一书中,以中国各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为线索,将不同时期儒家教育家所主张的教育目的观分别进行论述,并将其具体内容及所规定的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综合归纳,通过该研究能够直接了解到早期儒家学派及其后世儒家学派教育目的的明确表述,并从中探寻其变化规律。

    (二)关于近现代中国教育目的观的研究

    浙江大学杨天平曾对晚清时期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演变过程及其内容、形态和意义作了深入细致、系统全面的整理和评述,从而揭示了教育宗旨这一概念在清季五十年间由简单到丰富,由分散到综合,进而逐步规范一同的运动轨迹和发展规律。孙杰专著的《五四时期教育目标研究》,从教育目标的生成、过程、延伸和发展四个方面对中国教育目的在五四时期这一历史阶段中的演变进行了论述,通过该研究,为我们深刻了解五四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利参考。

    张传燧的专著《中国教学论史纲》,书中涉及到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等关于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其中专设一章对中国教育目的在每一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探究。作者在书中以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家为线索,从教育家们的具体教育主张及其教育目的观出发,并总结了不同时期教学目的的不同特点。张运红、冯增俊在《中国教育目的观的转型》一文中,立足于思想层面的教育目的从中国古代、近现代至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观的演变进行了研究。得出我国教育目的观转型的必然性的结论,由此提出我国教育目的观转型的方向定位于培养普通人。

    3 教育目的最终定位演变的研究视角

    (一)教育应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在历史上儒家教育家都很重视明确的教育目的,因为它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内容和途径。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在关于他的论著当中,就非常明确的论述过他的教育目的思想。《论语》记载着子路曾向孔子问"君子"的论述。孔子的回答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据此,后世孔子教育思想研究者李如密在其所著的《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一书中将孔子的教育目的总结为教育就是要通过个人的修养,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士或君子。君子的品格归为两方面,对己要能"修己",对人要能"安人"。前者是德,后者是才,即德才兼备治国安民的人才。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对后世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教育应培养经世济用的"人才"

    鸦片战争的炮声将许多中国人从历史的麻木状态中惊醒的同时,也使得中国人睁开双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大批有识之士由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口号开始,开始了一条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救国救民之路。洋务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张之洞曾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指导思想,具体化在人才问题之上,则是培养经世济用的"洋务人才"。以此可作为清末教育宗旨的雏形。

    甲午战争之后洋务派的教育思想幻梦彻底破灭,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新教育思想应运而生。维新派同样清醒的意识到人才的培养对于救国图存的意义。因此,在其描绘的教育蓝图中,梁启超提出要培养"新民"作为其教育目的。这种""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等"。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及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应定位于培养"人"

    除此之外,扈中平在《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一文中认为:"将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公民",应该说都各其特定的合理性,各有其时代性和针对性,而且从这些提法的变化来看,也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但这些提法仍不够理想,内涵不够丰富,外延不够完整,不能完全表达教育总目的的理想和追求。我们认为,作为教育的总目的,定位于培养"人"更具有合理性"。

    而于忠海在其专著《教育目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人》中将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的观定义为"终极者"的园艺教育目的观,随即提出当代教育理论中新的将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普通人"的教育观念。由此可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对所需要培养的人的要求都不一样,因此对教育目的的定位也不断的在发生变化。

    4 教育目的观的演变研究存在的问题

    当然,教育史界对于教育目的的研究已有了不少了研究成果。在仔细研读这些研究成果后发现,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第一,以往出现的关于教育目的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以教材和专著中的某些章节形式出现,而专门研究教育目的观演变的论文并不多。在此基础上,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的表述上所存在的不同,而对教育目的观演变的历史原因及其演变的内在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却没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第二,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工作当中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却存在着混乱。翻开众多关于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书籍,很难找出两条完全相同的定义。在理论研究中,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应然与实然等众多分歧更是争论不休。而"教育目的是什么?、恰当地找出这些目的并加以系统阐述的方法是什么?"等的这些问题目前都处于混乱并亟待解决的状态。

    第三,近代以来,关于教育目的问题有过许多探索与争议,形成不同的教育目的辩护理论;不过,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以"教育目的观的演变"为研究对象去分析中国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使得当代教育实践中往往出现"应然的"教育目的得到"实然的"的发展问题,使得教育目的出现偏离的现象。因此,在有关教育目的的基本立场的抉择及其定位的探索方面的问题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扈中平著.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93.

    [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06-214.

    [3]柳海民著.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117-120.

    [4]韩钟文著.先秦儒家哲学教育思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3.12.90.

    [5]杨天平.晚清教育宗旨史论[J].教育研究,2001,12:70-74+80.

    [6]孙杰著.五四时期教育目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

    [7]张传燧著.中国教学论史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2.92-121.

    [8]张运红,冯增俊. 中国教育目的观的转型[J]. 现代教育管理,2013,01:1-6.

    [9]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5. 221.

    [10]李如密著.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中华书局,2011.12.26.

    [11]施克灿著.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13.

    [1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36.

    [13]毛泽东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781.

    [14]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24-29.

    相关热词搜索: 目的 中国教育 演变 综述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