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追忆张一弓

    时间:2021-03-02 07:55: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全国著名作家张一弓,于2016年1月9日在省人民医院病逝,享年81岁。在这个世界上,他生活成长,奋发创作,留下四百多万字的锦绣文章。噩耗传来,我深感悲痛,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他那伏案疾书、倾心创作的形象,仍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我和张一弓同志的交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文革”高潮刚过不久,新闻单位转入正常的采访报道工作。这时我已从《郑州日报》社调任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驻郑州市记者站站长。省台和省报仅一墙之隔,都在纬一路上,我也常到《河南日报》文艺副刊送稿子。“文革”中,省报原副刊主任受批判,这时,报社领导委派张一弓负责文艺副刊工作。原是记者同行,我俩早认识,每次见面他都很热情,与我品茶交谈。收下稿子,他先仔细看,觉得尚可,有空闲自己编发,或交其他编辑编发。

    后来,有一天张一弓同志到郑州市委去办事,顺便到我家登门探访。我很惊奇,忙沏茶,上烟,请他坐下交谈。我问道:“你工作很忙,难得串门,今天找我可有什么事?”已是老朋友了,他也直说:“想让大女儿婷婷到你们记者站,搞新闻采访,文学写作实习一段时间!”我听了随口笑答:“好,好,欢迎,这事我当家,就这样定了!”随后,他就送婷婷到我们记者站,进行新闻采访和文学写作实习。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我给她讲:新闻的“三要”和“四新”问题。同时,还讲了报告文学和散文的特点与写作知识等。婷婷很聪明,一听就懂,一点就通,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在记者站实习几个月,在省、市报刊发表多篇报告文学和散文,成绩显著,他爸爸一弓同志也表示满意。实习结业后,她调入郑州大学工作。虽然之后我与婷婷没有什么联系,但是这件事加深了我和张一弓同志之间的感情,我们的交往渐渐多了起来。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家还住在省委北院后大门对面的河南日报家属院。进入80年代,张一弓成了著名作家,先后发表了《犯人李铜种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和《赵镢头的遗嘱》等,先后荣获全国第一、二、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5月间,有一次我到省台参加记者会,前一天下午要去报到。忽然,灵机一动,我让司机拐个弯到张一弓家去看望。他不但热情接待,沏茶交谈许久,临别时特送我一本他刚出版的新书《流泪的红蜡烛》。这是四川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的第一本中篇小说集。他还特别写上赠言,“青云同志指正,张一弓,1984年5月9日”。到省广播电视中心开会时,同志们看到都笑了,说:“人家张一弓是著名作家,赠书还请你指正。真是罕见奇闻呀!”我辩解道:当时,我已说了“不敢当”,他却重复几句“应该的”。我该怎么办呢?只有诚心拜读呗!我看大家对张一弓同志特别感兴趣,就问他们,你们知道张一弓的小说是怎么写出来的?他用的大16开稿纸,中间是300字的稿笺,四周皆空白,先把初稿写到稿笺上,然后思考修改,新修改的文字,写在空白处,密密麻麻的,划线标注连接到原稿各行间,定稿后,再逐页抄写誊清,发给出版社或《收获》大型文学刊物发表。他送我这本中篇小说集,15万3千多字,可真不易呀!这种精神就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大家听了都心悦诚服。

    我在新闻单位做记者,编辑工作几十年,经常喜欢写一些报告文学和散文,所以我和著名作家张一弓的交往,一直在持续着,他的创作精神也鼓励着我,继续向前。1988年,他的“获奖小说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他又送我一本,书名《死吻》,其中包括《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黑娃照相》《寻找》和《考验》等新作品。这本书25万多字,我一有空闲就读,赞不绝口,而且很佩服他那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读著名作家张一弓的小说,成了我进行文学创作和新闻工作前进的动力。

    1989年春节前夕,省作家协会召开联欢会,通知广大会员参加,那天下午,我到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去发稿。晚上回来时,让司机送我到省军区礼堂,一处大厅,去参加省作协召开的春节联欢会。我到会晚了一些,仪式已举行过了,看看桌子上,摆有糖果、瓜子、茶水之类。有的人仍坐在桌边,品茶交谈,作协的同志看到我,随让桌旁就座,忙拿糖果,沏茶表示欢迎,我刚坐下,听到大厅里放着音乐,看到许多作家朋友都在跳舞。张一弓同志喜好跳舞,他和一位漂亮的舞伴也正在跳舞。那高挑的身段,伴着动听的音乐,翩翩起舞中,似幻影彩虹,如诗如画。舞曲间息时,他来到桌边,和我交谈,还没说几句话,舞曲又开始了,他邀我也去跳舞!正巧碰到一位女记者,也是作家,我们很熟悉,说笑几句,就和她跳起舞来,跳了一曲又一曲,音乐稍停瞬间,一弓同志总是说:“好久不见,再跳一曲吧!”我们和其他作家朋友,又继续跳舞,直玩到深夜。著名作家张一弓的优美舞姿,和这次联欢会的动人场景,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在长期交往中,我很感谢一弓同志,他每有新著出版,都送我一本。我却没什么还赠,颇感惭愧,当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省里评高级职称,强调参评者必须有专著。这时,我才把自己多年来在省、市各报刊发表的报告文学、散文等作品收集起来交给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新书。我鼓起勇气,冒然送给著名作家张一弓一本。他把书捧在手上,先看封面——全国诗坛泰斗臧克家题写书名:《黄河在欢笑》(报告文学、散文等);再看首篇,即著名作家徐慎写的序言《绿树成荫子满枝》,介绍我这本著作的基本内容,也有一些夸赞之词。一弓同志看了笑笑说:“挺不错的嘛,我留作纪念,谢谢!”我知道,他是安慰、鼓励我,论水平我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进入21世纪,张一弓同志又写了《阅读姨父》,在《大河报》副刊连载。我每天必读,爱不释手,有一天,我给一弓同志打电话,诚心表示称赞,我说:你的这部纪实文学写得真生动,太好了!真没想到你这位少了半载胳膊一只左手的朱汉雄姨父,还真是一位神奇的大英雄呢!我俩在电话里就作品的内容聊了很久。2005年1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阅读姨夫》这本书。没过多久,张一弓同志便赠了我一本。至今,我仍珍藏着,还经常翻阅,它为我在前进的道路上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好久没看望老朋友,心里有些想念。2011年春天,我有事去找原《故事会》主编杜道恒先生,他家住省文联后院5号楼3单元,而作家张一弓同志则住5号楼1单元。我从杜家出来后,路过一弓同志1单元门口,脑里忽然闪念,想顺便登门拜访一弓同志。我上楼摁响门铃,开门的是个女的。我怕搞错了,又问:“这是一弓家吗?”她说:“是的,请进吧!”原来,她是保姆。一弓听说有人来访,便从书房出来,向我表示热情欢迎。相继,又邀我到书房去坐。我抬头看看,一排书柜,整齐有序,古今名著,比比皆是;书桌上,放着电脑、打字机、笔记本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他再不用受当初那种写稿、改稿、抄稿之苦。我提到过去,他也笑了。我俩坐下,品茶交谈,谈谈创作,说说生活,问问健康。我劝他少吸点烟,他点头称是,并说“谢谢!”我怕影响他创作,交谈约半个小时,我向他告别时,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希望有空闲时再来!”我出门,他要下楼送我,被我坚决拒绝。我说:“你很忙的,快继续你的创作吧!”

    光阴荏苒,没想到那次会面竟成永别。我内心深感悲痛,故作小诗一首,题曰《痛悼著名作家张一弓》:

    晴天霹雳响雷声,河南豫军陨巨星。

    四百万字锦绣文,夜光灿烂照西行。

    美文未了弓却藏,省文艺界心沉痛。

    篇篇文章见报端,叙述不尽友谊情。

    (马青云,1932年11月生,河南大学毕业,共产党员,现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离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和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郑州老艺术家协会常委理事、郑州诗词学会和郑州老年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相关热词搜索: 追忆 张一弓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