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论《菊馨》中生态美学的价值诉求

    时间:2020-03-27 08:01: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生态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和视角。可以说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因为它试图从文化领域来探索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时代,以生态文学批评这一独特和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劳伦斯在小说《菊馨》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批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生态批评 自然 劳伦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生态危机成为当今人类关注的社会热点之时,生态批评也越来越受到了众多文学家和批评家的关注。它通过寻找文学作品中“自然”的缺席,分析“自然”形象如何被再现,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熟视无睹和肆意破坏,并通过重新发现、重新思索、重新阐释自然写作,以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感悟、尊重和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D·H·劳伦斯以其桀骜不驯的生命激情和精美的艺术创作,成为20世纪文坛最具震撼力的作家之一。人们在劳伦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被现代文明腐蚀的断壁残垣,但更多的是阳光森林所蕴含的生命本意和鲜花飞鸟所倾吐的原始激情,它们尽显劳伦斯心中伊甸园的精彩和生机。

    《菊馨》这部短篇小说可谓是劳伦斯早期的成名之作。以往对此文的文学评论主要着重于分析文中的象征手法以及通过控诉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人性摧残等现象来研究劳伦斯在文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阐释劳伦斯在《菊馨》中所体现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由工业文明而引起恶劣自然环境和人性扭曲异化关注的思想。而且劳伦斯在文中所体现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正是生态批评所要思考和探索的核心问题。

    一 劳伦斯的自然观与生态批评的契合

    1885年劳伦斯生于一个叫依斯特吴德的小镇,这个小镇树木郁郁葱葱,小河流水潺潺。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童年,并在父母对自然热爱的熏陶中,劳伦斯成长为一个自然热爱者。然而后来这里开发了煤矿;隆隆的火车和开采机器的嚎叫打破了小镇的恬静。可以说《菊馨》就是以劳伦斯所熟悉的环境为背景创作的。

    1916年,劳伦斯构想出一个新社会,他自己心目中的乌托邦——拉纳尼姆。“拉纳尼姆”指的是20个左右的男女在美洲的山区里建立一个“自然和谐”、“没有货币”、“生活必需共有”的社会。这也影射出劳伦斯逃离人性扭曲和异化的工业机械社会及回归自然的内心渴望。劳伦斯的“桃源之梦”可谓异想天开,而此构想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他深层次的生态学内涵——劳伦斯倾向于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关系。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必须悉心保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大自然可以与人类进行能量交换,人类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将大自然改造得更加美丽,为大自然注入人性化的力量。同样,大自然也可以为人类重新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自然界的生命力是人类的力量源泉。人类与自然界只有达到完美平衡的最高意境,才能既造福人类又保护大自然。

    劳伦斯一生都在提倡人类回归于自然,呼唤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平衡关系,对英国工业革命,所谓的“机械文明”对英国曾经田园般优美恬静的大自然造成的破坏在很多作品中都给予了控诉与批判。《菊馨》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最为广大学者乐于引用的是美国第一个获得“文学与环境教授”的彻丽尔·格罗费尔蒂给生态批评所下的定义: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1994年10月,她在犹他州盐湖城举行的“西方文学协会”会议上又重复了这一定义:“简而言之,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正像女性批评是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考察语言和文学,而通过阅读文本,马克思主义批评给予人们生产方式和经济等级的认知理解一样,生态批评按地球中心的方法入手来进行文学研究。”由此可见,虽然劳伦斯生活的那个时代并没有像现在一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的挑战,但他以一个作家独特而敏锐的视角和洞察力感悟到了工业文明给人类与大自然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劳伦斯的生态忧患意识。

    二 《菊馨》中劳伦斯生态意识之体现

    小说《菊馨》中,劳伦斯多处巧妙地应用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写生表现了他对大自然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惋惜之情。小说开篇处,劳伦斯就呈现给读者一幅颇具深意的画面。一列蒸汽机车满载着货物,一路轰鸣着驶来,气势逼人;一节一节的车厢隆隆驶过,势不可挡。蒸汽机车以及矿井口的升降机和其他机械器具都以嚣张的气焰和喧闹的声音表现得咄咄逼人,不可抗拒,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工业化社会的可怕形象:红色的火光舔食着井口,黑沉沉的轮架子和像庞然大物的烟囱。而与机械器具的嚣张气势相对立的自然界却是一片仓惶、萧杀的景象:旷野里日色昏暗,荒凉冷落,树木凋零,落叶纷纷,连野草也蒙上了一层煤灰。本来,这里是一幅和谐宁静的田园诗般的画面:一匹小马驹正在荆豆丛中悠闲地吃草,一群鸟儿在铁路旁觅食鲜红的蔷薇果,鸡群在树丛中追逐嬉戏。

    然而,蒸汽机车以它的轰鸣和震动威胁着他们的和平生活:小马驹受惊奔跑起来,小鸟惊慌地向天空四散飞逃,鸡群也随着黑暗的到来而结束了嬉闹。机车喷出滚滚浓烟,黑乎乎的烟尘向四处散去。资本主义工业化对和谐大自然的破坏被揭露得淋漓尽致。在这段文字中,劳伦斯重复运用了一个简单却具有内涵的色彩词“black”,就是为了表明“工业机械”的污染性、破坏性和恐怖性。黑色带给人类的是肮脏、毁坏、凄凉和恐怖之情。这也预示了小说中矿工的最后的悲惨命运。

    劳伦斯向来就是位运用象征技巧的高手,在《菊馨》中也不例外。正如题目所示,文中不乏“菊花”的影子。劳伦斯为何对菊花这般情有独钟?因为从一定意义来说,菊花是大自然的象征。菊花不仅色彩清丽、气息芬芳,而且对烟尘、氯化氢、氟化氢等有害气体也有吸抗能力,是净化和美化环境的理想植物,因此深得矿区人们的喜爱,人们常把它栽于屋前、篱笆边与树木相配植,或者把它摆在家里给居室增辉。菊花在文中的首次出现是蔫了的,如碎布般毫无生机的菊花暗示了被蹂躏和践踏失去活力的大自然。其次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曾对女儿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觉得香。我和他结婚的时候,菊花正开着;你生下来的时候,菊花也正开着;他们第一次把他送回家来,他喝得烂醉的时候,钮扣眼里也是别着一朵褐色的菊花。”正如伊丽莎白所说的那样,菊花也曾经盛开过,芳香四溢过,不过那是很久以前在他们结婚和女儿刚出生时。菊花的盛开喻指在工业文明尚未涉入自然时,自然与人类欢快地和谐相依的景象,“褐色的”菊花却暗示原有生机、和谐的自然被现代文明损毁之后的衰败、凄惨境况。最后在矿工沃尔特的尸体被抬回家时,“有一个人碰翻了一瓶菊花”。

    这里劳伦斯用被打翻在地的凋零的菊花暗指沃尔特的死亡以及人们对美好和谐生活向往的幻灭。然而工业革命带来的不只是对自然的破坏,还有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例如在伊丽莎白丈夫死后,劳伦斯并没去表现她的悲哀,而是大肆渲染了她的思想活动。“在她望着死者时,她的心冰凉、淡漠”,以至于在她亲吻丈夫的遗体并“试图和他取得某种联系”时,“她办不到。她被赶开了,他是无法渗透的”。这时她才觉得这个曾与之朝夕相处的他是如此的遥远和陌生,“他一直都是同她分开的,好像从未同她一起生活过”,劳伦斯通过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探索,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有力地揭露了现代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结果:它不仅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扭曲异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夫妻之间也形同陌路,“互不接受”。这或许是人世间最为悲哀和残酷的事情了。劳伦斯正是通过女主人公心底的呐喊来对现代生活中人的内心进行深层拷问,这又何尝不是对人的异化的一种反抗意识的觉醒呢?

    三 结论

    劳伦斯在《菊馨》中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象征技巧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体现了他对工业文明造成的如“荒原”般的大自然和被“异化”的人类的深切痛心和惋惜。然而关于该如何去应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劳伦斯似乎有点迷茫,正如他在文章开篇对主人公伊丽莎白的描写:她被夹在气势逼人的黑货车和树蓠之间,显得非常地渺小,进退两难,惶惑恐惧,不知所措。也许劳伦斯也一直在困惑,人类究竟该如何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如果人类要解决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拯救自然母亲,确保自己的子孙后代幸福,实现整个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高度重视生态平衡。这也许就是劳伦斯通过小说《菊馨》希望读者能去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

    [2]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

    [3] 劳伦斯:《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王和峰,男,1969—,山东枣庄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文学,工作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学部。

    相关热词搜索: 诉求 美学 生态 价值 菊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