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0-10-07 07:54: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自2009年1月7日正式启动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的全面规划和部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教育的發展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本世纪头20年,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何加快改革、突破制约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实现民族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所有关心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人思考的问题。

    要实现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民族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也不能将民族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贫困地区的教育。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0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3.8%,有9个省、自治区与周边17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有30多个民族是跨境民族。各个民族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民族和民族所处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决定了民族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差异使我国的民族教育发展呈现出多层次的特征;多语言多文化使民族教育的内容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远、贫困的艰苦地区,教育基础薄弱,校点分散,办学成本远远高于内地,而民族地区经济和财政水平低,支撑教育的能力极其有限;民族教育涉及从幼儿园直到大学等各级各类教育,由于受到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因此,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既要充分考虑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又要有所侧重,坚持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采取国家重点支持的举措,解决民族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根据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规划纲要》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继续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长期并存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目前在边远山区和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大多仍以母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必须通过母语普及教育、开发智力,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民族地区实行的双语教育将长期存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的普及,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社会进步,民族地区语言使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兼用汉语文的人数在不断增多,少数民族对掌握国家通用语的需求比过去更高,要求能直接通过国家通用语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过去的单语局面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包括双语教学模式)也将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革新,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制约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双语师资队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师资几乎都由少数民族教师担任,能够熟练地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师人数不足、教学水平较低,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对双语教师个人来说,个人发展负担重,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但工作后待遇低、分配渠道不通畅,致使有双语交流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并不积极选择去做双语教师,因而一方面是双语师资缺乏,另一方面是新毕业的大学生难以进入双语教师队伍。二是民族语言资源的匮乏。民族文字教材建设是民族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重点和难点。目前不同类型的民族语授课的教材还不能完全保证教学所需,民族文字出版物品种匮乏,尤其是学生教学辅助读物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现实需要,严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发展。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仅仅是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还关系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少数民族群众能否享受到教育公平以及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因此,国家要继续对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并重点支持发展。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大力建设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双语师资队伍。建议在13所民族学院和具有双语基础的民族地区高校(包括大专)设立“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开设对应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专业”;设立双语教学师资培训专项资金,加大双语师资尤其是汉语师资的培训力度,并建立双语教学岗位奖励机制;通过院校系统培养、在职进修、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加快双语师资培养速度,提高培养质量。

    二是积极开发双语教学资源。国家设置专项出版补贴和专项编写经费,落实民族文字教材出版发行亏损补贴政策,开发少数民族语言课程资源,编写高质量的汉语教材,并用民族语翻译各种书籍。同时要加强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光盘、卫星教学、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双语资源共享,提高双语教学资源的覆盖率、使用率和教学效果。

    二、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保证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缺少民族文化内容,青年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已后继无人。

    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理应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中发挥特殊的作用。造成民族地区学校教育难以传承民族文化的因素有很多:一是缺少制度保障。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文化的教育缺少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保障,在师资、课程、教学设备要求等方面都还没有硬性规定,各个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随意性较大;有些地方的地方性课程也只是有了教材,但并没有真正进入到课堂。二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短缺使很多民族地区学校无力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严重缺乏直接导致有限的教育资源全部投入到常规的教学工作中,而民族文化传承只能作为学校常规教学之外的次要考虑对象。三是民族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了解民族文化、能够熟练掌握民族语和汉语的教师大量缺乏,使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深入开展遭遇“瓶颈”。四是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我国学校教育较多关注和反映主流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很少,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涉及较少,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十分不利。

    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不仅对少数民族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促进中华民族繁荣稳定的客观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到国家课程中,为学校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设置专项资金,对少数民族师资的培养、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民族地区的学校建设加大投入并进行政策扶持。

    二是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和深入发掘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民族地区的课程应逐渐地增加民族文化课程的比例,鼓励民族地区学校开发与当地风土人情、习俗传统等紧密结合的校本课程,努力将民歌、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品的制作等多种民族文化融合到课程中。

    三、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

    民族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国家民委、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加快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不仅是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和振兴民族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应用型民族人才、实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文化、科技和教育的落后是制约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原因,我国民族地区不仅需要一批高级专门人才,而且迫切需要大批的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级人才。但在民族地区,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很多职业学校办学思路僵化,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又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纷纷改办,导致目前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职业教育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实践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进一步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就必须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以下一些措施可供参考:

    一是国家应加大对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并实行优惠政策。可以设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并保持逐年按比例增长,保证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在办学、招生、就业等方面积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是加大民族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尤为迫切。国家應对民族职业教育教师设置专项培训经费,建立长效培训进修机制,建设一支适应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技能型教师队伍。

    三是加强民族地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办好民族地区县(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增加实习基地和职教学校的数量,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要在民族地区建立一批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职业教育实习基地和学校。

    四、加快民族院校的建设步伐。

    民族院校(民族学院)是我国为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设立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是我国千余所本科高等院校和100多所民族地区普通院校中特殊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民族院校充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传承、发展和创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展示了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但是,由于历史以及民族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民族院校目前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基础薄弱、投入严重不足。民族院校多兴建于解放初期,大多基础较薄弱,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落后,数量不够,大多数学校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仪器设施仍在维持运转。同时,各民族院校除政府拨款和专项补助之外的经费很有限,难以形成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民族院校的发展。二是学科建设差距大,服务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学科和专业严重滞后,教材缺乏针对性,教师水平亟待提高,远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特困生多,学生欠费问题严重,资助面大。民族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各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贫困生多,学生欠费问题严重,学校每年实际学费收入低,仅有的学费收入还要用于对学生的资助、补助等方面,实际能投入到建设当中的资金严重不足。四是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招生缺乏自主性,毕业生就业问题矛盾突出。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形势的影响,国家特殊需要的一些特色专业和学科面临招生和就业双重困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好民族院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加快民族院校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始终坚持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的办学宗旨,明确定位,努力办出特色。要加强与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学科建设,国家支持民族院校建设一批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和专业,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是加大投入,国家重点扶持地方民族院校的建设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国家设立民族院校建设财政专项,重点支持民族院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科研工作、思想政治建设等。同时国家还应提高对民族院校生均事业经费的支付标准,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对民族院校予以适当照顾。

    三是对涉及民族语言、文化和宗教等特殊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国家给予民族院校特殊专业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同时制定民族院校毕业生特殊就业政策,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急需的特殊专业采取特殊保护,对就读学生进行免费教育和优先安排就业,对一些具有特色并且确实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

    《规划纲要》的制定牵动着所有关心教育的人的心,作为一名民族教育工作者,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民族教育只有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下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