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摹写山水,钩深致远

    时间:2020-05-06 07:56: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个个活泼生动的神话传说,一则则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一处处清韵无穷的山水林麓,郦道元用它们构建了《水经注》的地理世界,留下了一部具有多重文化意蕴的经典。

    汉魏六朝是中国地理知识大发展的时期,产生了很多地理学著作。其中,《水经注》是最引人瞩目的一部。全书共四十卷,篇幅宏大,内容丰富,为北魏郦道元(472—527年)所著。

    郦道元,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字善长,曾任北魏御史中尉、冀州长史、关右大使等职务。他在《水经注》序中写道:“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他认为水能浮天载地,浸润万物,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物质。因此,他以川渎河流为经脉,来记述和描摹山川大地。在此过程中,他并不满足于对自然地理进行简单的记载,而是注重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山水审美等融入其中,使得《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更是一个承载多重文化意蕴的有机整体。

    瑰丽奇特的神话传说

    远古以来,中华大地上就流传着众多的神话传说,《水经注》里便记载了不少。这些故事想象奇特、妙趣横生,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给阅读带来别样的兴味。

    《水经注》卷十四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热衷于长生不老,想要修筑通往海中仙山的石桥,海神为此特来相助。当秦始皇铭感海神的厚谊,想要当面致谢时,海神却说:“我长得比较丑,只要你们不画我的样貌,我就同意相见。”石桥又往海中修筑了四十里之后,海神果然如约来见。见面时,有一个工人偷偷地用脚在地上画像,海神觉察后大怒:“帝负约,速去!”秦始皇赶紧调转马头往回奔,马蹄所过之处,石桥全部崩塌。他勉强赶到岸上后,发现作画的工人已淹死在海里。当地的石头因此呈现出群趋往海中凸起的样貌特点,“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疑即是也”。

    这段文字的本意是为了说明齐地滨海某处,岩石向海面突出的成因,但作者别出心裁,采撷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它以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为主人公,以他与海神相见的始末为题材,虚实结合,情节曲折生动,令人过目难忘。但秦始皇为史书上著名的暴君,海神作为具有正义感的神祇,缘何为他效劳筑桥?这与秦汉以来精英阶层对秦始皇所持的批判态度显然有别,但体现出普通民众以帝王为神的崇拜心理,富有民间传说的质朴特色。

    神话故事也是各地民俗文化的展示。如《水经注》卷三十三记载,李冰在治理都江堰时,曾经幻化成神牛与江神决斗,蜀地人敬慕李冰的勇气,“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水经注》卷三十五记载,豫章有一种叫夜飞游女的鸟,曾幻化成人形与一男子结合,生的两个女儿都长翅膀飞走了。这种鸟身上的灰尘落到小孩子的衣服上,会让小孩子得病,因此当地人都不把小孩子的衣服晾晒在外面。这无疑是对蜀地、豫章两地风俗的解释,却通过神话故事展示出来。读者在阅读这些趣味盎然的神话时,也对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由于郦道元的好奇和博览,《水经注》收集了大量构思精妙、瑰丽多彩的神话传说,成为后世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之渊薮。这些神话对于《水经注》传述各处地理、风土和人情,起到了皴擦点染的作用。一个个奇妙的神话故事,带领人们从江河湖海出發,从容自得地游历神州大地,遍览风土人情。

    逸趣横生的历史故事

    地理除了是自然景观,具有水文地貌、植被资源等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人文属性,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也是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朝时期,这类知识在士大夫阶层中颇为风行。《陈书》卷十七记载,梁时王劢博雅多识,在陪同梁武帝萧衍游历时,对所经山川的历史典故一一娓娓道来,应答敏捷,“咸有故实”,备受时人赞赏。受此影响,《水经注》中随处穿插的历史故事,往往逸趣横生,跌宕有致,令人惊奇赞叹。

    如卷六记载山西的霍太山时写道:秦的先祖飞廉曾经是纣王的宠臣,在武王伐纣、牧野交兵之时,飞廉正好被纣王派遣出使北方。等他回来时,纣王已自焚而死。飞廉于是到霍太山筑坛祭祀,准备把自己出使北方的情况,报告给已经死去的纣王。他在修筑祭坛时突然发现了一座石棺,上有铭文:“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意为天帝不让飞廉卷入战乱,给他一个好的结局,现在赐给他这座石棺安葬。飞廉接受了神谕,死后“遂以葬焉”。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秦本纪》,传奇色彩颇为浓厚,霍太山也因此具有了幽深莫测的神秘色彩。文尾言山中的岳庙“甚灵,乌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增加了霍太山的威严庄重气氛。在故事的烘托下,普通的自然地理被赋予了历史和人文意蕴,让读者油然而生好奇之心、向往之情。

    《水经注》中广泛采录历史故事,如卷二耿恭拔刀刺山出泉以解困,卷十引用西门豹治理邺城的故事等。这些悠远动人的历史故事,给地理增加了深沉的人文意蕴,形成了令后人无限俯仰兴感的人文地理。在《水经注》中,地理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自然、历史和人文的综合体。

    韵味悠然的山水审美

    六朝是山水审美的兴盛时期,受老庄哲学的影响,时人对山水之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作为此时的地理著作,《水经注》在行文中非常注意对山水之美的阐发。如《水经注》卷三十四: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是《水经注》中描摹山水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文章先写三峡山势之高峻,绝壁耸立,连绵不绝“七百里”,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蔽了天空,只有在正午和半夜时,才能看到头顶的太阳和月亮。次写水流之湍急,夏天涨水之时,飞奔而下的激流阻挡了来往的船只。如果传达皇帝的急令,那么即便骑上飞马、驾着疾风,也不如乘船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到达江陵,一千两百里即日抵达。接下去描摹三峡的风光。冬春之时的三峡静美宜人,绝壁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树木,葱绿的山峰之间,悬泉飞瀑激流冲荡,澄澈的潭水中倒映着无边的山色和高远的天空。秋天的三峡一片肃杀之气,时有猿猴凄凉怪异的长鸣声盘旋回荡,空谷传响,久而弥清,引人愁绪,不忍卒听,故渔民的歌谣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段描写改编自南朝刘宋时期(420-479年)盛弘之的《荆州记》,盛书已经不存,此文却因为《水经注》的引用而广为人知。这段描写后被李白引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有游历三峡的亲身经历,但诗中所言与郦文几无二致,可见《水经注》对后世山水描摹的影响。

    《水经注》还有很多对山水之美的阐发,如卷四的壶口瀑布、卷九的黑山、卷十一的倒马关、卷十三的燕京山天池等。这些景色或壮美,或秀丽,郦道元均能用隽永之笔,摹绘其激荡之势、明秀之姿,山川神韵化为笔下翰墨,让后人激赏不已,咏叹再三。

    作为中古流传下来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不仅为我们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文学上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它被认为是南北朝山水散文的代表著作。此外,由于《水经注》对当时的存世文献广泛征引,而这些文献大多在后世已经亡佚,因此它在后世也向来被视为辑佚之渊薮。

    由于在地理学、文学、文献学等方面的重要地位,《水经注》在后世备受重视,围绕它形成了一门被称为“郦学”的学问。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作为领略中古文化的一扇窗口,《水经注》是不容忽视的经典名著。

    王允亮,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热词搜索: 钩深致远 摹写 山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