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中美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标准比较借鉴

    时间:2021-03-05 07:54: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而上海、北京等地则面临着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发展的快速转型,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其分工和行业纷繁复杂。从横向上讲,社会的各个子系统即各行各业所需求的人才截然不同,同一类型的人才是很难满足不同行业的需要的;从纵向上看,各子系统本身要有不同层次的人才,既需要高端的精英,又需要中层的骨干,还需要基层的团队,各种人才所处的层次虽不相同,但在各行业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传统行业或濒临萎缩倒闭,或面临改造升级。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这样,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呈现出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观的多元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呈现出多元化、重能力、比素质的新倾向。由此给高等学校带来的是人才培养的多元质量观,对原有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等教育的任务虽然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即使是同一层次的教育,其质量标准也应该有所区别。就本科教育而言,同为大学,却有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之分,不同类型的大学有着各自的奋斗目标,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应该多元化,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各类高校的办学规格和办学条件具备自身的独特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个体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3.高校办学的开放性

    现阶段,我国高校办学越来越具有开放性:一方面,整个办学的外部环境从国家到社会正在不断开放,高校同国内外其他高校、企业或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另一方面,高校内部从教师到学生不断投身社会实践,正呈现出与外部环境流动的强烈态势,高校师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纷纷走出校园,参加各种校外实践活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提高了实践技能。这给原先较稳定、较独立状态下所建立的高校办学模式带来冲击。

    4.高校办学条件的滞后性

    学生人数大幅度上升,同高校办学条件、特别是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这种矛盾对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客观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从总体上说,高校扩招应该是件好事情,我国高等教育因此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但在扩招过程中,政府、社会和学校千方百计筹措经费、挖掘潜力,却仍跟不上发展速度的需要。表现最明显的是,生均占有土地面积、生均占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图书资料、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教育资源匮乏而导致的高校办学条件的滞后性,使得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

    5.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手段的多样性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同时也带来了质量问题。要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除某些地区、某些高校的质量意识亟待加强、轻视教学忽视质量的现象急需改变以外,利用和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将势在必行。

    在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之优势的同时,还应看到,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手段的出现,也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开辟了新的途径。高校应当积极利用这些新型手段,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服务。

    二、研究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意义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出现的新特征,我国高等教育应当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探究何谓世界一流大学问题时,提出了九项标准,其第二项标准就是“要看学生的素质”,其第八项标准仍是“要看毕业生的声望和成就。一个大学再有名,但是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那说明还是失败的”。“对历届毕业生的衡量也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是看多少人进了政府部门,多少人当了大公司的主管,更重要的是看毕业生里有没有人,或者说有多少人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方面起过领导作用”。

    可见,毕业生的素质和成就,不仅能够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两个标准,而且也能作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标准

    美国的本科教育一直在世界上处于较高地位,其主要大学在推行通才教育时,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以此来评价在通才教育原则之下教育出来的大学毕业生的水平。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为通才教育制定了五项标准:第一,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地写作;第二,应该对认识和理解世界、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第三,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并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安排自己的生活;第四,了解并思考过道德和伦理问题,在作道德选择时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第五,在某些知识领域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与此相比,普林斯顿大学在1993年提出的标准,看起来没有哈佛的简明扼要,但更加具体,也更具影响力。它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标准包括12项:(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The ability to think,speak,and write clearly);(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The ability to reason crit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The ability to conceptualize and solve problems);(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The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The ability to take initiative and work independently);(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The ability to work in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and learn collaboratively);(7)具有判别什么是透彻理解某种事物的方法的能力(The ability to judge what is means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thoroughly);(8)具有辨别重要与琐碎、持久与短暂事物的能力(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 important from the trivial,the enduring from the ephemeral);(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Familiarity with different modes of thought);(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Depth of knowledge in a particular field);(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之间联系的能力(The ability to see connection among disciplines,cultures and ideas);(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The ability to pursue lifelong learning)。

    无论是哈佛制定的,还是普林斯顿提出的,这些标准其实就是美国大学对其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的要求。显然,其中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标准

    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不仅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而且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5年就指出:“高等教育要将工作重心由前一阶段重视规模发展,转向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他还强调:“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在高等学校日常工作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可见,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也就是要重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校究竟应当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才算是社会的有用之材,其标准何在?

    我国高等学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生力军,高校学生应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素质教育主张,教育要把人培养成具有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公民,这样的公民应该具有健全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具体而言,“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就本科教育而言,“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学校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办学基础和社会需要,建设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力争成为在同类高校中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学校。

    我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从总体上讲,应该是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人才培养应当体现以学生为本,实现“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由此,上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还可分解为以下几个子目标:(1)具备健全高尚的人格,指思想品德高尚,心理素质健全;(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3)通过系统地实践训练掌握专业技能,包括实验实习、社会调查和企业实践、写作训练和调研报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4)具备各类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5)拥有强健的体魄,体质达到大学生健康标准、具有一定体育素养。

    相关热词搜索: 中美 质量标准 大学毕业生 借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