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实现一次久别的重逢

    时间:2020-05-20 08:01: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一个甲子的政治风云,改变不了同根亦同源的文脉。10月7日,两岸故宫首次合办的“雍正一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拉开帷幕。这是两岸故宫开启务实交流后交出的首张亮眼的成绩单。

    是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二楼特展室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展览之所以引起轰动,除了因为雍正这位清朝皇帝始终是争议多、谜点多的人物外,更因为展出的246件文物中,有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37件。这是分藏于两岸的故宫文物相隔60年后的第一次聚首。

    雍正45岁登基,在位13年,一生传闻不断。虽然关于雍正一生的书文记载或小说、影视作品极多,但以雍正王朝的文物展现其一生则是首创。雍正大展引领观众,通过不会说话的文物来“讲述”一个真实的雍正。

    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期的到来,两岸故宫人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所说,“两岸故宫交流的新气象,是在两岸交流有了一个更好氛围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现在有了好的机遇,我们当然会抓住,两岸故宫都有这个愿望,而且是直接的联系,这是难得的突破。雍正大展正是‘展览交流机制’的具体落实,必将轰动海内外。”

    两岸已从全面隔绝到全面“三通”。如今,台北故宫已是大陆游客的必访之地。此次两岸故宫的交流与合作,非为清代皇家私藏的团聚,而是为两岸同胞的福祉,海峡两岸民众将以故宫为起点去拥抱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两岸故宫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文化交流中的标志性事件,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同胞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无心插柳的“文化破冰”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雍正文物大展”开幕酒会上曾幽默地说,两岸故宫博物院相隔60年后重聚首,不能不感谢“这个老头(雍正)”。

    北京故宫的37件文物能够出宫赴台,起于“借展”的构想。台北故宫收藏的雍正文物相当丰富,像雍正皇帝的朱批奏折就达近3万件,雍正朝弥足珍贵的珐琅彩瓷大部分典藏在台北故宫。但却缺少雍正皇帝的画像,尤其是有名的紫光阁画像。这对雍正大展来说不能不是个遗憾。凡举办宫廷文物展,帝王像是必备的展品。但故宫文物迁台时,按照当时的审美观念,主要选择的是艺术价值明显的文人书画作品,而把那些端然稳坐的历代帝王像留了下来。现在看来,这些作品更具有历史价值。

    去年12月台北故宫在筹办雍正大展时,由于没有雍正朝服及一些相关文物,台北故宫策展团队便提出向北京故宫借展的构想。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回顾说这是次“无心插柳”的结果。她说,“本院策展团队在讨论雍正大展内容时,都说如果有雍正肖像画就好了,于是我提出向北京故宫借借看。但是两岸故宫之前从未有过正式来往,我们开口就提出‘借宝’,确实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向北京故宫提出来,他们一口答应没问题,表示会借给我们,充分感受到北京故宫的合作诚意”。

    今年2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一行抵达北京,这是1949年以来台北故宫院长到大陆的首次正式访问。台北故宫访问团的到来,跨出了“两岸故宫”高层领导互访的第一步。台北故宫一位高层工作人员表示,此行是一次“文化破冰之旅”。

    访问期间,台北故宫提出洽谈借展北京故宫收藏的雍正皇帝肖像及雍正时期的文物,得到大陆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北京故宫博物院不仅答应提供文物,还提出了联合办展的建议,赴台文物数量也有所增加,从原来的20件增为37件。

    郑欣淼院长说了个小故事,北京故宫有200多幅皇帝行乐图,记录各朝皇帝生活场景。“台北故宫周(功鑫)院长来访时,无意间到了延禧宫,看到正在展出的雍正行乐图,她很吃惊,雍正行乐图就有110幅,她当时就决定选了其中几幅参展。”

    3月1日,郑欣淼率团访台,实现了60年来两岸故宫博物院院长正式互访,双方达成务实合作的9项共识,包括人员互访,展览交流、图书交换,影像授权、网站互联等方面。

    对参展37件北京故宫文物的甄选,则由两岸专业人员共同完成。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表示,选择的这些文物参照三个原则一是有代表性,选出北京故宫最好的文物,二是与台北故宫的展品形成互补,其甄选标准主要根据台北故宫的要求,为“补足”展览的多样性而定;三是文物本身要“身体健康”,太“脆弱”的不能“远行”。此次向北京故宫借展的文物皆为台北故宫典藏所无。

    此次北京故宫借出的文物都是雍正时期的代表物,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借展文物尚未在大陆公开展出过。虽然展品数量不多,但每件都堪称“声名显赫。包括清代宫廷画师创作的反映雍正时期皇帝、后妃生活的画作以及当时的部分生活用品。其中雍正朝服像轴,雍正行乐图像册“为君难”雕螭长方石印清人画美人图册页等,都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雍正时期文物的孤品。而雍正使用过的兵器葡萄面桦皮弓,银刻花嵌松石马鞍月白缎绣金龙铜钉棉甲等则有史书确切记载,是雍正帝御用之品;高32厘米的泥塑雍正像是世界上唯一一件:西洋装扮的雍正帝刺虎画像更是栩栩如生。

    是巧合,也是意味深长。周功鑫院长年初来京访问,在两院故宫互送礼物时,同时选择了《清明上河图》复制品。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原本在北京,台北藏的是清代的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画了很多桥,桥起着沟通作用,两院故宫也需要桥来沟通,因为两院都秉承着共同的故宫精神。

    偿还一个久欠的拥抱

    文物装箱启运,这本是一个博物院最为寻常的展览程序。但是,北京故宫4箱赴台文物的装箱启运,却开创了两岸故宫文物联展的历史。

    9月22日上午,在启运仪式现场,当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在中外记者的见证下,共同为即将启运台湾的文物专用箱贴上封条,故宫西南崇楼里的这一幕因为60年来的历史而凝重,37件北京故宫文物赴台的旅程在这里也有了特殊的意义。

    李季动情地说,两岸的故宫人谈到“装箱启运”这个词,都会引起悲欢离合世事沧桑的无尽感慨。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至今都保存着当年文物南迁装箱启运时那批一模一样的木箱子。时过境迁,今天,我们两岸故宫人一起装箱启运,是偿还一个久欠的拥抱。

    自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起,那些曾在紫禁城,养心殿朝夕相处的文物“伙伴们”,便开始了隔水相望。此刻,文物如有灵性,也会按捺不住最后的期待,焦急盼望与当初的文物“伙伴们”再次汇聚一堂……

    然而,当年运送文物到台湾的人,却多已故去。健在的人,年岁最小的已经85岁了,他们所执守的人文情怀尤为感人。60年前,故宫的专家们跟着文物去台湾,没有在政治上选择,只怕文物在战火中被毁。他们有人没带家属,有

    人把毕生积蓄留在大陆,自己只身前往台湾,几乎所有人在刚刚踏上台湾土地时,都以为这里和国宝南迁以来到每个地方一样,只是他们短暂停留的一站。可惜,作为那次文物大迁徙的主要负责人杭立武直到88岁逝世也没有再踏上过祖国大陆的土地;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始终保留着1933年文物南迁开始时的箱子,他的想法是,将来原箱原样运回北京;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一直盼着早点回安阳继续新的发掘。

    更让人心生感叹的,还有故宫博物院图书专家梁廷炜一家:父亲梁廷炜和儿子梁匡忠解放前都曾是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1949年梁廷炜被指派护送文物到台湾,梁匡忠则留在南京看守剩下的文物。没想到此别竟成了永诀,上个世纪80年代,当梁匡忠辗转得到台湾家人消息时,父母都已过世。如今,粱匡忠的二儿子梁金生继续在北京故宫负责文物管理工作,他每天上班都要从紫禁城当年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门口经过。而60年前,正是他的爷爷——梁廷炜,护送着《四库全书》远行去了台湾,

    “我们期待着这一甲子的重逢!”摄影家庄灵夫妇话语中充满对两岸故宫的深情。庄灵是书法专家庄严的小儿子,父亲是第一批南迁国宝的押运者和负责人。1 938年出生在贵阳的庄灵,在贵州安顺与国宝一起度过五年时光。抗战胜利后,他随故宫文物转移到南京。国民党从大陆撤离时,尚未成年的庄灵又成为这批文物的“押运员”,与60余万件文物一起抵台,庄严在去世前还在和庄灵念叨,自己终生的遗憾是没能看到“三希帖”能够重归一处。

    庄灵先生的太太陈夏生女士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20余年,从事器物研究工作。中华渊源流长的饰物“神结”、“双钱结”,“同心结”,即是陈女士在上世纪80年代授予统称“中国结”,并用数学的方式总结出“中国结”的编结程式。自此“中国结”一名流传两岸四地及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

    神采奕奕的庄灵说,“两岸故宫同源,分隔的现状是历史造成的。过去台湾有人担心两岸故宫交流时的名称,文物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两岸的和解交流加深,相信都会有圆满的解决方案。”

    10月2日,中秋节的前一天,来自北京故宫37件文物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箱,与这里的文物实现了1949年以来首次“团聚”。

    为了确保这批文物安全抵台,两岸故宫派出专业人员全程护送,不仅保证全程恒温恒湿防虫防火的“住宿”条件,而且是直航2小时抵达台北。据故宫有关专家介绍,当年文物南迁时使用的木箱,几乎谈不上恒温恒湿,在文物与箱子的空间内铺满稻草和棉花充当减震系统。而此次文物之旅,37件国宝被装进现代化的集装箱内。在复合板集装箱内壁有一层阻燃材料,箱子里铺垫了大量的海绵,泡沫塑料等减震物,每件文物还有“量身定做”的囊匣,恒湿化学药品和防虫药品小心地伺候在文物旁。

    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表示,此次文物大展凝聚了两岸故宫人太多的情感与努力,而这半年多来,两岸故宫在人员互访,图书交换,影像授权,网站互联等诸多方面的合作落实速度之快,仿佛浓缩了数十年的历史。

    在雍正大展新闻发布会上,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借《易经》内容,表达了对两岸故宫合作前景的看好,获得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在内的众人赞同。

    郑欣淼说,多年来,两岸故宫人都以“同仁”相称。“同仁”一词对于两岸故宫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和故宫的历史联结在一起,也意味着大家将共同面向未来。

    “同仁”即“同人”。他引用《易经》说,《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三卦为“同人”,就是大家在一起,同心同德;它的上卦是“否卦”,意思是闭塞不通,但往往是物极必反不通则变“同人”的下卦是“大有”,是人多、富有,大有收获。

    他说,“现在,两岸故宫的交流已经克服闭塞不通的‘否卦’阶段,达到了‘同人’的同心同德阶段,下一步就是‘大有’了,我对未来两岸故宫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穿越时空的合璧展出

    10月7日,位于台北市外双溪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依旧在上午9点开门迎客,但这一次,参观的人群显然多了些兴奋,因为备受瞩目的“雍正一清世宗文物大展”正式开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表示,这一刻大家期盼已久,一般大展需要2至3年的时间筹备,而雍正大展的筹备只用了7个多月,这得益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支持。

    站在入口看板前,大陆旅游团的台湾导游正在告诉游客:“各位今天真是幸运,你们赶上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办展,赶上大展第一天开放。”

    走进大展场地,一幅等身的雍正像迎面而立,仿佛要对每位来者开口话当年。雍正身穿皇帝参加盛大典礼时的黄色朝服,神态端庄威严又不失文人气质,给整个大展增添亮丽的色彩。

    这幅来自北京故宫《雍正朝服图》是清朝分量最重的紫光阁画像,用通俗的说法,就是现在所谓的“标准像”。这种作为祖宗像,供后人传扬和祭祀的皇帝像,具有统一的规格,尺寸很大,长2.77米、宽1.43米,一般为坐像,所着服装也大同小异,紫光阁画像平常并不悬挂,一年之中,只有两次机会“展出”,即大年三十悬挂起来,来年初一由在位皇帝祭拜,再就是皇帝生日,祭拜结束即收藏起来。这些画像在皇帝死后,储存于现在北京景山公园的寿皇殿中。

    雍正皇帝画像首次与台北故宫藏品合璧展出,不仅是珍贵文物的重新聚首,更是要通过这些文物来反映雍正其人其事的完整性。正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评价的,“北京故宫的藏品对展览的作用太大了!数量虽然不多,但可谓是展览的画龙点睛之笔,正好补充了台北故宫的缺憾。”

    雍正大展分为《雍正皇帝的一生》与《雍正朝的文化与艺术》两个单元展出,第一单元主要以雍正帝的个性作风,皇族与臣僚间的关系,思想信仰、政制革新,得位传闻以及死亡之谜为展览主轴,了解清世宗从雍亲王时代到称帝期间生平的重要事迹,并介绍民间流传雍正传说的渊源;第二单元是透过展品呈现雍正时期文化艺术的风尚与成就,从中可以深入了解雍正个人的艺术品味,皇室艺术作品制作的仿古与创新风格,以及作品中所反映清朝与域外国家文化交流的特色。

    为了配合此次展览,台北故宫拿出不少“镇院之宝”。在展出的246件文物中,台北故宫就有203件,以院藏有关雍正朝留下的珍贵文献档案与精美书画、器物,重新诠释历史上雍正皇帝的本来面貌。这些顶级珍藏,包括雍正皇帝的朱批谕旨,松花石葫芦砚,瓷胎画珐琅赭黑山水碗、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掐丝珐琅凤耳豆、铜胎画珐琅蟠龙瓶,雍正时期的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等文物精品。

    从《康熙遗诏》证明雍正继位的清白,到13幅行乐图展示这位以严苛著称的皇帝大玩“变装秀”,以及青年雍正吟阁图,壮年雍正耕织图……凡此种种都令台湾

    相关热词搜索: 重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