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文化移情: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优势载体与导入策略

    时间:2020-04-04 07:53: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移情能力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缺失,严重影响其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加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和导入成为增强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和跨文化交际水平的优势载体和核心环节。

    关键词:文化移情;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跨文化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多元化,人们在意识形态、文化规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交礼仪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导致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在信息编码和解构、语言产生和发展、符号使用和规律及非言语行为形式与内涵等方面的差异表现,这些差异成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文化移情的培养与导入、艺术与方法,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偏见、种族差异等异论,搭建多元文化交流、渗透的桥梁和纽带,以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双向沟通的顺利实现。

    一、跨文化教育与文化移情

    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审视,文化制约着语言的内涵和形式,而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语言,是文化色彩和文化精髓的直接体现和传承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外语教育教学和语言语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文化繁荣认知的变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引入和培养成为当前外语教育研究的热点,“文化移情”作为一种跨学科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化解文化冲突,实现有效沟通。“移情”[1](Empathy)首先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指主体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的精神情感赋予客观物象,使客观外物的映象负荷和主体情思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2]“文化移情”(Cultural Empathy)是指为了实现多元文化间的沟通顺畅,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而采用的一种情感位移和认知转换,即运用移情,有意识地打破和超越原有民族文化优越、种族偏见和语言文化定势的束缚,将自己投射到对方的文化背景和意识认同中进行思维和认知、感受和领悟、理解和交流的技巧、艺术和能力。

    “跨文化”(Cross-cultural)是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国语者与他国语者之间在差异文化和语言背景下进行的交际。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随着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决策的实施和当代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发展的产物,其学科背景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言语交际学。[3]“跨文化教育”(Cross Cultural Education)是指对传承某类文化的受教育者进行的相关他类文化群体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理解文化差异、克服文化干扰、缩小文化距离和化解文化冲突,以培养学生平等、宽容、开放、客观的文化认同心态,掌握跨文化交往、比较、弃舍、传播的能力,最终实现跨文化交往的有效顺利进行。

    在跨文化教育中,移情是重要的情感要素,其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话移情,即谈话者双方中的一方通过语言刻意的方式对另一方表达自己的理解和领悟。二是文化移情,即谈话双方能站到对方的社会背景中,在互相尊重彼此文化情景、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和语言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有效沟通。文化移情能力决定着交际者能否摆脱自身生活背景和民族文化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觉、自发地避免和克服因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伦理规范、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等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冲突,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简单说来,移情的具体步骤分四步:一是“承认差异”,即承认交际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二是“本土认知”,即充分分析自身文化的优势和束缚;三是“角色转换”,即充分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言文化内涵;四是“认同重构”,即站到对方的文化立场中,实现差异文化的认同重构。

    ·学科与专业·文化移情: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优势载体与导入策略 二、文化移情:跨文化交际架构的优势载体

    1.有利于克服文化干扰,形成文化认同

    文化干扰是指对人们学习、理解和运用异国语言词义、句义等要素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可体现在物质文化、意识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不同层面,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等特点。跨文化交际就是要克服语言背后的文化障碍,移情成为有效交际的优势载体。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必须使交际者双方能够充分理解彼此的语言内涵和行为意蕴。而在实际的过程中,由于双方存在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价值认知、职业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信息在编码传输过程中很难被双方赋予完全一致的认同,一定程度的“错解”是不可避免的。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不是要消除“错解”,而是要将“错解”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通过移情,尽量将自己投射到对方的文化环境中,克服文化干扰,求同存异、彼此了解,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锐感。

    2.有利于缩小文化距离,促进文化适应

    文化距离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存在形式看,体现为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从人文社会特征看,体现为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在文化传播中,文化距离存在于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与被反映对象等多个方面,它是构建传受关系的基础。[4]在学习和研究外国文化时,我们受信息缺乏、思维定式、文化偏见、技巧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拉大了与他国文化在心理和行为上的距离。缩小文化距离,形成和谐的传播关系,是实现跨文化有效交际的必要条件。移情中所体现的情感成分,是缩小文化心理差距的有效途径,即将自己投射到对方的生活境遇和情感体验中,与交际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并作出相应的心理反馈和情绪反应,在本国文化和语言的基础上促进语言文化适应,发掘语言文化的适应潜力,缩小与他国文化和语言的心理距离,促进文化适应。

    3.有利于化解文化冲突,弥合文化差异

    文化冲突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即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团体等在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取向,并往往具有自我民族优越感的倾向,对非认同文化产生怀疑、蔑视甚至敌对,使得在与其他文化发生碰撞、传播、接触和交流时,产生对抗和竞争。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民族至上主义、种族优势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等文化偏见,成为制约文化沟通的意识障碍。文化移情成为跨文化交际主体能否有效感知和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防止出现因为文化的误解而导致文化冲突的重要内容,成为影响到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重要因素。[5]文化移情有利于克服文化偏见,搭建不同交际主体间无障碍平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双向畅通。

    三、文化移情:跨文化交际教育实施的导入策略1.优化课程设置,增强文化认同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它需要我们有意识、有计划的从不同层面进行文化导入。课堂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程设置,增强文化预设,成为培养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首要环节。大学英语类系列课程应注重文化因素的导入与渗透,每一门课程应体现一个文化主题,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来感知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四阶段应试学习模式设计,在非英语专业中,增加视听说课等课程学时,使学生能直观、生动地感知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增开西方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语言与文化、言语交际学等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以交际文化为主,知识文化为辅。同时,通过各种外国媒介如报纸、杂志、网络等,有选择的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解、自评,逐步培养学习者的差异文化认同。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文化预设

    跨文化教学是针对传统的英语教学而提出的一个教学新理念。跨文化教学要求既要向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同时也要学生理解造成语言语用差异的文化背景,如意识形态、民族传统、思维定式、价值观念等,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大学英语教学应在传统的“听、说、读、写”方法基础上,加入文化元素,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活背景知识。面对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教师在文化内容的导入过程中,要避免一味的“欧风美雨”,应注重加深学习者的对外沟通能力,增强文化“预设”,为“移情”提供“前结构”的基础。[6]大学英语教学中可采用“文化讨论法”,调动全班学生围绕某个文化主题展开,旨在解决一个跨文化交际问题,以加深对某种目的语言文化的理解;“文化渗透法”是教师在讲解词义、句义时,加入相关文化的介绍;“对比教学法”是将外国文化中的风俗和习惯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角色扮演法”是设计仿真的交际性课堂活动,选择带有典型文化差异的生活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7]

    3.重视活动引领,创设文化浸润

    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课内教学,还包括教室以外的教学语境。教师应精心设置多彩的、多时段的、多元参与的教学情境,创设宽松、愉快的交际氛围,让广大学生浸润在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感知文化、增强意识。教师应用心设计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语言文化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了解他国社会风俗,感知异国文化特征,品味异族文化差异,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利用晚间或节假日,和学生一起欣赏英文歌曲和电影,通过这种直观、便捷的方式,寓教于乐;组织英语角,成立英语学社,建立多元文化交际园地,使学生自由交流、大胆实践;排练英语短剧,将著名的外国文学故事、小说等改编为舞台短剧,让学生在表演参与中呼吸文化气息;开展英语讲座,直接向学生介绍异国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使学生在聆听中提升。

    4.依托母语资源,促进文化融合

    在全球化语境中,广泛的社会交流使文化教学成为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在长期的外语教学中,我们似乎更加尊重和重视异国文化的介入,而忽视了母语文化的内涵和传统。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本身也是各民族文化不断冲突抗衡、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学习者总会有意无意的以本民族文化作为参照,如果没有本国文化的导入,学习者就无法将中外文化进行对比以增进彼此理解。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依托母语文化资源,发掘母语文化内涵,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培养母语文化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最终促进学生移情能力的形成。移情是为了促进理解双方的“视界融合”,外语教育者应当认识到,一方面在教授外语的过程中注意多元文化输入,防止把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母语文化的输入。[8]大学英语教学要把传播和弘扬自身民族文化作为重要依托,从母语文化中汲取养分,促进文化融合。

    5.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文化修养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需要科学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教师跨文化意识水平的高低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敏感性和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的融入文化元素。大学外语教师应转换角色,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文化修养。同时,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开设“跨文化交际学”系列讲座,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出国学习进修的机会,在国外的亲身经历将为课堂教学提供生动、鲜活的文化素材。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和提供者,同时也是文化学习、文化传播的促进者和引导者,通过文化教育、文化比较和文化解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引导自身认知语言文化学习过程,克服语言文化障碍,培养“移情”能力,实现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教学:务实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535-536.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35.

    [3]赵冬生.移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张景云.大众传播心理距离及其成因[J].今传媒,2009(5).

    [5][8]沈骑.论跨文化教育的移情[J].教育评论,2008(2).

    [6]沈骑.解读高校外语教育的文化“移情”——从“巴比塔”隐喻说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7]郑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陈志萍)

    相关热词搜索: 移情 大学英语 导入 载体 跨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