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

    时间:2021-03-18 08:14: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市场对国内劳动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收入分配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不断地融入全球化的市场,对人们的收入差距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关注全球化的各要素自由流动以及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以期为发展中国家探索新的分配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我国参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通过贸易、投资等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全球化的国际流动要素与知识经济的新结构决定了全球化的利益分配格局。

    1、经济全球化基本概念界定

    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经济全球化,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1988年西奥多·莱维特的《哈佛商业评论中》中,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逐步渗透到公众意识中。人们对于全球化的理解各不相同:WTO认为:全球化的定义应重质不重量,因为全球化是各个国家市场和生产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这是由货物的服务和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流动所造成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跨国公司的商品服务交易,体现了国际资本的模式扩大,技术的广泛传播使得各国经济的依赖性相互加强;国内的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由于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和壮大,在跨国投资、金融市场一体化以及信息的飞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生产活动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配置。

    从国内外对全球化的定义可以看出,虽然经济全球化具备多维度含义,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经济全球化是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得各国经济开始突破民族的界限,逐渐融为一体,具体表现为资本、信息、技术和劳动等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配置和重组,并且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进行融合、竞争和约束。经济全球化最明显的表现是贸易全球化,出口率越高,跨国贸易在世界生产中的比率越高,进而世界经济更加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另外,跨国公司的并购也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大公司为了在国际市场上增强竞争力,会通过收购、并购或强强联合的方式来提高国际竞争力。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并购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自从二战以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促进全球的生产更加紧密,国际分工也越来越细,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交叉投资来实现资源优化,不断促进技术产业升级,并将劳动紧密型产业和资源需求型产业移植到发展中國家,提高本国的资源利用率和实行可持续发展,带动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比例提升。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金融全球化,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动,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融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在加速发展。

    2.我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但是受到当时经济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我国主要是引进外资。1984年,我国的FDI投资金额为12.58亿美元;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FDI的投资金额也开始稳定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市场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因此FDI的投资金额也迅猛增长。到1991年,FDI投资还只是43.66亿美元,而1992年就达到110.07亿美元,截止1999年年底,FDI的投资达到了403.19亿美元。2014年年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3778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364亿元。

    现在,我国企业也开始在海外投资办厂,2014年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额6321亿元。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基尼系数还在0.3以下,80年代中期之后,基尼系数超过了0.3,90年代中期之后上升到0.4,2014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9,收入分配不均等的趋势在扩大。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城乡居民的收入从20世纪70年代起经历了一个从缩小到扩大的U型变化过程。70年代末,我国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7倍,1980年为2.5倍,1983年为1.82倍,1986年以后,收入差距又扩大到了2倍以上。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489元,城乡收入差距为2.75:1,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上是近6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不通行业的收入差距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各行业的工资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增长幅度不同,各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反而扩大了。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在1990年,我国东中部和东西部的地区的人均收入比为1.37:1.26,1995年,东中部和东西部的人均收入比为1.47:1.42,而到了1999年,两地的比值变为了1.48:1.39。

    3.经济全球化的隐形冲击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冲击力也是十分强大,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隐形冲击可能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可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不能只看到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显性形式,更应关注它的隐蔽形式,从深层次来把握全球化,发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不利性,立足长远发展,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将不利因素转为有利因素。

    从显性冲击上看,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体现在市场开放带来的本国生存危机,本国弱小的制造业在强大的竞争下可能迅速崩溃,本国的企业在强大的市场竞争下破产和倒闭迅速增加,而逐渐萎靡的国内市场会导致竞争失败,使得本国的产业结构长期落后,工业现代化目标丧失。由于金融开放更容易受到金融冲击,导致本国的财富迅速流失。但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必然是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世界经济体系,会达到更加深刻的国际分工,即便会出现某些不利情况,但这也只是为了深化国际分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经济全球化加深国际分工,对各国总体上是有利的,但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性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进步中的困难,因此要更加深化分工中的利益分配。

    4.经济全球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理论分析

    4.1贸易全球化的影响

    贸易全球化是通过各国生产要素的比较利益来降低关税,改变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和价格,进而影响到相关产品的劳动报酬和劳动需求,再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整。根据SS理论,我国作为资本稀缺而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应当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方式会导致收入分配的格局更倾向劳动方,劳动收入份额增加,资本收入份额减少,充裕要素所有者的工资上涨。

    我国自1993年至2010年,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且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占比与收入份额变化一致,资本密集型则成反比,因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占据的是主导地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生产,而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劳动者的工资也呈上升趋势,因而在这个阶段,出口商品的比重增加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有所上升。在2005年到2010年间,资本密集型的商品出口已经超过了劳动密集型商品,并且渐渐在出口的比重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阶段,资本所有的收益提高。因此,随着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比重增加,收入的分配会更倾向资本方,劳动方的收入份额下降。

    4.2投资全球化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国际越来越接轨,丰富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而政府实行的招商引资计划影响了外资流入的行业分布,到1990年后,外商开始把资金投入到第二、三产业,带动了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行业投资情况来看,外商投资的结构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从主投劳动密集型行业到逐步投资资本密集型行业,从服装、塑料制品、箱包等加工业到电子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等制造業的转变,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的投资更倾向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如计算机、通讯设备等电子制造业。在投资全球化的影响下,这种行业配置也会促进劳动收入份额上升,但是随着制造业的转型,现在的收入分配更倾向于资本方。

    4.3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是通过国际资本市场促进国内资本积累,由国外闲置资金通过国际中长期借贷市场来投入到国内企业的生产中。我国的国外贷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在外债概况上一直是中长期借款占主导地位,直至2001年,中长期借款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短期借款,而短期借款是由商业贷款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短期借款的金额上升速度是非常快的。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外借款的数额不断上升,企业因此获得更大的资金运营空间,在这一情况的影响下,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也得到改善。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还使得国外闲置资金通过投资和债券等流动资产转为长期资本,我国对外发行的债券融资比率增长与劳动收入份额增产呈负相关,因此我国要充分利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将股票和债券投资于国际市场,转化为长期资本,让企业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改变现有份额分配。

    5.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收入分配

    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经济全球化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性质。要素价格取决于要素收入,生产结构取决于要素禀赋,发展中国家要从多方面来改变收入分配。首先就是国家之间的分配取代要素收入的分配,这不涉及国际经济的问题,单指的是某一要素所有者收益和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并非国家间的分配关系。每一要素的所有者都是一定国家的所有者,收益仍然是要素所有者的,因此,当要素所有者的差异表现为国家差异时,收入分配也就变成国际分配。

    国家还要从开放经济角度出发来改变要素价格,在价格要素中,决定收益差异的因素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不变量,因而价格要素得以确定,且全球化使得国民经济成为开放经济,更具流动性。国际分配的要素收入主要是某个国家充裕的要素流向另一个该要素稀缺的构架,以此得到比本国更高的收益,最为常见的是资本富裕国家流向资本稀缺国家,富裕国家会得到更高的收益,而劳动力输出方面,一般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流入发达国家,也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现阶段,我国要找准收入分配的真正目标,并加以调整,认清调整收入分配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实现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发展存在联系,国家要选择适当的组合政策作为调整国家收入分配的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要确定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目标,降低劳动成本,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力,多考虑社会稳定,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公平,建立一种广覆盖、高效率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要吸取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国情,制定出一套普遍受益的贸易和外资政策。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尽量缩小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鼓励受益地区加强对非收益地区的支持和帮助。国家要运用多种经济杠杆来调节居民财富分配,建立针对低收入者的保障机制,适当调整部分经济优惠政策,防止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国家还应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城市与农村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建立以税收为主要来源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好劳资关系,加快立法步伐,弥补法律上的一些空白点,使各地的社会保障水平达到均等化要求,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总结: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会在短期内出现国内收入分配差距,但是从长期角度而言,经济全球化还是利大于弊的,从长远角度反而是有助于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农业部门生产力逐渐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因此,我国要想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并在这一进程中赢得优势,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力度,促进劳动者的素质提升,最大程度上缩小我国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段鹏、吴建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N]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04)

    [2]张汉林,袁佳,经济全球化、中国收入分配与“人口红利陷阱”[J]财经研究,2011,37(06)

    [3]晓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04)

    [4]胡铿,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收入分配影响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4(04)

    [5]吴振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研究[J]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13(03)

    相关热词搜索: 经济全球化 收入分配 我国 影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