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秦汉心事

    时间:2021-02-06 08:02: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注当代书法创作的人都会敏锐地感受到创作生态的不平衡。行草书创作坐大,逞强劲之势,篆隶楷创作则相对平静甚至低弱。时代在迅捷发展,创作也基于此,大笔纵横惊蛇走虺以为快意。篆隶创作表现了另一种审美走向和理想,从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举办的“河南篆隶书法研究展”可以看出,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才华、功夫集中于此,也是很有意义的。他们沉醉在篆隶书的世界里,心曲隐微,拓宽了篆隶书的新空间。宋人欧阳修曾说:“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在众人多趋行草之时,专注于篆、隶这种审美形式,践行个人的审美理想,很有价值。

    此次展出的篆隶作品可以见出取法的多向,是从先秦、秦、汉,清诸朝篆隶中汲取营养的,显示出效法之广、表现丰富、面目多样的特点,可谓多姿多态。首先可以感受到用笔之美。作品不论大小、粗犷或细腻,都讲究用笔的尽可能周全,这显然是循古法而来的。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此次的篆隶创作都比较纯正,以草入篆、入隶的鲜有,这也就保证了篆法、隶法的本来状态和运用方式。篆隶书写也是需要守法的,有自己的系统,用笔独立。那种把草书植入篆书、隶书,美其名曰草篆、草隶,有其丰富多元一面,却也使篆隶的独立性受到削弱和损失。以草为邻,正大的、纯正的篆隶就缺失了。因此可以说篆隶笔法是非草书的,从法度到速度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形态不同,韵致不同。此展的作品都注意到了篆隶的根本,尽量地以篆法行、隶法行,细致沉稳,故篆意隶味浓郁。篆隶更是一种功夫的切实体现,是不可敷衍和遮掩的,故不论作豪放金文、清新隶书,都执着于用笔细致、准确,显示了手上功夫的具备。用笔功夫做到了,就有了深入的希望。

    其次是造型的动感突出。相对于古代的篆隶,此次的篆隶书都显得动感十足,在空间里构成了欹侧、跌宕、摇曳多种美感。应该说这是和时下的社会审美观是紧密联系的,不满足于平静、平和而求之跃动、运行,使画面更为吸引阅读者,所谓审美召唤即如此。相较于古代篆隶书造型更倾向于平正、均衡、对称这些规则,如今的篆隶庄重色彩褪去,多了随意、轻松,动感多于静感。譬如灵活、跃动、巧妙、趣味这些因素,在创作时被重视了、强调了。书法家在结体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一字有动感,字字有动感,从中可以看出化解古代篆隶结体的本领——化静为动,以奇领先。动、静都有其美感,都是可以选择的。有趣的是,这次展览中有几幅相当精工、细腻的篆书,以其静谧之形态出现,不动声色,纤尘不飞,反而令人赞叹了。

    其三是墨色之变。墨色之变极大地丰富了篆隶的感染力。秦汉篆隶多为青铜、刻石材料,即便帛书、简牍墨迹,墨色的丰富程度也不鲜明。书写材料的变化,给篆隶书法家很大的表现空间。许多作品显示了墨色变化之美,那就是以差异来调节画面。干湿相间、浓淡互见,时而春雨恬畅,时而干裂秋风,脉络关纽,只在用墨之技的转换中。当代篆隶创作在用墨上可谓自开堂奥,当今审美情调见矣。黑白之中有着很大的迁变可能,变数是由书法家调节的,有的惯常滋润,有的喜于焦渴,且行且变,令人观之想象无限。相比于古代篆隶书,如今更增添了血肉、神采、情调。一篇篇读来,目炫神摇。

    书法诸体,尤其是篆隶书,是以古质为作品之本的。没有内在的沉实、厚重支撑,再美好巧妙的外观也只是烟花柳絮。前人对篆书的学习有“神游三代”之说,对隶书的学习也追求“隶宗秦汉”,这种提法是有深意的,那就是追远、追其本然。因为对久远书法的追求,会得到更多的本质的成分,使作品更蕴含古意、古风、古气、古韵。当今的创作者总是更多地在技能上较量。比功夫更有魅力的是作品的气息,篆、隶都是需要和穆之气的。譬如清末民初的篆书、隶书,未必都如今人那么有形式感、技巧性,尤其是画面,更是没有如今经营的着意,但作品里弥漫的古雅斯文之气,是斯文人的涵养所使然。这批书法家不是文学家、史学家,就是鉴赏家、收藏家,长期浸润在古典文化的汁液里,学识富足,见识远大,笔下自然不同。书法是有原生、次生、次次生这样的发展积累过程,不同的社会时期,生长态的追求也在起变化。譬如此次展览中亦可发现有取法不基于高古者,而热衷于取法于近,追赶时兴,学习当代人笔法的倾向,这就让人阅读之后感到浮浅之至,都是时下风气。取法不古,日后如何发展?有志向的书法家应该有一种大方向感,使自己昂首在开阔路上,无视旁门左道,超越时下风气才是。

    在我们欣赏先秦、秦、汉篆隶时,质朴的感受是很深沉的。譬如金文,以一种深沉浑穆的气息来感染读者,很平和,有礼乐和雅的庄重。金文也多有变化,但变而不花哨、不浮泛,始终是凝重的、敦朴的。篆隶尤其讲究金石气、重拙大,也就要摒弃那些小心机、小伎俩,持正大之气,得铿锵之声,少刻意安排,风花满眼,反而浮薄之至。此次展览作品中有一部分在构思上明显太用心机,以至于小巧、妩媚,多了蛇足,断了通篇气脉,且毫无理由,匪夷所思。书法基于自然地书写,一气而往,岂能为如此小家子气所扰。清人孙联奎认为:“雄浑之气,即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养之以自然,故来之无穷。若勉强而袭取之,未有不立馁而败者。”创作的确如此,抻纸下笔,沉着而至,一鼓作气,书毕即是,岂可再枝枝蔓蔓,如清人魏际瑞批评:“京肆列杂物,非不炫目,正为有市井气。”摒弃市井气,也甚为重要。这方面的奇巧滋长起来了,内在的储存、积累忽略了,也就离开书写篆隶之本意了。篆隶的创作与时下审美走向应该有所错位,少一些外在事功的心机,在不废妍美之时,倚重古质。

    中原的书法家处于这一特定的地域,理应比其他地域的书法家更能感受文化土壤的深厚,感受前人遗留下来的书法瑰宝的珍贵,它们如宗庙之圭琮不可杂置,风骨高骞,蕴含深厚,令后人崇仰不已,取之无尽。倘能执着于此,终能超然遐举。

    相关热词搜索: 秦汉 心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