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艺术工科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时间:2021-03-07 07:58: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艺术工科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肯定人的精神性,更着重人的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及人对终极存在的体悟等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有利于本校艺术工科通识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重组,构建出一个新工科背景下的契合人才培养需要的通识课程体系,从而提高本校艺术工学专业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德艺双馨的工程技术人才的愿景。

    关键词: 艺术工科    通识课程    体系构建

    一、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引领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能力为先、全面发展,以满足服装产业、时尚产业人才需求为己任,以支撑服装时尚行业发展、服务行业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应用能力为导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课程体系,努力实现我校培养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基础扎实、能力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为先、立学为基,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高素质、重应用、强能力”,又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树理想、讲诚信、强意志”,打造青年学生的精神骨骼,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

    (二)以学院为主体,凝练特色,打造亮点。

    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学院在充分论证或试点的基础上,基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确立符合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牵引,构建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凝练特色,打造亮点。

    (三)以成果为导向,统领人才培养。

    以培养目标作为成果导向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制订符合“应用型”办学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以毕业要求作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實施人才培养的桥梁,以学生为中心,顶层设计能够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的毕业要求。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制订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毕业要求与课程关联矩阵,将毕业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通过全面贯彻课程教学大纲形成有效的课程教学,实现课程学习成果,促进毕业要求达成。

    (四)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继续推进学分制管理。按照“学分适度、结构简约、内容精准”的基本思路,合理设置符合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调整课程种类,整合教学内容。

    克服学科思维定式,围绕毕业要求分解设置课程;合理调整必修、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等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注重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增设适应区域新型经济新型工程领域、跨界应用创新技术类型课程,注重学生通用能力(可迁移的跨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职业岗位领域专业特定能力)协同培养;精心设计、重组优化,梳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五)夯实实践训练,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密切联系理论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创新实践训练三层衔接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注重体系设计,内容综合,载体创新,提高实验实践课程设置水平和质量内涵。鼓励开设基于真实应用情境的项目、案例、问题等实践导向课程及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训)项目,促进学生依据实际问题进行知识建构、重组和应用,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六)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

    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重点和突破点,积极构筑“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全过程融入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七)推进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合作培养人才,走多方协同育人之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教育。多元参与,扎实推进实践教学基地、教师产学研合作基地、教师企业研修基地、企业导师来源地、学生就业基地等“五合一”基地建设。各专业要具有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做实做强。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进一步创新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逐步做到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结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八)坚持分类指导,优选培养标准。

    各专业要认真研究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或职业标准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科专业还需参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融入新工科建设内涵;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须满足项目相关要求,其他专业应参照已有专业评估(认证)标准,兼顾职业资格要求,面向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丰富专业内涵。

    三、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构建

    (一)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大学生人文修养、身心品质、社会责任感而设置的一组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语、军事体育、创新创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具体要求为:

    1.思想政治教育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为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其中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2学分,分别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中各划出1学分。

    2.语言文化类。大学语文与写作2学分,外语实习分层分类教学,需修满8学分。新生入学后根据高考成绩与学生实际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英语班,学生亦可根据兴趣选择日语、韩语等其他语种。

    3.军事体育类。军事理论2学分、军事训练与入学教育2学分、体育8学分。体育安排在第一、二学年,由学生自选项目组成。

    4.创新创业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组课程,其中创新创业基础2学分、职业生涯规划0.5学分、创业就业指导0.5学分,另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5.信息技术类。信息技术类课程由学生根据自选模块完成。共计2学分。

    (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领域,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关系的理解,培养健全的人格、宽容的态度、开阔的视野、批判的思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及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识教育类选修课程分为自然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与创业类、美育与体育等多个大类。全校所有学生均需修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8学分,其中,创新创业实践(2学分)、心理健康教育(2學分)为通识教育限选课程,工经管等非艺术类专业必修美育类相关课程1门(2学分);第一学期学生不参加选修。

    (三)通识教育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是学生通过党校、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国防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成长类主题报告、讲座、竞赛等方式获取。累计必修2学分。

    2.创新创业创优是学生通识教育必修的实践环节,学生可通过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实践、创业培训等方式获取,累计不超过2学分。

    3.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发表论文、取得专利、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获取。累计不超过3学分。

    4.团学工作履历是通过校内党团学组织的工作任职履历。累计不超过2学分。

    5.社会实践实习是通过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岗位见习及其他实践活动丰富经验。累计不超过2学分。

    6.志愿服务活动是通过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支教助残、社区服务、公益环保、赛会服务等各类公益活动及相关荣誉经历获取。累计不超过2学分。

    7.特色发展项目是通过参与文艺、体育、人文素养等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经历,以及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培训的经历及相关荣誉获取。累计不超过2学分。

    参考文献:

    [1]张晓芳.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1):222-225.

    [2]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艺术工科视域下通识课程的体系构建与教改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XJG-17-26-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工科 课程体系 构建 原则 艺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