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封龙山与河北古代书院

    时间:2021-05-05 07:56: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封龙山是河北的教育文化名山,其书院教学活动可追溯到汉唐时期,并历经宋、元、明、清的曲折发展历程。以封龙山的封龙书院为主的书院教育教学活动及主要教育流派的学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河北古代书院的发展成就,促进河北古代文化学术的争鸣和发展。

    关键词:封龙山;河北;古代;书院教育;封龙书院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06-08

    封龙山,位于河北省元氏与获鹿县(今鹿泉市)交界处,实为两县地界山。其南坡、东坡为元氏县所辖,北坡为鹿泉市所辖。封龙山山脉东西走向,西倚雄伟的太行群山,东临广袤的华北平原,山势巍然崛起,峰峭石奇,宛如盘绕欲飞的奔腾巨龙,俯向绿色原野,所以又称飞龙山。封龙山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名山。相传是大禹在这里治水,把蛟龙封于此山,故名封龙山。清人倪涛《六艺之一录》卷38“古今碑刻记”写道:“封龙山,一名飞龙山。势如伏龙,有飞举状。其山诸峰,曰华盖,曰熊耳,曰飞首,皆奇峻。”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辑著《读史方舆纪要》卷14载:“封龙山,(元氏)县西北五十里。史记赵武灵王伐中山,取封龙,盖因山以名邑。”

    封龙山是古代河北书院的密集区,且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其中如西谿书院、西溪书院、中溪书院均座落于封龙山及其山峦或山麓之间,作为河北古代书院最具有代表性的封龙书院更是位于封龙山腹心,从它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了解河北古代书院区域特征以及起伏波动的教育景象。诚然,由于历史久远,史料散佚,搜求、分析殊为不易,认识难免有种种疏漏,请有关专家学者指正。

    一、封龙山与河北古代书院的关系

    封龙山自古是文化教育发达之区。封龙山的西谿书院创设于唐代,在封龙山龙首峰西面,是河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宋代李昉在此创办封龙书院。不久,李昉又在封龙山北坡创建了中溪书院;时隔两年,著名学者张著在封龙山西边创建了西溪书院,为宋代河北书院教育书写了灿烂的篇章。元代李冶主持封龙书院期间,元好问、张德辉等曾到此讲学,鹿泉和正定许多名士都随学其中。这座文化名山自然会延及文化传承及育人活动的办学授徒,并探讨学理,衍生学派。河北作为毗邻元朝大都之要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然使其不乏卓有成效的知名书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封龙山的封龙书院,依托优美绮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古代河北书院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模板;同时,在河北古代书院的发展史中,我们也能看出封龙山书院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及巨大的辐射作用。因此,封龙山与河北古代书院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的。

    (一)封龙山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与书院的教育环境

    纵观古代书院的地理位置,往往设置在僻静的山林之中,受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又直接导源于唐末宋初文人士子“读书山林”的风尚及活动,其办学环境设计、建筑群院落选址,往往是山水名胜之地、名山大川之景,悠远深阔,具有自然审美意蕴,亦富浓郁厚重的人文氛围,能有效地发挥出环境的育人效果。座落在封龙山的书院教育环境正是鲜活的案例。

    凭借封龙山巍峨绮丽的自然风景及文化景观,吸引了众多名人志士前来读书修身、研讨交流,自然就有讲学授徒的活动,产生了书院这一独特教育组织形式,并日渐成熟,壮大声势,达到规模化、制度化的书院办学活动则发挥出强劲的教育功能。

    封龙山留存有东汉时期的碑刻,《封龙山之颂碑》内称:“天作高山,实惟封龙,平地拔起,灵亮上通,嵯峨峭峻,高丽无双,神耀赫赫,理物含光。”险峻巍峨的山峰透着钟灵秀气。唐代著名学者梁载言在地理总志《十道志》中称:“封龙,河北之名山也,本名飞龙山,山势如伏龙欲飞举状,峰峦泉石,回环错列,称为奇胜,其聚著者为龙首、熊耳、华盖诸峰。晋永嘉三年,幽州都督王浚遣其将祁弘率鲜卑击石勒,战于飞龙山,勒大败。”明代大学士石瑶在《登元氏封龙山》中便形象具体、生动细微地描述了封龙山的优美景色:“石子抱病登于封龙,览燕赵之墟,望沧滇之浦,慨然太息,顾谓二三子曰:‘美乎佳哉!此陶唐氏之故都也。’巨岳棰峙,长河峻奔,崇冈复阜,如抱如蹲,万壑竞流,汇为九泽,太行崛立,溢出平原。川横夏后之橇,地藏虞舜之壁,八年于外,地平天成。五月朔,巡诸侯万国。天文别野,星当昴毕之区;土壤分州,域介幽并之宅。川行岭迥,郁郁崔摧,峭壁耸秀,丹降凝辉。晴瀑挂百寻之长练,丽崖转万谷之惊雷,上有蔽日干霄之古树,下有陵迁谷变之寒灰。俗有避秦,山多入晋,岳被重封,川经几濬,虎啸风冽,龙行电迹。寒烟色旧,李躬灯火之台,右石光寒,季子合纵之印。万里交乎胸中,千岩纵耳一瞬。”[1]

    清代直隶总督李鸿章、保定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编纂(光绪)《畿辅通志》卷19 记载:“长山,元氏县西北四十里,顶有石墙围砌,可容万人,南麓有长山泉。其相接者曰黄山,与封龙山隔溪相对,又西北十里曰白石山。无极以下诸山与封龙山皆冈脉相接,所谓县境六名山也。”在以封龙山为中心的河北西南部群山间遗留下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寺庙遗址,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六通汉碑、四大禅林、三大书院、三大石窟、两大道观。这些遗留物不仅与秀美壮丽山川相融合,浑然一体,为自然景观凭添了人文魅力,而且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乃至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封龙山上遗留的文化古迹、民间传说、文人笔记、雕刻文字等,可以透露出封龙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能为书院办学发挥出具有教育力量的潜在课程的意义。如封龙山书院洗笔池,池中水色黑暗,去旧注新,水色如故,有读书二洞,山上有试剑石。据流传民间的传说,唐代郭元振游学此山,见一石中裂出五色之云气,得石中宝剑,中书左丞史彬书“试剑石”三字于石上。还有龙首熊耳峰、玉石狮子峰、华盖峰、仙人岭等,群山竞秀,山川雄伟壮美。在玉石狮子峰上有蝦蟆石,在山的陡涧中有龙泉,传说遇旱祈雨辄应,三晋间人不远千里前来祈祷,莫不遂请,又名老龙池。在山的东腰东石堂上有长丈余的好汉石,山上有白云洞、希夷洞、洞宾洞,又有曲折数十里的槐花沟,沿沟上下无数古槐树。春夏时节槐花盛开,满沟灿烂,清香溢鼻,沁人心脾,景色十分宜人。对封龙山胜境的描摹、刻画或感悟抒怀、应景写实、状物拟人。唐代郭元振《古剑篇》,金朝李橘《狮子峰》、元代安熙《白云洞》《熊耳峰》《龙首峰》,明代石瑶《熊耳峰》,清代乔宇《游封龙山三首》,赵维藩《龙山耸翠》《书院春风》《龙山书院》,杜藉《登封龙山怀古》《洗笔池》等都是流传下来的名作,其中有些反映封龙山诸书院办学活动的教育诗,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可以从中了解在河北古代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担当。著名的封龙书院以书院所在地命名,不仅仅是表明书院的地理位置,还寓有吸取天地之灵气,期望地灵人杰的意义,更是一种传递对家乡热爱之情的恰当方式。诗词墨迹衬托着人文历史的深厚积淀,收拢了沧桑历史的悠远与变幻,而这恰符合中国文人的择胜而居、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书院创建者们对于自然与环境教育陶冶功能的认同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视。

    (二)封龙山书院教育的历史演变

    封龙山的书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唐代有了书院这种新兴的教育机构,封龙山就有书院存在。在历史沧桑风雨岁月之中,封龙山的书院教育始终薪火相传,名流辈出,讲学育才不辍。

    据当代书院史著名专家邓洪波先生所著《中国书院史》,合计地方志中的记载和唐诗中的记载,唐朝全国共有地方书院49所。[2]除四川、湖南、江西、福建和浙江这些书院发达的省份外,河北满城县的张说书院和元氏县的西谿书院也名列其中。此外,据《易县志》中的记载,易县棠荫书院始建于唐代。合计起来,唐朝河北共有3所书院,占当时全国书院的6%,在这3所河北书院中,西谿书院就是依托封龙山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建,并设于封龙山区。与此同时,我们了解“河北”一词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就运用了,但作为大行政区的名称是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并省分道后才出现的。这种机缘巧合把封龙山与河北书院紧密的联系起来了,从而为历史文化增添了一些新鲜的气息。对于河北而言,西谿书院等3所书院更是河北书院发展的源头,点燃了河北书院的星星之火。

    相关热词搜索: 龙山 河北 书院 古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