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吐字的功夫在于发声方法正确

    时间:2021-01-14 07:57: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唱歌时如何做到吐字清楚、准确、自然,如何处理好声音与吐字的关系做到字正腔圆,以及如何做到语言既富有美感又具有感情色彩和韵味等,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许多学习声乐的人。在实践中我经常听到有些学习美声唱法的人说,外国语言有利于歌唱,而中国语言(汉语)的吐字很难,甚至认为中国语言不太适合歌唱。因此,有些人不太愿意演唱中国作品。

    为了解决歌唱的吐字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有专门的论述,尤其是有关中国语言(汉语)的吐字论述较多。比如有的人是从字头、字腹发音的长短、轻重和字尾归韵的角度讲歌唱的吐字;有的人是从汉语的“四呼”(即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和“五音”(即齿音、舌音、牙音、唇音、喉音)入手谈歌唱的吐字;有的人是从分析我国汉字的“四声”和“十三辙”的规律讲吐字;有的人还主张要学习借鉴戏曲的吐字方法等等,总之说法很多。应该说这些观点都不无道理,各有建树,但我在学习和研读这些文献时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大都是在脱离歌唱发声方法的情况下研究吐字。我认为歌唱的吐字与发声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脱离歌唱发声方法来谈如何吐字,就如同一个人不是在水里学习游泳,而只是在岸上学习游泳动作,下了水之后仍然不会游泳一样。在我看来,歌唱时吐字不清、不自然或声音与吐字之间互相干扰等问题,往往是由于发声方法存在问题所导致的。因此,一定要把吐字问题作为发声方法来解决,只有通过声音训练掌握了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吐字问题。

    我之所以强调歌唱的吐字问题要从解决歌唱发声方法入手,是因为声音和吐字在歌唱中相互依存,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脱离歌唱发声方法只讲如何吐字,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比如有些歌者唱歌时顾及了声音会影响吐字,而顾及了吐字又会影响声音,二者总是不能做到恰到好处;有的歌者吐字含混不清或不自然等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只讲如何吐字是无济于事的,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吐字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歌唱时声音和吐字之间,既不互相干扰又能像说话那样清楚自如呢?我认为一定要处理好以下两种前后关系。

    一是要解决好声音的共鸣部位和吐字部位的前后关系。从前有一个时期我唱歌时总是处理不好声音和吐字的关系音。但是当我通过长期练习找到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后,便形成一种认识,唱歌时声音的共鸣主要是靠后面的咽腔,即由喉咽腔、口咽腔和鼻咽腔组成的共鸣管,而吐字主要是靠口腔前部的唇、齿、舌、牙。也就是说,当打开喉咙歌唱时,会明显地感觉到声音的通道是在后面的咽腔,这样不仅能使声音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而且避免了用嘴去控制声音或做声音的共鸣,可以使口腔前面的唇、齿、舌、牙和下巴等部位处于松弛自然的状态,从而能灵活自如地去应对吐字。后来当我用这种观点去聆听一些著名歌唱家演唱时,发现他们似乎也都是这样唱的。早在十多年前我把这种体会和感觉告诉了一位从意大利学习归来的人,她说在意大利的确有一种“声音在后字在前”的说法。这种说法印证了我在实践中的感受和体会,因此使我更加坚信这一观点。

    二是要处理好母音和辅音的前后关系,或者说要解决好母音和辅音各自的形成部位。我们知道,无论是外语还是汉语,每个单词或汉字都是由辅音(声母)和母音(韵母)这两个元素组成。歌唱时这两个元素在不同的部位形成,母音的形成部位主要是在口腔的里面,即要在打开喉咙的同时把口腔的里面打开,使口腔的里面保持一定的空间,歌唱时应该把母音安放在这里。而辅音主要是靠唇、齿、舌、牙的阻气动作在口腔的前面形成。比如汉语拼音中的声母,除了g(哥)、k(科)、h(喝)是在口腔的里面,依靠舌根和软腭阻气形成,其它声母基本上都是在口腔的前面形成。如b?穴玻?雪、p(坡)、m(摸)、f(佛)、d(得)、t(特)、n(讷)、l(勒)、j(基)、q(欺)、x(希)、zh(知)、ch(蚩)、sh(诗)、r(日)、z(资)、c(雌)、s(思),在意大利语和其它外语中也有些相类似的辅音。把母音和辅音形成的部位相对分开后,既可以使声音通畅圆润,便于获得面罩共鸣,又能做到吐字准确清楚、灵活自如。进一步讲,把母音安放在口腔的里面,可以使口腔前部的唇、齿、舌、牙和下巴等部位得到解放,处于松弛状态,便于灵活地吐字。

    处理好以上两种关系,便可以做到歌唱时声音和吐字相不干扰,可以像说话那样灵活自如地去吐字。对此,可能有人会担心“声音在后字在前”和“母音在后辅音在前”会导致声音靠后,暗淡无光。实际上,要求把声音的通道和母音形成的部位安放在后面,与打开喉咙歌唱的要求是一致的。打开喉咙歌唱有利于把声音送到上面的面罩部位,声音非但不会暗淡,反而会更集中、更明亮。

    在解决歌唱吐字的问题上,除了在教学上要把吐字问题与发声方法联系起来之外,有些错误的理论也会影响吐字清楚自如。比如过去有一种理论认为三个声区要用三个共鸣腔,即“低声区是靠胸腔共鸣,中声区是靠口腔共鸣,高声区是靠头腔共鸣”。有些歌者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唱歌时常常是用舌根把喉结压下去做所谓的胸腔共鸣,用嘴去做口腔共鸣,这样不仅难于获得面罩共鸣,而且吐字会很做作或含混不清。遗憾的是这种理论至今还在影响着许多歌者,岂不知高中低三个声区都要运用面罩共鸣。而只有把后面的咽腔作为声音的通道,与此同时把母音安放在口腔的里面,使唇、齿、舌、牙和下巴都处于松弛自然的状态,才能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才能做到吐字清楚、准确、自如。

    另外,还有一种不够科学的说法会影响吐字。我在教学中经常听见有些学生说,他们的老师要求“声音要靠前,要往前唱”。我认为这样笼统地讲“声音靠前”,是影响歌唱吐字清楚自如的又一个原因。

    要求“靠前”并非完全错误,但是一定要搞清楚是什么靠前,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前面的论述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歌唱时只有把后面的咽腔(共鸣腔)打开,与此同时把口腔的里面打开并把母音安放在里面,在良好的气息支持下,声音才能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而只有获得充分面罩共鸣的声音听起来才是靠前的,即所谓“声音靠前”应该是声音位置靠前,而声音的通道和母音安放的部位不能靠前。如果不讲声音位置靠前,只是笼统地要求声音靠前会产生一种误导作用。事实上有许多歌者在“声音靠前”理论的影响下,把声音一味地往前推,使声音偏离了后面的共鸣腔,听起来缺少面罩共鸣,声音常常会显得又白又散。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歌者为了避免声音太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嘴去控制声音,或用嘴去做声音,以显得自己有“方法”。比如唱歌时撅着嘴唇或嘬着嘴唇等,用固定的口型去吐字,这样又会影响吐字的清晰、准确、自如。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讲“靠前”是指吐字的部位要靠前,而母音的部位不能靠前。我们知道,唱歌时声音的legato(连贯)实际上是由每个字的母音连接起来的。为此要把口腔的里面打开并把母音安放在这里,可使每个母音获得最大的共鸣,同时又使口腔前面的唇、齿、舌、牙和下巴等部位得到解放,使其处于松弛状态,以便灵活地去应对吐字。而笼统地要求声音靠前,常常会把把母音也推到了在口腔的前面,这样就相当于把母音和辅音都放在了同一个部位。于是便会出现吐字时母音和辅音相互干扰,注意了吐字准确母音就连接不起来,注意了母音的连接就会影响吐字清楚自然的局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声乐教学上不能笼统地讲“声音靠前”,更不能一味地要求“声音要往前唱”。所谓靠前是指着声音的位置(面罩共鸣)靠前,是指辅音形成的部位(吐字)要靠前。如果把声音的通道(共鸣腔)和母音安放的部位也放在前面,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与美声唱法是背道而驰的。

    除以上观点外,在歌唱吐字的问题上,我经常听到有些歌者说外国歌比中国歌的吐字容易,觉得中国歌不好唱。实际上,当歌者解决好以上两种关系,歌唱发声方法得到解决以后,同样可以解决中国歌的吐字问题,同样能把中国歌唱好。另外,我认为笼统地说外国歌比中国歌的吐字容易是不公平的。的确,意大利语的发音比较容易,但并非是所有外国歌的吐字都比中国歌的吐字容易。认为中国语言吐字难不利于歌唱的人,其主要理由是认为中国的语言(汉语)很复杂,声母太多,尤其是字尾有很多鼻韵母要归韵,会影响声音的连贯;他们认为外国歌的词尾大都是元音,有利于母音的连接。实际上并非如此,难道法语中的鼻腔元音比中国汉语的鼻韵母少吗?德语中的辅音比中国汉语的声母少吗?法语中的鼻腔元音歌唱时要持续,德语中以辅音结尾的单词更多。用以上的观点来衡量,这两种语言的发音非但不比中国汉语容易,反而更难。然而这两个国家不仅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歌剧和艺术歌曲,而且涌现了很多著名的歌唱家。因此我认为一概而论,说外国歌比中国歌的吐字容易是站不住脚的。二十多年前曾经四次来我国讲学的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声乐专家吉诺·贝基先生,当他听过有的歌唱家唱中国歌之后,曾经说过“中国的语言有利于歌唱”,他认为最难唱的语言是德语,而不是中文。

    2002年11月初,我有幸聆听了“第二届国际(金嗓子杯)声乐比赛”的颁奖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有一位罗马尼亚女高音演唱了《同一首歌》,还有一位爱尔兰男高音演唱了《那就是我》。这两位选手演唱的中国歌曲令全场的观众如醉如痴!他们不仅在声音运用、音乐表现和作品风格的把握上都很出色,而且中国歌的吐字发音之准确清晰,令人叫绝!此后我写过一篇题为“中国人唱中国歌要向‘老外’学吗”的观后感,发表在《音乐周报》上。目的就是想说:连外国人都能把中国歌唱得那么好,我们有什么理由唱不好自己的母语歌曲呢?事实上我国许多优秀的歌唱家,不仅是外国歌唱得好,中国歌也同样唱得很好,吐字准确自如并富有美感的歌唱家不计其数。实际上,歌唱发声方法正确、技术全面的人,不存在吐字困难的问题,而且用任何语言演唱都能做到运用自如。凡是歌唱时吐字存在问题的人,说到底还是歌唱发声方法有问题。

    搞清楚以上问题后,再来谈谈歌唱的吐字与说话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在文章中多次引用过一些大师的话。如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提托·斯基帕讲的一句话:“说话要像唱歌那样动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在郎毓秀先生翻译的《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说:“讲话的声音是歌唱和歌声的实质性因素,其本质是带音乐节奏的说话;因此,没有正确的讲话发音,就没有正确的歌唱存在。”;意大利另一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洛·贝尔冈齐说得更加明确:“怎么说话就怎么唱”。以上三位意大利大师的话,实际上都是在强调要把歌唱与说话统一起来。我从自己演唱和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歌唱的吐字远没有那么复杂,当歌者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后,会觉得歌唱的吐字和说话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会发现有些歌者唱歌时吐字不自然,甚至是吐字不清或似是而非,没有把歌唱的吐字与说话的吐字统一起来。再如,我曾经听见有人说:“唱歌的吐字怎么能跟说话一样呢?如果那样唱歌岂不成了流行歌了吗?”显而易见,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看来,歌唱的吐字不能等同于说话的吐字。

    那么,如何来认识这个问题呢?

    的确,歌唱的吐字不能与平时说话完全等同。在一般情况下,平时说话不需要把喉咙完全打开;声音不需要那么大的共鸣;也不用那么大的气力;说话时母音的部位比较靠前,没必要把口腔的里面打开并把母音安放在这里;更不用考虑声音的通道要在后面等等,这些不同之处便构成了唱歌与说话的区别。这些不同之处正是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在技术上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一定要通过长期训练努力去完善并达到以上这些要求。可能有人会问,有这么多不同之处又怎么去理解要把唱歌与说话统一起来呢?我在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所谓“怎么说话就怎么唱”和“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实际上是要求唱歌时在做到以上各项技术要求的同时,要按照说话的吐字发音规则去吐字,不能脱离或违背说话的吐字发音规则去唱歌。事实上,当歌者在技术上能做到把喉咙和口腔的里面打开,把声音的通道(共鸣腔)放在后面,与此同时把母音安放在口腔的内部时,完全可以按照说话的吐字发音规则去吐字。这样既能做到如同说话那样清楚、准确、自然,又不留任何技术痕迹。当歌者能达到这种程度时,其吐字乃至歌唱发声方法便进入了“自由王国”。

    实际上,当歌者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后,无论是声音还是吐字,可以做到二者相得益彰。就是说,只要歌唱发声方法对了,吐字就不成问题了;吐字准确自然了,也有利于找到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因此,在解决吐字问题时要从发声方法上入手;解决发声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时,也可以从吐字的角度来要求,只要吐字清晰、准确、自如,就已经向正确的发声方法迈进了一步。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田玉斌 男中音歌唱家,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相关热词搜索: 发声 功夫 正确 方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