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散文|我的“戏迷”和“跤迷”生涯

    时间:2022-05-23 11:21: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散文|我的“戏迷”和“跤迷”生涯

      过去跤乡百姓,堪为自豪。不出乡村,时有跤影。于是便在庙会赶集、比赛活动中都要唱唱戏,之后,往往以河为界,各插两把跤旗,戏台两侧各悬插一把。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准备了散文|我的“戏迷”和“跤迷”生涯,欢迎查阅。

    散文

      我出生在60年代中期,小学、初中、高中在家乡完成学业,80年代初期在奇村中学就读,于84年考入税务系统参加工作。1995年底调任原奇村国税所负责全面工作,1997年3月调任原省国税局奇村温泉疗养院任办公室主任,直至2012年5月调回区局工作。老百姓常说,环境培养人的兴趣,知识改变人的命运。

      我的学习生涯在红色老区,而在奇村学习工作就占了20年,把自己青春年华的热血与汗水滴洒在了西北乡这块热土上。奇村本就坐落在云中山下,双乳湖畔,景色秀人,人文地理古老,南高又是跤乡发源与拓展盛地,比1972年开发的世界四大名温泉之一的“奇村温泉”的盛名早不知多少年。这样的学习工作环境是我的人生缘份,想起来自然是骄傲与自豪,同时也培养打造了我的嗜好:“戏迷”与“跤迷”。

      戏 迷

      我从七岁的入学仪式,到十岁的成长仪式,十四岁的青春仪式,一路走来正赶上那个“火热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勤工俭学,上大学靠推荐“工农兵大学”。劳动最光荣,当“三好学生”(即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平时要又红又专。听驻校的贫协主任讲话,紧跟形势。因此,文艺显的突出耀眼,上升到了首位。

      我们阳坡联校组织大村的七年制学校举办一次隆重的文艺汇演,自编节目进行评比,最后优秀节目组成宣传队要在近10个大一点的自然村巡回演出,那时村里连台电视都没有,只靠村大队的高音喇叭与每户有线小广播获得点对外的新闻与各种文艺唱腔。

      我们蒲阁寨不愧为第一大村,七年制学校师生人才济济。小学五年级选拔一名红小兵,六年级选拔一名团青年,七年级选拔一名团干部,由学校音乐老师宿星亮主编,宿星亮老师1985年前后任当时忻州小报编辑,侯利生音乐指导,剧目“跟党走”,剧种晋剧(派生二兴调),时间长达40分钟。

      剧情简要:在六一儿童节纪念日,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勤工俭学,去村里果园拔草、施肥、劳动,结束后由贫协主任现场讲革命烈士在围困战中的故事,忆苦思甜,现场上政治教育课。而一名小学生怕吃苦、躲劳动,思想觉悟不高,在偷偷回到家中时,先是父亲的批评训斥,后是贤惠母亲的谆谆教导,随后父母亲自把该学生送到果园劳动。

      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与鼓舞,灵魂深处彻悟,决心重新做人,坚决跟党走。这名小学生的扮演者就是我,当时12虚岁,当演出舞台幕布拉开后,第一个出场的便是我,我的唱词是“今天六一真扫兴,又到果园当先进,不是拔草就抬粪,这种活儿累死人,悄悄溜回我家中。”

      之后的演出就由本家哥哥谢润平等人先后出台,继续剧情,最后还是小学生的我出场把剧情推向高潮演完。唱词是:“阶级苦民族恨经常回忆,共产党毛主席恩情铭记,躲劳动怕艰苦自私自利,从今我做新人永不后退。”四人同时出场鞠躬,徐徐拉回幕布,全场一片掌声。

      此剧目受到一等评奖,作为我校节目,阳坡联校排演出十余个节目,在每个大村夜晚巡回演出。傍晚统一吃饭后,统一着装,白衬衣,黑蓝裤,演员身高由小到大排一列,并推举出由阳坡学校校花赵爱荣举着木牌,上写文艺宣传队最前面领队,去往舞台。之后,洗脸、打底粉、涂红、化妆,有老师帮忙,等待各自的节目出场顺序。 那时,我们懵懵懂懂,却也无比快乐自豪,学生不埋头学习文化却要文艺演出,虽说吃住在每个乡村,可是我们受到人民群众无比的欢迎。看到舞台下黑压压一片人群,老百姓给我们吃最好的,睡最好的地方,这就是收获,这就是我的人生生涯中对文艺的启蒙,之后伴随着一路走来的“戏迷”生活。

      参加工作后,无论是税务所所长还是疗养中心办公室主任,我都对工作精益求精,慎之又慎,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要乐于助人。此外,业余爱好就是业余,不能主次不分。 记得2004年非典结束后,奇村新区举办一次盛会,特邀请山西省青年晋剧团演出,在新区搭建了舞台,突降一场大雨导致地基下陷,但晚上剧团还要演出。

      下午,村委、剧团领导紧急研究方案。我知道后,很快去离我们疗养院几百米远的地方告诉她们。 我们大院最近从太原建筑总公司租回一批钢管、管卡、架木板,准备搭架盖别墅,院子里暂时闲放着,你们拉去演出最多也就3天的大戏,无偿供你们使用,结束后送回来,后经商讨未使用。

      当晚,迁到广场院旧戏台演出,但村委领导、剧团团长、著名晋剧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谢涛握着我的手一再说:“谢谢啦,谢谢税务局领导的支持……”当晚首场演出晋剧《四郎探母》,主演谢涛等,特邀我们单位领导坐前排观看,也让我过足了一把“戏迷”瘾。

      随后数十年来的工作,从VCD到DVD、家庭影院,省吃俭用买唱戏的碟盘,新八本《红灯记》《沙家浜》等,旧八本《打金枝》《下河东》等一应俱全。最珍贵的是原忻县晋剧团八十年代初期进京成功演出了一场《金瓮碑》,分上中下三集录制唱片与碟盘。

      著名演员许娟娟、贾全康、王春林等阵容俱全,誉满忻州,特别是忻州的乡村公社请不起省级剧团,县剧团成了他们最好的记忆,现全本碟盘我都保存完好。北路梆子到现在都是我们忻州第一大戏剧品牌,是四大梆子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小电灯贾桂林、李万林、杨仲义到如今后起之秀成凤英、詹丽华、郝建东演出深受人民群众喜欢,更是我们戏迷们的崇拜者。自从山西电视台举办“大戏台”擂主赛节目以来,我无特殊原因是不会错过观看的,并在各种网络戏剧平台留言评论。絮絮叨叨,说来话长,我这位税务战线的工作者却成了“戏迷”,流行话来说是当之无愧的铁杆戏迷加粉丝……

      跤 迷

      在奇村南高原国税疗养院整整15年的工作,是我进一步酷爱上摔跤这项运动的黄金期,南高村历史悠久,摔跤源远流长,崔富海一家被授予“摔跤世家”,曾出过世界冠军4人,国家级冠军24人次,国家级运动健将6名,声名远播全国各地。

      1985年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南高村第一次被省体委表彰为“全省体育先进村”,之后又连续几年被省体委表彰,崔富海一家五代在跤场上横刀立马,傲于不败之地。每年文化节、庙会都要举办摔跤比赛,因为都是夜晚开始,我吃过晚饭后,相随多年的跤迷朋友们搬上椅子,带上水杯,排乎其场地坐在前排品看。

      还有一景是讲解员,说的天花乱坠,颇有特色,比赛运动员的年龄、技巧讲的恰到好处并逗笑观众。我记得有一句:“大家看,两个跤手是小雀吃大豆,口口咽气哩。”全场一会儿掌声,一会儿笑声,不觉便决出了胜负,主要业余挠羊赛、专业跤王赛,既有农民裁判员,也有国家级裁判员。奇村先后涌现出多名国家级裁判员,像崔家军由运动员转为国家级裁判员,后起的闫白明、孙增宝等人都是国家级裁判员。

      故事之一,有一年南高村挠羊赛中,在我善意的怂恿下,我的单位领居、朋友卢四带头出资2000元,其他人也跟着捐资买了农民一头牛,当晚二羊是挠牛赛,吸引力又大又红火直到天明决出挠牛汉,广大群众、跤迷们一夜未合眼而过了一把看跤瘾。作为家乡一名“跤迷”,我把“摔跤”运动从上学到我参加工作,从乡村到大镇再到城市,以跤文化的发展做两点感怀。

      一是乡村的摔跤文化——挠羊。

      过去跤乡百姓,堪为自豪。不出乡村,时有跤影。于是便在庙会赶集、比赛活动中都要唱唱戏,之后,往往以河为界,各插两把跤旗,戏台两侧各悬插一把。大戏演完后,已近子时,然人流井然有序,并未有回家休息的想法,等待今晚摔跤对阵的开始。

      时拔跤旗者不亚于两军挂帅出征的统领,胳膊夹着跤旗,背着挎包,里面的整条的香烟故意露出尖尖,身后有各自的跤手、无数的啦啦队跟着助阵,很快灯光下打开场子准备对阵。头羊:2条香烟,二羊:真羊一只,一般都以摔倒7人为胜利。

      因此,争二羊的人就算厉害的人了,一般要到天明时方可完结。二羊手也称挠羊汉,赤臂赤身举着羊跤场转一圈,尔后众人拥簇下凯旋回家。随着经济建设向中心城市发展,撤乡并镇等举措,乡村人口减少并老龄化,这项活动同样伴随着时代前进慢慢被乡村人淡忆了。

      二是城市的跤文化——跤王杯争霸赛。

      在我们华北地区,主要以中国式摔跤为准,专业选手都有量级等次。我记得当时最早的跤王争霸赛在红旗广场斜对面,现政法委西侧已拆除的灯光球场。定襄的杨汉英、忻州唐林的郭金田(金猫)、西高的张小军是前三甲,好手一个接一个。

      忻州不仅是山西的跤乡,也是全国的摔跤知名地,七一路体育馆就是由薄一波题名的跤乡体肓馆,曾举办过全国性数次摔跤赛。我们忻州城现又是全国文明城市,因此,跤文化运动正是花开正当时,抓住契机,向外大力宣传发展。跤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打出名牌,走向国门,华夏儿女同推崇。

      如今的跤乡山西忻州市忻府区南高村,几乎每年都要邀请全国各地的跤友竞技选手,包括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前来交流切磋,旅游观光,亦使南高村崔氏一门的跤技发扬光大。南高人民的心像温泉一样温暖,带着家乡的“摔跤”特产走出三晋,誉满全国,这是我们忻州人民的福祉!

      “戏迷”也好,“跤迷”也罢,生活永远是美好的,作为业余爱好像读书一样让生活充实,像鲜花一样让生活温馨。

     

    相关热词搜索: 散文 戏迷 跤迷生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