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武则天秘史》影评:从历史真实到影视真实

    时间:2020-08-14 07:56: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2011年年底电视剧《武则天秘史》走红之后,武则天及唐代宫廷历史为人们所高度关注。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现象,这非常值得研究。唐代的大气磅礴在武则天时期表现得特别明显。对武则天的女性认识与形象进行分析,发现人们对武则天的女性认识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这是历史学界和影视学界“性别书写”的例证。女性意识在初唐的初步松动,到武则天称帝时期妇女开放观念达到高潮,武则天玩弄各种权术达到中国封建社会女权时代的巅峰。通过三部影视作品三个不同的武则天和太子形象分析,从历史真实到影视真实,作为武则天的“她”把女人的妩媚与刚强娇柔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造就帝王风范和媚女风流。

    [关键词]《武则天秘史》;历史真实;影视真实;女权时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3-0108-07

    一、研究背景

    (一)引子

    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以“武则天”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1-11-28),合计有学术期刊 3282篇 、博士论文23篇 、硕士论文103篇、会议论文116篇,学科分类既涉及传统的中国文学 (297篇)、中国古代史 (184篇)、中等教育(99篇)、考古(58篇)、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50篇)、中国通史(48篇),也涉及其他相关领域,比如旅游(44篇)、人物传记(38篇)、宗教(28篇)、地理 (22篇)、一般服务业(17篇)、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17篇)、初等教育(15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14篇)、中医学(12篇)、音乐舞蹈(11篇)、中国语言文字(9篇),甚至社会学及统计学(7篇)、预防医学与卫生学(7篇)、出版(6篇)等。可见,学术界对“武则天”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远远超出传统的文史研究范围。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使用关键字“武则天”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1-11-28),检索到了约94968163篇相关网页,而使用关键字“武则天秘史”进行检索,检索到了约3787565篇相关网页。作为2011年新推出的影视剧,《武则天秘史》在百度视频中观众的收视率一再攀高,10-12月稳居第一,“武则天秘史”网页占到全部“武则天”网页的3.98%。可见,普通网民对这一影视剧的高度关注。

    “武则天”以及《武则天秘史》这一高度火爆、高度被人关注的影视现象,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现象,非常值得研究。

    (二)唐代的大气磅礴

    武后前期爱好颂美恢宏的文体,主要是为了粉饰政治,宣扬武周革命的顺天应时,以及女主权威的至高无上。因此她不惜人力物力,采用各种形式来夸耀自己无可比拟的伟大功德。因此她最爱用的韵字也是“天地日月”等表现伟大形象的词汇,多做惊世骇俗的壮举[1]。特举几例:

    第一,“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徐敬业扬州起兵后,做了徐敬业秘书侍郎,并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又名《讨武氏檄》)。开篇“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已是笔走龙蛇,后面历数武则天“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 天地之所不容”窃国篡夺李唐江山的种种恶性暴政,“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欲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收尾是“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是何等的雄才大赋,何等的雷霆万钧。武则天为技压群芳的檄文所倾倒,平定这场战乱中对叛军皆可杀,唯要骆宾王之活人,解送洛阳者赏银千两。徐敬业兵败后,叛军溃散,徐敬业不知所终。《旧唐书·骆宾王传》记载骆宾王被杀,而根据《新唐书·骆宾王传》引郄云卿之《骆宾王文集序》记载,骆宾王逃亡燕地。《武则天秘史》选取了后者:武则天读到追捕士兵送上来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时,缓缓地说:不要再追捕了,就让诗人留在世间,多给人间留下一些美好的诗篇吧。这是何等的开阔胸襟和万千气象!

    第二,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的大佛以武则天时期所造者最为雄伟壮丽,也正与她对一切形式都追求规模宏大的心理有关。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历时3年,开凿长宽各30余米的奉先寺石窟。洞中佛像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妩媚动人。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共有9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其光明遍照,分明就是武则天的化身,体现了唐代雍容华贵、大气磅礴的佛像艺术特点。敦煌最大的石窟是96号窟,供奉有35.5米高的弥勒佛,实则是中国泥塑大佛之冠。梵文音译的“弥勒”,汉文译为“慈氏”,是诸佛中之未来佛。弥勒降世成佛后,河清海晏,雨泽随时,谷稼滋茂,树上生衣,寒暑自用,人寿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才出嫁,一片太平盛世景观。如此一个虚幻美妙的世界令人憧憬不已,世人急切地盼望弥勒能够早日出生,降福人间。有了如此之背景,就不难理解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为何趁机自称弥勒下世、登基称帝了[2]。可见,96号窟是武则天企图以弥勒降世来巩固自己的帝位而建造的,“她”的笑容背后是唐代早期的政治写照。可惜这一点在影片中并没有提及。

    第三,唐代的厚葬之风。徐殿魁以洛阳地区出土的41座各期墓葬为基础,通过比对,揭示其基本特征和墓葬演变的轨迹[3]。唐代19位皇帝安葬在西安以北的渭源上,号称唐朝十八陵(乾陵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皇帝的合葬墓)。除皇帝的陵墓之外,达官显贵及富贾之墓不计其数。唐朝的殡葬之事,中央政府设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并对随葬器物的多少有明文规定:“三品以上九十事(件、套);五品以上六十事(件、套);九品以上四十事(件、套)”,而且规定各种器物的高度不得超过一尺。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唐代官僚阶层殉葬的明器远远超过了朝廷的规定,有的俑人高达160厘米,和真人一般大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境内发掘、清理了2000多座唐墓,特别是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惠庄太子、李勣的陪葬墓,出土了数量众多、绚丽多彩的壁画、彩绘陶和唐三彩等(见表1)。这些器物以其造型生动、色泽艳丽、生活气息深厚而著称国内外,无论是人物的形象,还是动物的体态,堪称唐代艺术的杰作。它们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唐王朝从建唐到盛世和衰落的历史,也反映了风靡唐代的厚葬之风[4]。

    二、对武则天的女性认识与形象

    (一)武则天的女性认识演变

    20世纪以后,武则天题材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创作现象。对武则天的女性认识与形象,依据书写者的性别不同而迥异(见表2)。历来走入两个极端:第一,“明君贤后”的正面形象。郭沫若创作历史话剧《武则天》,并把《我怎样写武则天》、《重要资料十四则》、《诗五首》、《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作为该书之附录。对武则天几乎是全盘肯定的,尤其肯定武则天在政治上的业绩,认为她的政权“是获得人心的”,“是得到人民拥护的”[5]。郭沫若、杨书案等人塑造了武则天“明君贤后”的形象,“文革”期间历史话剧《武则天》红得发紫,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桎梏,少有批评的声音。人们甚至认为歌颂《武则天》实则有歌颂江青之寓意。第二,与之恰恰相反的是,林语堂、苏童、北村等人将其塑造为“淫妪妖妇”,表达对极权专制的批判,但延续的却是父权文化贬低女性的传统。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野史,甚至部分现代小说家往往从道德层面塑造武则天,把她作为“淫妇”的典型,单一化、类型化的塑造也为武则天形象的现代流变提供了可能。例如,苏童的《妻妾成群》、《城北地带》、《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等家史演义小说暗藏了衰败的国族寓言,特别是历史小说《武则天》女性角色及角度的熟练运用,已形成性别错位的文学奇观和地域风景。苏童生活于南方,南方作为一种想象的地理空间,为纸上之书写的故乡所在,也是历史种种人事流徙的精神归宿。他走笔向南,在虚构的历史人物中构建历史的真实,你来我往,罗列中华帝国时空的村墟城镇,豪门世家,末代仕子,亡命之徒,亡国之君,乃至混世佳人。南方到底是什么?南方纤美细弱,引人入胜,妩媚骚情,如同欲望之幽谷,死亡之深渊。在这样的帝国空间版图上,苏童架构了一个跨越历史时空的民族志学[6]。

    到底如何还原武则天真实的女性形象呢?黄永年撰文对郭沫若的武则天研究提出异议,对郭沫若塑造的武则天形象几乎是一一驳斥。他说:“不是对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作全面评价”,“要全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武则天这样掌握过国家最高权力的历史人物很不容易,必须把当时的经济、政治以至文化各方面的情况一一如实弄清楚,同时,如实弄清楚她本人在这方面起过哪些推动促进或阻挠破坏作用,或是听任自流没有起过多少作用”[7]。

    这种种被叙述和构建起来的差异性极大的武则天形象,实际上是叙述者价值观和所处时代的政治投影。社会性别身份的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念,批评武则天私生活淫荡者多是男性,为之平反者多是女权运动主义者。同时,一个独特女性的私生活是否与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历史行为之间有必然联系,是否应该将两者联系起来一起做道德评价,这本身值得商榷。

    (二)武则天之权术

    第一,武则天封禅送嵩山,通过象征符号表达自己称帝的正统。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分阳城县置嵩高县。隋大业初年(605年),改嵩高县为嵩阳县。武则天于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封禅嵩山时,“改嵩阳县为登封县”。中国古人以东方为主位 ,故封禅一般都在东岳泰山举行。武则天改唐建周,这种政治变革在祭祀上的突出反映就是封禅嵩山。《唐高宗、武则天封禅》从政治、思想、宗教、仪式上去解读这一历史上特殊的文化现象[8]。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在泰山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率六宫内外大臣参加泰山封禅,行亚献之礼(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第二次献酒称“亚献”)。这无疑是对传统礼制的一次大胆挑战[9]。30年后,也就是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做了女皇帝的武则天又一次举行封禅。这次封禅不是东岳泰山而是中岳嵩山。回到洛阳后,因为封禅进行得十分顺利,武则天为感谢嵩山神袛的佑护,下令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封启母神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为金圈夫人,周王子晋为升仙太子,别为立庙祭祀。

    武则天这次以女皇帝身份封禅中岳的意义在于:1.以中岳嵩山为封禅之地,这不仅使她成为中国封禅史上唯一的女性封禅者,而且是唯一的在泰山之外举行封禅大礼的封禅者。2.武则天登封嵩山,向天地告成功,求福佑,不仅借以粉饰太平,而且欲借此证明武周政权是天命所归,其本人也是功高德厚的一代圣主。3.武则天之所以登封嵩山,与嵩山优越的自然条件,魏晋以来封禅嵩山的呼声,其本人祈求长生、以丈夫自居以及标新立异的心性,驾驭群臣、稳定社会的需要有关[10]。4.武则天封禅嵩山的成功举行,打破了自古以来男性独霸“祭天告成”大典主持人角色和泰山独居封禅圣地的局面。

    第二,灵活利用祥瑞和图谶,趋利避害,在权力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刘永海以《大云经疏》为基础文献,结合武则天称帝过程中最敏感的性别问题为切入点,考察了武则天在称帝过程中对祥瑞利用的极大灵活性。对女主当国、武氏当国之瑞,以及图谶、歌谣的灵活运用,充分展示了武则天在政治斗争中过人的才华与魄力。历代视为灾异的地震和鸡祸,却被武则天转化成了自己“正位”称帝的祥瑞,对地震和鸡祸等古代传统观念的颠覆,灵活的舆论宣传,在理论上为武则天以女身称帝铺平了道路[11]。另外,太子李贤作“种瓜南山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二摘使瓜稀,三摘尤为可,四摘抱蔓归”之谶歌。与之类似的有两首:一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另一则为唐代孟浩然(689-740年)的五律《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樵牧南山近,林闾北郭赊。先人留素业,老圃作邻家。不种千株橘,惟资五色瓜。邵平能就我,开径剪蓬麻。”基于剧情反映的唐高宗时代和武则天辅政初期(永淳二年,即公元683年高宗去世之前),孟浩然尚未出生,太子李贤的这首诗只可能是依据前朝曹植的七步诗改写。李贤谋反在即,被调回长安,几乎被废太子,他坐立不安,故散布此诗于洛阳、长安,大意是说武则天心狠手辣,把几个儿子像摘瓜一样废立、囚禁,让天下人的道德来拷问武则天。可武则天不为所动,显得若无其事,暗地里却让得力大臣查找谶语之源头,最后囚禁太子,另立新君。

    第三,掌握国家宣传机构,以营造舆论环境。赵和平整理武则天为已逝父母抄写的《妙法莲华经》三千部发愿文、为已逝父母抄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千部发愿文、为太子李弘抄写的《一切道经》三十六部的序文为基础,将三篇保存于敦煌写本中的武则天佚文加以发现和复原,论证和确认这三篇文章的作者为武则天,为学界提供了新资料[12]。南京大学中文系卞孝萱曾经撰文对敦煌写本《唐太宗入冥记》提出新解,在“玄武门之变”中,武则天一家站在太子、齐王一边,为太子、齐王鸣冤的《唐太宗入冥记》产生于武则天以周代唐之时。该文考论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前后的一系列政治行动,清洗掉史书的粉饰,恢复历史本来面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齐王,逼退父皇,这是他登上皇帝宝座的关键。后来亲定凌烟阁功臣24人,是他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13]。唐高祖、太宗、高宗祖孙三代中,太宗威望最高,武则天需要降低太宗的威望,为以周代唐营造舆论环境。在太宗一生中,杀兄弟最为不耻,是不忠不孝的表现。《唐太宗入冥记》利用这件事降低太宗的威望,迎合了武曌登上皇位改周的政治需要。卞孝萱考证其撰写时间是在武曌以周代唐之初,武周政权巩固后,就没有必要了。正是这样,武则天牢牢地掌握着国家宣传机构,营造适合自己的舆论环境,趋利避害,将权术运用得淋漓尽致。

    (三)女权时代的巅峰

    秦国宣太后摄政,宣告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妃干政的开始。朱子彦仅据二十五史不完全统计,后宫临朝称制者主要有21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西汉吕后、唐代武则天及清代的西太后[14]。自北魏以来胡人皇家的女性专权习气,在唐朝仍然有延续。唐朝妇女观大体经历四变,其变化与唐朝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密切相关(见表3)。从初唐的初步松动,到武则天称帝时期妇女开放观念的高度开放,中唐的相对开放自由,到晚唐明显收缩。与之类似的是,唐代的女性审美观曾经在历史转折前后发生惊人的变换:初、盛唐时,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胡人和北方汉族人的审美习俗为主导,壮硕、肥胖、高大成为女性审美的标准。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以长江流域南方汉族人的审美习俗为主导,当时流行以细瘦、纤弱为美。综合来看,女性审美观念流变主要受胡汉民族关系变化、南北审美习俗谁为主导,以及李唐王室关陇集团的兴衰等因素的影响[15]。

    初唐高宗、中宗、睿宗三朝基本上都处于女性专权统治的阴影之下,唐高宗时期的武则天、中宗时期的韦后、睿宗时期的太平公主等,一个比一个尤甚。因为皇帝(皇子)年幼不谙政务或体弱多病,后妃本人的突出政治才能,加之唐初没有后来宋明理学中夫为妻纲的伦理桎梏,丈夫对妻子的权力限制不那么严格,因此,武则天得以干政,甚至有权废除已经定立的太子(如太子弘)、皇帝(太子显登上帝位后被废除,贬为庐陵王)。武则天主政时期,才能突出,励精图治,革除时弊,大有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唐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政治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例如,唐长孺先生通过对片断材料的某些解释来证明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的“括客”是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括浮逃户的延续和发展。玄宗作出的让步在于承认客户的合法地位,武则天的措施在这一点上虽然并不明确,却至少承认在一定条件下逃亡人户可以不必返还本乡[16]。她连接与开创了唐朝的黄金时代,是历史的幸运儿和弄潮儿。武则天从辅政到临朝,再到称帝,前后50多年时间,一步步达到权力的巅峰。武则天时代宣示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权时代的巅峰。

    联系武则天的父系出身于“山东”(崤山以东,并非今天山东省)寒族的背景来考察自北齐以来的地方风俗,延续至今,还可以看出,河北、山西民间普遍存在的女性持家、男性惧内的风气,这是产生女性专权统治的社会基础。这和今天南方普遍存在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三、三个不同的武则天和太子形象

    (一)三个不同的武则天形象

    刘晓庆的演艺生涯中三次饰演武则天形象:1995年版的《武则天》、2007年版的《日月凌空》、2011年版的《武则天秘史》。在2011年版的《武则天秘史》中,殷桃、刘晓庆、斯琴高娃分别演绎了不同时期的武则天。

    第一,三个阶段的影视中刘晓庆完成了对武则天的超越。1995年版的《武则天》中刘晓庆已经44岁,但是她能够把武媚娘少女时期的扮相演得入木三分,明媚的笑容,天真的气息,让人觉得电视剧中的媚娘就是一位十多岁的天真少女。刘晓庆横跨武则天的三个时段,年老的武则天老气横秋的扮相和一个女皇该有的气魄和极其强大气场都被她表达得极其完美,这也成就了刘晓庆的经典演艺生涯。2007年版《日月凌空》中的武则天,经历宫廷复杂凄惨的政治斗争,经历了太多的人事沧桑,她的内心已经不再喜怒形于色,她有让亲者痛仇者快的霸气英武,做事不张扬,沉稳而魄力威风,有一种岁月洗淘出来的睿智,能忍旁人所不能忍。2011年版的《武则天秘史》刘晓庆演的中年武则天,人物内心和眼神特别到位,很多镜头都溢出她的女王气场和杀伐决断,显得霸气十足。特别是她的哭戏,假哭看起来像真哭,真哭看起来像是在假哭,演绎得精彩绝伦。正是这近似荒诞的女帝形象,使得《武则天秘史》中的武则天天马行空,不像宫女,更像侠女。这一点也使之饱受批评。

    第二,同一个影视中三个演员完成不同阶段的对武则天的超越。年轻时期的武则天可能是因为殷桃之年轻,阅历稍浅,很多关键剧情场合毫无表情,更多靠内心旁白表达情感,没演出武则天的霸气柔情、阴险毒辣,更多表现的是武则天的妩媚柔情、被逼无奈。青年时代的武则天缺少女王的高贵气象,只有在后来的一次次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她才逐步登上权力的最高宝座。要知道刘晓庆表现的中年时期的武则天的女王气场是经过无数的斗争和残酷的杀戮以及人事变迁和至亲的悲欢离合逐步形成的,并不是年轻的时候会有的。历史上的武则天并不是一个反面角色,而是一个慢慢被现实逼出来的有魄力有睿智能够忍耐的人。斯琴高娃饰演的晚年武则天更多表现的是人性老辣,寂寞,其拿捏老年女性之准确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其在房中看到自己的花裙,年华早逝,青春不再,即使登上权力高峰又有何用的形象,把女人之寂寞,饥渴地寻求男性之爱又说不出口的那种矛盾之态,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

    (二)三个不同的太子形象

    李弘举止优雅,提刀准备自杀、放刀喝酒都那么高贵,凸显皇家气质。李贤作为太子,十足的累,被母亲武皇后管着,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上官婉儿也要管着他,时常以母亲的口吻教训他,他分明看到自己即使登基,两个强权女人的阴影也将永远笼罩着他的宝座。于是他开始花天酒地,寻找自己的快乐。李贤喜欢和太监搞同性恋,这在“性开放”的唐朝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诸如贺兰敏月可以与其母同时侍奉唐高宗李治,贺兰敏之可以淫遍大唐宫中所有美女,阅尽人间美色,武则天原本为李世民的才人和小妾,却为自己的儿子李治纳为妃子、封为皇后,晚年的武则天可以有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沈南蓼等男宠,如此等等。武则天真正不能容忍的是李贤的自甘堕落。而李旦却又优柔寡断,儿女情长。

    四、研究讨论

    (一)《武则天秘史》中的影视失误

    第一,武则天与李治的恋情缺少历史的真实。卢向前先生曾经精辟地考证唐太宗出征辽东高句丽,当时军中携带嫔妃数十人,并无武则天。而影视中却是把太子李治、宰相刘洎及其众多嫔妃包括才人武则天等人留守定州。正是这段错位的留守,使武则天与李治恋情关系得以确立。唐太宗失利还长安,得知李治与其嫔妃厮混之事,但苦于未能明了具体对象,于是刘洎难免监视失察之咎而不得不死。最后李治与武则天的恋情关系进一步发展,故唐太宗在晚年将武则天赏赐给李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17]。《武则天秘史》中设计的武李恋情是在长安宫廷内梨花盛开的场景中一见钟情,乃至发展到李治与武则天在唐太宗病榻之侧亲热,病入膏肓的唐太宗是在半气半病中死去的。这种男女偶遇和开始的情节过于常理化和俗套,虽然合情合理,但基本上失去历史的真实性。

    第二,不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和血腥。为了打击潜在的对自己不满的人,武则天在执政的中期、后期开创奖励告密制度,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搜集证据,诬陷忠臣,排除异己。同时,她也启用褚遂良、狄人杰等忠臣,牵制小人,治理国家发展,发展社会经济。史学界甚至形容她的统治为暴政酷吏统治,尽管有学者为之辩护[18],认为武则天是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才重用酷吏,酷吏是她打击政敌的工具,酷吏与良臣并行不悖,而且她始终没有把行政大权交给酷吏。但是其严酷性丝毫不亚于汉武帝,许多历史的细节至今让人不寒而栗。可惜《武则天秘史》中出现的司空大人审讯密谋的高阳公主、狄仁杰,审讯勾结徐敬业谋反的裴炎等,并没有太多残酷与血腥场景。影视中如果不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和血腥,以为武则天是和一般女人一样在妒忌和谄媚中一步步走入权力巅峰的,这是又一失误。

    第三,缺少大唐牡丹影视元素。牡丹花大色艳、芳香浓郁、富丽端庄,旦品种繁多、生长力强。唐高宗时,皇后武则天移植汾州牡丹于京师长安,牡丹逐渐由皇宫扩展到京师衙署、寺庙、私家庭院,后来还移植到洛阳和江南地区,牡丹作为观赏花卉,始为社会普遍认识[19]。牡丹浸染在唐代长安、洛阳的宫廷和民间生活中,唐人对牡丹的描绘形成绮丽绚烂的诗文,乃至流传至今形成牡丹习俗与传说。唐代赏牡丹蔚然成风。牡丹与社会生活结成种种关系,还进入音乐、美术等领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文化审美观。牡丹之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被誉为国花与花中之王。当今西安唐代遗存至今的大雁塔内牡丹仍然妖艳盛开,重建的大唐芙蓉园内用得最多的绿植便是牡丹,洛阳每年都举办盛大的牡丹文化节日。这些都应该作为《武则天秘史》拍摄的外景。可惜拍摄地在浙江横店影视城,影片中虽然有几个高宗和皇后园中赏花之镜头,可惜南方酷热,镜头中的花朵明显非牡丹,连影视台词也没有多提“牡丹”二字。这是导演的典型失误。

    第四,歌词的创作与台词之间的矛盾。电视剧的尾曲说武则天14岁进宫、24岁出家,但是剧里解说词又说她是在宫里呆了12年才出家,那就应该是26岁出家。歌词的创作与台词之间的矛盾显示了一处不应该有的失误。

    (二)结语

    武则天,让众多男子汗颜,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作为武则天的“她”把女人的妩媚与刚强娇柔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造就帝王风范和媚女风流。“留得无字碑石在,千秋功过任人评。”从历史真实到影视真实,或许这就是《武则天秘史》留给我们的思索。

    相关热词搜索: 真实 秘史 影评 武则天 影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