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莫负丁舍好时光

    时间:2021-01-17 04:11: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永相 李雨

    作者简介:

    张永相,常州新北人,从事新闻工作13年,现供职于武进区前黄镇政府。

    作者简介:

    李雨,2017年毕业于巢湖学院,现供職于前黄镇丁舍村委。落户三年,用笔尖记录前黄鱼米之乡的一点一滴,带着好奇发现这处南方小镇。

    乡村五月,阳光明媚,恬淡舒缓。站在丁舍村的旷野间,一阵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极目远眺,莲叶含羞,田野欢腾,不禁让人思如潮涌。所谓乡土,“乡”是丁舍4000多人聚集而成的村落,村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安生乐业;“土”是5.51平方公里上稻花麦浪、瓜果飘香的根基。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农村,带来的不仅是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改变,一系列的三农政策覆盖面越来越广,农村的政策也在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行政划分带来的农村生产、生活的融合也在改变一个个自然村的面貌,生活在丁舍的村民一共见证了四次并村,每个版块都以自己独具的优势展现着乡土风貌与乡土人情。

    农业种植篇——北沿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998年,第一颗果桑树苗引进到丁舍村北沿自然村。时任丁舍村村会计的何建明种下那颗不甚熟悉的树苗后,便开始了他与桑葚半生的不解之缘。

    第一年,何建明投入不少本钱,当时村民基本靠种水稻养家糊口,村里有人听说葡萄挣钱,开始改种葡萄,但何建明不顾家人反对,将水稻田全改种桑葚,因技术没完全掌握,这一年亏本。后来,他到外面去学习,请专家来指导,桑葚种得风生水起,颗粒饱满莹润、果肉香甜多汁,每到桑葚成熟季,常有旅游大巴载着大批市民直奔田里采摘。何建明看到桑葚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同村的各类水果,便动员乡亲们也改种桑葚。久而久之,十几年时间,北沿桑葚的种植面积已达到90多亩,每亩两万余元的收益更是吸引了周边其他散户也加入种植桑葚的行列。

    何建明担任丁舍村委会主任后,种好桑葚既是他的家庭梦想,同时又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愿景目标。他申请开办家庭农场,参加多次农业合作社组织的培育新型农民交流会,听各类专家讲种植、销售、发展问题,抓住了重点“产业经济”,他把目标瞄准了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销售多样化的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道路。

    所谓“好事多磨”,何建明的雄心壮志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便是商标注册问题。他以“北沿”作为商标名,一开始绕了不少弯路,自己投入资金石沉大海。随后他自己跑市场监督局等,逐渐将商标注册成功,并推广使用到包装上。同时,与年轻一辈的村民外出学习桑葚深加工品的制作工艺,桑葚膏、桑葚酒、桑葚干、桑葚茶慢慢地走进更多农户的家庭,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二道难关便是集中村上土地,说服村上的老一辈农民认识到规模化的好处,并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运营。何建明选择“走出去”的方法,他看到城市人越来越喜欢回归土地,便提议开办桑葚采摘节活动。让游客走进来体验采摘的同时,减轻农民采摘的辛苦,让种植户直接在家中招呼游客。前黄镇首届桑葚采摘节是在何建明家门口举行的,没有专业活动策划,一条横幅、几家媒体、十个慕名而来的城市家庭,就冲着这点热闹劲头,让他看到了星星之火的力量,认定只要坚持下去,未来可期。于是第二届、第三届桑葚采摘节如期举行,尤其是第三届桑葚采摘节上,面对疫情突如其来的市场困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首次尝试互联网渠道,开通直播带货模式,何建明也成了一名网红。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打响了北沿桑葚的知名度,桑葚订单越来越多,花甲之年的老果农不用赶到几十公里外的城区去叫卖兜售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上门采摘,也给北沿的生活带来更多欢声笑语。

    除此以外,桑葚还走进学生的课堂,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动中来。北沿桑葚的科普教育走进校园,学生来到农田向爷爷奶奶学习桑葚的功效和深加工品的制作方法,了解桑葚的枝干又如何反哺田间……

    “依托生态环境资源,我们将美丽乡村建设定位为发展农家乐、乡村采摘游,将丁舍打造成乡村旅游的配套延伸区。通过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民居美化、河道净化,全村走上了‘休闲农业、旅游文化、美丽乡村相融合的发展之路。”何建明认为,在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丁舍村开辟了一条将文化与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致富路。丁舍村将继续重点培育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建好水果采摘基地,发展线上销售模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决定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全村成基地”的发展模式,通过举办钓龙虾比赛、荷花节、丰收节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让村民在享受乡村美景的同时增加收入。

    拆迁安置篇——谈巷

    老谈是丁舍村一名电灌站管理员,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看看农田里的灌溉情况,可以说是田间地头的“老法师”了。如今,他坐在刚装修好的新房子里悠闲地喝着茶,脑子里却时常浮现着前三年村里拆迁时候的场景。

    2017年的5月,又到了插秧打水的时节。这一次,老谈没有像往年一样住在电灌站。他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想起今天村主任跟他说的那句:今天谈巷暂时别打水了,可能会有新的土地政策过来,还没确定,但是先等个几天。一个星期后,武进国家高新区南拓工程项目文件正式下来了,确定丁舍村谈巷片5个村组整体拆迁。迁移的第一批是祖坟,统一迁至丁舍安息宫。之后,谈巷120户村民量房、签字、交钥匙。最后拆迁的是位于谈巷西边的白土山寺,寺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6月的一天夜里10点多,老谈还在跟村干部一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他是当年生产队的老队长了,在村组的威信不言而喻,说话做事都得到村民的信服。3个多月后,在紧张复杂的氛围下,谈巷自然村整体拆迁前期工作结束。2017年8月,他们村组自发组织了“散伙饭”,饭桌上有说有笑,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过了明天,大家或投亲靠友,或租房过日子。分房时候老谈选择了自建房,那是政府统一规划的示范别墅区,仍在丁舍这片土地上,老谈想着这样离之前的老家不远,而且还能“重操旧业”呢。

    今年端午节,老谈抓阄抓到了新房,当天便来看小区了,虽因新冠疫情导致工程工期延迟,小区配套设施还没跟上。但一辈子盖新房、买新房,位置越来越靠近城镇,日子兜兜转转还是很满足。

    老谈所在别墅区是规划在丁舍村另一个自然村的土地上,一期工程一共建设350套别墅,是配有物业管理办公室、健身广场、停车场等等设施于一体的小区,超大的居住面积和优越的生活环境,让很多城里人羡慕不已。

    薪火相传篇——南降

    说起南降自然村,村上多以杨姓为主,成立有杨氏家族理事会,每年都要举办祭祖等家族活动。中国是一个家族传统浓厚的国家,南降的杨氏家族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前黄自古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元明之际的双桥书舍奠定前黄耕读文脉,更有杨氏家族“一门双鼎甲,四世伴金鸾”的佳话流传至今。而这种文脉与情感的传承是南降村特有的乡土家族文化资源。

    杨氏家族理事会理事长杨晓良这样追忆曾经的生活图景:

    我于20世纪60年代末出生在这里,一直都生活在农村,习惯了农村生活。孩儿时代,清晨,总会被一阵急促的哨声惊醒,是生产队长集合社员上工了,社员们拿起各自工具,三步并足两步快速集合,唯恐慢了会遭到队长的“白眼”。父亲在外工作,母亲是个很能干、很会持家的农村妇女,没有什么文化,但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家里仅靠她一人挣“工分”,到了年底还要“超支”,才能秤回我们一家三口的口粮!

    那时的农业产量普遍很低,因为没有化肥更没农药,肥料的来源无非就是粪便和罱些河泥与秸秆混合经发酵一下而已!所以那时候的孩子,如果随地大小便的话,是要被大人“吃生活”的。最开心的就是坐在河边,看着我隔壁的本家伯伯罱河泥,不时会有小鱼虾、泥鳅、河蚌等被罱上船,伯伯总会用稻草窜起,偷着扔给了我,伯伯家也有五个孩子,也许是因为我的讨人喜爱或许是伯伯无私的缘故吧!

    那时候的天很蓝,在田野里能隐约看得见南宅的“癞里头”阳山,没雾霾;水很清,大人们干完农活,在树荫下小憩,捧起河沟里的水就能喝。放学回家,不是先做作业,是要先割猪草的。挎着篮走近“杆棵岗”,不时会有野鸡飞出,更会有野兔窜出,它会快速逃开你,然后急停,竖立起后腿,朝你四下张望,见你并无恶意,一溜烟钻入树丛。这画面会让你忍俊不禁!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夏天,各种瓜果相继成熟,可解馋了。饭后,泡在水里就不肯上岸了,顺便抓些鱼虾改善伙食。那时母亲总会说些“捉鱼穷,捡柴富”等她认为的道理。傍晚时分,每家每户都会搁张门板在门前,再浇两桶井水降温,然后躺在门板上,仰望满天星星,划着蒲扇驱蚊,闲聊着……那时物资很匮乏,粮油等生活必需品都是要凭票供应的,但是没有食品添加剂,没有防腐剂,养殖的畜禽都不吃饲料的。

    转眼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开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了进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浓烟滚滚飘,污水哗哗流。天空中的鸟啊,飞了;惊了我一大跳的野兔啊,躲了;河里的鱼虾啊,翻着白肚皮发着恶臭漂在水面上,死了……

    痛定思痛,人们终于清醒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全社会接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展开。

    近年来,丁舍村通过乡村综合治理与文化“聯姻”,打造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升级版。现在南降村正以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为切入点,挖掘村上文化内涵,一道文化长廊平地而起!在它身旁的河道喷泉、标准健身广场、绿茵花草……这里的农民有了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价值追求,舞动广场舞,唱响新时代。在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传统的农村生活换了人间。

    乡村振兴篇——西塘

    百亩荷塘添彩乡村景致,西塘农庄迎来四方游客。3公里党建文化墙展示文明风尚。这样融入浓浓文化味的乡村图景是前黄镇丁舍村美丽蝶变的缩影。

    西塘,位于丁舍村的西南角,因村西头有一处河塘而得名西塘。从上俯瞰,村庄形状犹如一艘帆船,在帆船的桅杆洞口处恰好有一口百年老井。村虽没了,历史却犹如这口老井一样,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西塘虽与浙江西塘古镇名相同,但相貌却大相径庭。村上陈丽英说,20世纪30年代战乱,村子被烧没了,这些都是后来一点点重建的老房子。而生活在西塘的人们非常惬意,这里四周都被池塘或河流包围着,犹如“世外桃源”。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环境,这也是很多村上的普遍现象:垃圾随意乱堆,自留地管理混乱,屋后乱堆乱放,一到夏天鸡鸭味道冲刺鼻尖,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2018年10月,丁舍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西塘这个充满水乡气息的自然村,按照省级美丽乡村特色样板村的总体要求,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并将污水治理作为全村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并对村民房前屋后采取调剂、改扩建、维修等方式,统一整合绿化。党员主动带头整治后门口,完成全自然村50多户家庭的家禽圈养整治工作。建设一支志愿者服务队,让西塘村民加入其中,以人带户、以户带村,让垃圾分类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建设一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租用闲置民房改建老年活动中心和公共卫生间,建设基础健身、娱乐设施。这不仅加快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进度,更发挥了党建引领发展、美丽乡村展现党建新形象的互动作用。丁舍村明确西塘为美丽乡村提升项目工程,把重点放在荷塘布景的建设上,带动荷塘环境的升级、基础设施的再提升以及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一席家常两盏茶,西塘荷花分外香。”西塘的百亩荷塘是村民陈立英承包下来的。而如今,百亩荷塘映衬美丽乡村,这里成为一处乡村旅游的打卡点。陈立英在荷塘旁开办一家西塘农庄,特色美食便是“荷”主题的各类吃食,每年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她的孙子孙女如今可喜欢在乡下玩啦,垂柳下的羊肠小道、阳光下的建设广场、傍晚时节的龙虾垂钓,西塘的生活是如此惬意。

    生活富裕篇——总结

    据《前黄杨氏宗谱》载,明正德乙亥年(公元1515年)杨氏外孙周埙将“前黄八景”各赋诗一首。而记录在册的前黄八景中,仅丁舍村就有两处美景,景观位于前黄永安河唐庄渡口。永安河南起锡溧漕运河,北至大港桥采菱港,全长8000米。位于前黄镇南约2公里处的唐庄渡口,河道曲折,河面宽广,河东为运村朱家村、汤家桥、阙家塘自然村,河西即为唐庄下、尚家塘等,两岸居民往来常以小船绳渡,故名唐庄渡。河中原有水墩,上有尼姑庵一座,为一孤岛,有渡船可进出。古之渔船,常以此地周围作为夜泊之地,众多渔船一到晚上渔火点点,故明人即以此景作为前黄八景之一,曰“唐庄渔火”。《塘庄渔火》诗曰:渔火多情入夜明,渔舟不系岸边横。摇风映水荧荧细,怯雨作蓬灼灼青。人向百年光里老,网从一寸焰中成。老夫却有平分意,欲与书窗照后生。

    出前黄西街向南约800米,有平板石桥,名为“曹渎桥”,为以前前黄镇南降、大成、塘田、奋庄等行政村居民上前黄街之必经。桥畔有枫树,秋风一起,霜叶红艳,颇有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之美感。故成前黄八景之一“曹渎秋枫”。《曹渎秋枫》诗曰:曹渎秋来风力劲,凭空吹得雁行横。枫林点染新裁锦,柳叶消磨旧样青。尽扫溪云嫌世态,遥传社鼓庆西成。乾坤不是饶金气,萧瑟中间寓发生。

    漫步在脚下的泥土地上,真切感受农村点点滴滴的变迁,现在的丁舍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在享受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环境整治优化的收获和喜悦。年轻人在直播间里介绍着:“五月的季节,欢迎您来丁舍转一转,先到北沿采桑葚,穿过自建区,领略南降文化脉络,品尝西塘美食,感受美丽乡土气息……”

    一花五果香四溢,各有千秋请君品。勤劳的丁舍人民为美丽丁舍的画卷盖上印戳,留下足迹。“网红”何建明、水师老谈、杨氏理事长杨晓良以及荷塘美食专家陈立英都是丁舍美丽乡村的见证者、参与者、创造者,而塘庄渔火、漕渡秋枫更是丁舍乡土文脉相传的历史图景与现实印证。

    相关热词搜索: 时光 莫负丁舍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