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认知—明理—导行

    时间:2020-06-09 08:05: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实施思想品德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侧重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讨,构建了“认知—明理—导行”三步走教学运行模式。本文从对教学模式的认识、课堂教学实践、反思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都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既能充分体现学科教学需要,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认知 明理 导行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61-03

    提倡素质教育已有数年,但是我们的教育仍存在着严重的“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倾向。一些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变成了“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课程,课堂上普遍地采用应考型教学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教师照本宣科、单纯说教;学生被动听讲,囫囵吞枣。学生的品德和认识能力没有明显提高,说归说,做归做,教育实效性差。而《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应以德为首,育人为先。这就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信念,进而又外显为品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指出: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知行统一的理论,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及认知规律“感性体验理性分析—理性感悟理性思考—践行—再认识”的框架展开,并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认知—明理—导行”三步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中的道理,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与提升,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和乐趣,感受到经历真实或虚拟的道德实践后,心智成长的欣慰和快乐。

    一 “认知—明理—导行”教学模式的认识

    从思品教学中品德提升的教学模式(如图1)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分为“三步走”:认知—明理—导行。具体地说,学生通过感性体验或认知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理性感悟、理性思考,激起学生情感的碰撞与感悟,达到品德的提升,最后促使其行动,在实践过程中又促进学生的再认识。“三步走”的中心是学生个体的思想得到陶冶,情感得到丰富,最终实现品德素质的提升。

    1.认知,是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

    它是触动学生思想碰撞的前提,即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教师要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预定目标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逐步引导学生去感知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与想法,引导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明理,就是讲道理

    它是学生品德提升的重要环节,即在认知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精选一些典型事例或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从而使学生能更透彻、更广义地理解教材中所蕴涵的更深刻的道理,也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导行,就是导之以行

    指导道德行为,它是品德提升的最终目的。学生对所学习的道理有了深刻的认识后,就自然而然产生践行的欲望了,就会有更高的兴趣和较强的信心去行动。让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理论联系实际,品德的提升在这里得到释放和验证,它是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关键。反过来,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再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认知—明理—导行”是三个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同步提升的。认知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前提和基础;明理是品德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导行是思想品德的最终目标,引发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将“情感”放在中心,那是因为它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内在条件和动力,它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的,“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而“品德”是整个教学围绕的主题,也体现了本课程的性质,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当然“三步走”的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操作中有较大的伸缩性、可变性与系统性,它是实践探究的中心,也是实践过程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 “认知—明理—导行”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直以来,笔者借鉴相关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初步确立了“认知—明理—导行”三步走的基本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在思品教学实验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初步形成思品教学的基本特色。事实证明,“三步走”的模式目的性强,且易于操作,达到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启发形象、实践行为的教学效果。现举其中两个课例,来展示本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

    1.在提升心理素质课中的实施

    我们渴望欢乐,追求成功,但在现实生活中,困难、挫折、不幸常常困扰着我们。战胜它们最有效的武器,就是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自立自强。让学生认识生活中难免有挫折,让学生学会从容应对成长中要遇到的坎坷与挫折,明白挫折的两重性,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逆境,养成自强不息、克服困难的品质,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接更多的挑战。

    在教学《直面挫折》(粤版思品七年级下册)第一课时,我的流程操作如下:

    图2 《直面挫折》流程图

    第一,认知阶段。这是师生的沟通阶段。老师导入:在节日或特别的日子里,要祝福别人时会说什么祝福语呢?告诉他们人生难免有挫折。接着,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挫折故事,教师也展示自己搜集的故事,引导学生从挫折故事中进一步理解挫折的含义,使学生对挫折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第二,明理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是什么,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领悟挫折的两重性,引导学生树立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

    探究产生挫折的原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搜集的挫折故事和自己遭遇过的挫折,理性分析我们常见的挫折从何产生。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归纳。造成挫折的原因(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其他因素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互学的合作精神,提高认识问题、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领悟挫折的两重性。挫折是人生难免的,产生挫折后,我们应以什么态度去面对呢?面对挫折,续编故事《小男孩的故事》。师提问:“小男孩遇到挫折后,他会怎样面对呢?请根据自己的猜测或想象,给故事安排一个结局。”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面对困难和挫折,大致有三种人:(1)向挫折屈服—— 一事无成(放弃者);(2)挑战而不能坚持——碌碌无为(半途而废者);(3)勇敢地战胜挫折——生活中的成功(挑战者)。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意思,不同的人对待挫折,有不同的态度,其结果也不同。那么,小男孩到底属于哪一种人呢?请看《小男孩的故事(续)》:后来,他开始了追求科学,献身事业的漫漫求索之路……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优秀的教育家——童第周。

    教师归纳: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人生难免有挫折,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接着,师生齐读巴尔扎克的名言名句。那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了学生,进一步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使学生情感升华到了极致,从而使学生树立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使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得到升华。

    第三,导行阶段。当你再次遭遇挫折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对学生进行“潜能训练”,帮助学生战胜挫折,走出困境,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精彩而有意义。教师小结:人生难免有挫折,它是人生道路上的正常现象,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但只要勇敢地面对它,积极地战胜它,相信每位同学都是生活的挑战者、成功者。(一起唱《真心英雄》)

    2.在提升道德素质课中的实施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美好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认识理解和谐人际关系呢?根据“三步走”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理解与宽容(第一课时)》(粤版思品八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的流程操作如下:

    第一,认知阶段。就是对理解作感性认识,展示图片《海阔天空》,让学生欣赏这幅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或根据你所看到的你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同样的一幅画,在不同人的眼里,风景是不一样的,感受更是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指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看问题也有差异。正因为这种差异,所以需要相互理解,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由此引出什么是理解?通过图片的分析使学生对理解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思想上激起对理解的向往。

    第二,明理阶段。我从三个不同场合让学生学会理解。镜头一家庭生活:我采用小品表演“探究园”中的《家庭故事》,让学生推荐三位同学扮演小敏、小敏的妈妈、小敏的奶奶。设计三个问题:(1)你认为小品中的奶奶和妈妈谁错了?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他们都有错也都有对的地方。从他们都有错得出:尊重是理解的前提;从他们都有对得出:善意使理解成为了可能。(2)假如小敏的妈妈和奶奶争吵继续,可能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从而让学生明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3)你有什么好方法来化解奶奶和妈妈的矛盾吗?从而得出沟通是理解的重要途径。镜头二校园生活:举例说明校园生活里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我们去理解,引导学生开放胸怀去体会他人的处境、感受和想法,造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镜头三社会生活:展示图片《公交车上》,以此引导学生做到将心比心,与人为善,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最后,学生阅读《世上最美味的泡面》。那动人的故事、充满情感的语言,再次让学生的思想发生了碰撞,情感升华到了极致,在同学们的心中已经播下理解的种子,对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生根发芽!

    第三,导行阶段。请同学们确定自己最需要理解的一个对象,在一定时间内,采取你认为恰当的沟通方式,去理解他(她),以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感情的目的,并做好记录:

    三 “认知—明理—导行”教学模式的反思

    在探究思品教学模式的实验过程中,我通过“认知—明理—导行”三步走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显然有着其特有的意义与价值。首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让教师有章可循,实现对课堂三维目标的落实,更是对课程标准新理念的一大实践探索;其次,遵循了学生成长需要及认知规律:感性认识—理性分析—理性感悟—实践行为—再认识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体现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特点;最后,告别了过去思想品德学科空洞的说教过程,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能够把学生的品德意识素质与自我行为规范协调统一起来。

    总之,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逐步应用“三步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当然,在实践运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均需作进一步深入研讨。笔者认为需重视以下几个问题:(1)“三步走”的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操作中有较大的伸缩性、可变性与系统性;(2)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是发展的人,不是只靠一堂思想品德课就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探究思想品德教学模式,是教师始终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不断地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秀伟.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思想品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4]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5]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6]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以富

    相关热词搜索: 明理 认知 导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