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让私塾模式重现语文课堂

    时间:2021-03-26 08:19: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语文教育从其表层的意义而言,是要教导学生准确和熟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和文字,而要做到准确和熟练地使用此种语言文字,除了要很好地学习语法修辞和写作理论之外,还必须进一步牢固地掌握包涵于其中的知识、思想、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否则是无法很好地完成这一项任务的。这样,语文教育就必然从意义上涉及有关提高整个民族思想与文化素质的问题。因此,归根结底地来说,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从事于人性的升华与完美。

    我们每一节语文课其完整的教案,不仅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有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母语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不仅是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他们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礼和熏陶的过程。正如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的:“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母语教育有如此的重要性,而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效果如何呢?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随着年级的增长在慢慢减弱,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在许多所谓理科班的选拔考试中,语文科目被排除在外。学生则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带有鲜明的功利性。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他们对语文的课堂学习反应冷淡,即使是课外阅读,他们更关心的也是网络小说、言情小说、流行歌曲、明星的生日爱好等,以致出现了“小学毕业生写不好一篇短文,初中毕业生写不好一封信,高中毕业生写不出一篇散文,大学毕业生写不好一篇像样的论文”这种令人痛心的现象。在社会上,由于国家各种各样政策的引导,任何一种晋级考试,诸如考初中、高中、大学,无论什么专业(甚至古汉语专业)的研究生、领导升迁、晋职、评职称、进发达地区找工作等等,也就是说,只要是希望通过教育途径获得更好生存机会的人,必须要考查的语言不是语文而是英语。如果进行一项社会调查,从中国的幼儿园到中国的大学生,有多少人,花费了多少时间,消耗了多少金钱,调动了多少种手段来学习的语言是英语而不是语文,那数字一定是触目惊心的。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的语文教育正在慢慢丧失其主导地位,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只要不影响一般性的阅读,语文学习可有可无。这些因素加剧了语文学校教育的艰巨性。针对当前语文教与学的现状,怎样在学校教育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并扩大语文的广泛影响呢?笔者以为不妨借鉴古老的私塾教育模式。

    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汉民族语文教育,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私塾是最为普及的语文教育形式。私塾教育模式往往是这样的:年幼儿童先识“方块字”(书写在一寸多见方纸上的楷书字),识至千字左右后,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读“四书”的。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作诗做准备。“四书”读完后,即读“五经”,兼读古文,如《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并开始学习作文。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私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学规极严,订有严厉罚则,体罚为平常事。

    虽说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经学和科举的工具和附庸,并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且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甚至完全与现代教学理念相悖的地方,但不能否认它在传播中华古老文化、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为我们进行现代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的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证明。

    1.教学内容

    国学——一个极其古老的名字,近来又悄然见诸报端。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作为代表着我国民族一贯精神的经典之学,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今天“国学”热的再次掀起,体现了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而古老的私塾则是传播国学的初级形式。结合当今实际,我们不妨作如下借鉴:

    (1)经典文献的习读

    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而言,国学学习完全可以与语文课紧密结合,可操作性极强,主要是选讲一些涉及国学的经典文章。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国学的相关内容,例如介绍古代文化常识、汉语文化、人物传记等,使学生能广泛积累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文史常识;可选读选背一些重点篇章,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结合写作课指导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写作中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握历史文化的精髓。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面对的语言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在阅读这些范文,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它们的语言的时候,就不可能不同时受到这些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和熏陶。像儒家经典有很多内容都是教育如何做人的道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所以,国学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最好的教科书。适量引进教材并适当提高比例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当然,经典在选材上,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学性、知识性到道德启蒙都要符合时代精神的发展和需要,不能盲目学习。

    (2)写字训练

    琴棋书画在国学中本为一家,现已被割裂成不同的兴趣爱好了。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书法训练不仅让人写得一手好字,更能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而现在的中小学生写字,不要说艺术二字,连最基本的字体端正都很难做到,特别是网络的兴起,更使得学生的写字能力衰退到了极点。书法真正成了少数人的专利。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等九位政协委员联合提出016号提案,呼吁尽快建立“幼年古典学校”,提案中说:“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课有责任改变这种现状,将写字纳入语文的必修课。

    2.教学方法

    (1)诵读

    中国人读书,有一种背诵的传统。蕴涵在国学中的经典原著,凝结了人类和民族的智慧,经受了历史的淘选和检验,是治学问道的可靠凭藉。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子童蒙须知》)因此,强调朗读、熟读、精读、多读是传统语文教育中阅读训练的要点。

    当今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长期进行语文教学改革与探索的洪镇涛老师的回答是:“因为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以学生研究语言取代了学生学习语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被当做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过多的知识传授和理性分析,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洪老师的回答明确而肯定:即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尤其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因为朗读和背诵有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是学习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钱梦龙老师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私塾教育中先要求诵读的做法是很有道理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诵读中可以尽情感受语言的音韵美、结构美,体会语言丰富的涵义、淋漓的情味、美妙的境界,可以发挥无穷的想象,可以全面调动眼、口、耳、脑的并用,能帮助学生实现语文学习中的诸多目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彻底摒弃将一篇完整文章剥离得支离破碎的丑恶现象。即使暂时不懂,在熟读的基础上,往往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评,一点就透。诵读不仅在教法单一的旧时代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即使在教学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仍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千万不能冠之以“死记硬背”而弃之不用。

    (2)知行统一

    学习本身是一个在认知过程中获得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的行为活动,所以它离不开认识和实践。荀子曾把学习过程划分为“闻、见、知、行”(《儒效》)四个阶段。《中庸》更明确地提出了五阶段学习过程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私塾教育中的背诵默写,对于经书的理解讨论无不是“行”的过程。《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篇,让我们看到了师生互动的最高境界:教师没有提出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完全投入地参与到这种讨论中去,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提供给学生参考,提高他们思想的层次。最后的“吾与点也”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理想:语文应该走出书斋,走向自然和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

    (3)重视非智力因素

    我国古代学者、教育家的大量治学言论不仅清楚地反映出对发展智力因素的要求,而且还十分强调必须有意志、动机、情感、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如孔子一贯提倡“志于学”、“志于道”,并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为根据,说明意志坚定是治学的首要条件。王明阳则指出“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学习起来必然“飘荡奔逸”,终无所向。这充分说明“志”是一种意向,决定着学习的动机、方向和目标,对人的学习具有能动作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更形象地说明了“志”在成功过程中的重要性。

    现在有一种“快乐学习”的理念,这其实是非常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以为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就能把学习搞好。其实学习新知识,尤其是学好新知识甚至有所创新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应该培养学生想要学有所成就必须要吃苦的思想并鼓励他们树立不怕吃苦的精神。所谓的“快乐”那是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兴趣后的一种感觉,对学习对象没有兴趣是永远找不到快乐的感觉的,更不用说快乐地学习了。物理的研究本身是枯燥的,但居里夫人这样说:“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我的信念》)

    私塾中的体罚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制订一些行为规范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良态度、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也可算作将私塾中的合理成分“古为今用”吧。

    3.教学效果

    唐代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红楼梦》中的不少十五六岁的小姐丫环均能诗善文,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可以看出当时文学的启蒙教育是非常得法的。以前无论哪个领域的专家都有着深厚的国学、人文素养功底,如地质学家李四光、大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科学院士谷超豪等,他们的事迹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文艺术素养给他们插上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如虎添翼。至于像梁启超、章太炎、辜鸿铭、俞平伯、闻一多、鲁迅、陈寅恪、南怀瑾等国学大师的渊博学识令人叹为观止,不能不让人对私塾教育模式刮目相看。

    曾经读到过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的一句非常令人感动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想这个“家”字应有二重含义:一是语文学习方法的回归。文言是白话的根基,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可以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使之能够娴熟、准确地选取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词汇语句,生动鲜活地表情达意,可以说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一是语文精神的回归。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千古佳作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文言文字中包含的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通过文言学习可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生生不息,寻求到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

    母语的学习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人从降生到这个社会就开始学习语文,所以当他进入学校受教育时就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了。换言之,语文的学校教育不是从零开始的。学校教育就是要在此基础上选用最科学的教材,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活动为原则,用启发和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发展其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作为人文素养教育最基本的核心学科, 语文教育在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训练这些智育的同时,更应该进行德育、美育智力因素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受到熏陶、个性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应针对语文的学科特点展开教学。

    但由于高考(包括中考)的指挥棒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日常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语文学科本应有的教学规律相左。只有当高考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语文的日常教学才能随之变化。所以,针对文言文的教学,笔者建议在高考中作几项改革:

    (1)根据字体是否端正,字迹是否清楚设置相应的卷面分。

    (2)大大增加古诗文的默写考查,在现有分值上再提高10-15分。

    (3)弱化基本概念的认知,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改为对语段的翻译的考查。

    (4)适当再增加作文考查比重,不仅是在分值上的增加,除涉及议论文、写景状物散文、说明文等常用文体外,各种实用文体也应列入考查范围,设计的作文题目应使学生有挑选的余地。这样做的理由是:

    我们知道,语文的教育功能之一是人文性。通过增设卷面分,可以加强学生对写字的重视;通过增加古诗文的默写考查,可以督促学生大量背诵古诗文,在阅读中培养其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促进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养成和提高,从而大大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第二,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他可以不知道某种修辞手法,但并不影响他对于美文的欣赏;他可以不知道某个文言词语的词性或活用,但并不影响他对文字的整体理解。所以,对文言文的考查一定应是整体感知。

    第三,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限于语文课堂内,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实践机会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占有量,考查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考查学生业已形成的思想等的最佳手段就是写作,写作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所以,应大大加强写作在高考中的分量。

    文化也好,艺术也好,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在今天的社会里,科技使我们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快速和有效地进行交流,我们的母语教学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以怎样的语文学习方式去适应当今多元的社会,母语教学不是削减其作用而是应该大大加强其影响力。语文课只有立足于现实,面向世界,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参考书目

    1.《中外教育简史》单中惠 杜成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2.《语文教育学》 谢象贤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3

    3.《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评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 钱梦龙 《中学语文教学》 2003.2

    相关热词搜索: 私塾 重现 语文课堂 模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