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走下高阁的黄河三门峡文化

    时间:2021-03-26 08:09: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禹开三门、中流砥柱、大禹庙、娘娘河等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在黄河两岸三门峡民间广为流传,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多侧面、多角度表现黄河三门峡文化,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直接管理单位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工程管理分局(下文简称:工管分局)运用了景观再现、现代电子技术、影像和雕塑技术等多种手段。近日,该局出版发行的《黄河三门峡民间传说》就是对保护、传承三门峡深厚文化的有益探索。

    独具特色的文化

    黄河三门峡文化作为整个黄河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特色独具,是中华文化、周边文化、黄河文明和水文化的有机结合。

    ——以历史古迹为核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

    千里漕运,险在三门。

    关于三门峡,最早的传说可追溯到“大禹神斧劈三门”,三门峡也由此得名。三门漕运,史称开元新河,唐代开元年间开凿运河,在中国古代漕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以诗词歌赋为核心的诗词文化。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自古以来,黄河就是文人骚客关注和讴歌的对象。三门峡由于其在黄河历史长河中的特殊地位,也留传下许多动人的诗词,形成了黄河三门峡诗词文化。

    古有李世民的“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今有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名篇《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门不在,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核心的枢纽建设与管理文化。

    “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从规划、勘测、设计、原建、增建到改建,所经历的曲折在水利建设史上是少有的,积累的经验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那个火红年代和艰苦岁月里人们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也是值得今人挖掘的精神富矿。可以说,其建设与管理文化,在黄河三门峡文化体系中有着典型的先导意义。

    ——以水利知识为核心的科普文化。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被人形象地称为“水利工程师的摇篮”,它锻炼和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队伍,包括各专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近2万人,还为全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现场培训技工和学徒工7000多人。

    ——以民风民俗为核心的周边文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三门峡市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所在地域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有函谷关、虢国车马坑遗址、亚武山等名胜古迹,有以地坑院、黄土窑洞为代表的特有的民居文化。

    黄河三门峡周边文化,融合了当地的语言、民居、服饰、饮食、宗教、礼仪节庆、民间手工艺、民间游艺等多种元素,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有益补充。

    风景今胜昔

    三门峡峡谷景色优美,自古就留下了许多诗篇和佳话。

    大禹治水,斧劈三门;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黄河古栈道”以及张公岛、梳妆台等众多名胜古迹均蕴藏着不少美丽的传说;峡谷石岛上多达70余处的题刻诗文。这些都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工管分局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资源为核心,实施了张公岛、梳妆台更新工程,开发建设廊道水晶宫、中流砥柱观景台、一步跨两省界石等景点,增加了黄河三门峡文化对外传播途径。

    作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河三门峡展览馆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

    2008年,工管分局本着高起点、高层次、出精品的原则,对展览馆硬件设施进行了更换,对软件部分进行了系统完善,新增加虢国文化、崤函文化、黄河纤夫、地质勘探等雕塑和三门峡水利枢纽全景、闸门启闭流程等模型。

    2008年10月,展览馆重新布展工程正式竣工后,更为突出地反映了黄河三门峡文化底蕴和内涵;更为直接地反映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原建背景、工程建设、改建历程、科技创新、综合效益发挥等工程建设与管理情况,并成为研究和弘扬黄河三门峡文化的主要场所。

    今天,漫步黄河三门峡坝区,绿树掩映,鸟语花香,这里已经成为三门峡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束之高阁到走进百姓生活

    没有文化内涵的景区,是没有生命力的。

    工管分局把让束之高阁的黄河三门峡文化走进百姓生活,作为发挥坝区枢纽工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景观等各种文化资源优势的必需举措。

    ——修建“三门八景”景观。“三门八景”是黄河三门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资源,作为黄河三门峡文化的全新品牌可进行恢复和开发。

    ——实施黄河漂流项目。从三门峡大坝向下,峡谷时宽时窄,且河面落差大,在激流中飞驰而下,惊心动魄。黄河漂流项目,既能让游客更为真切地感受黄河,又能增强黄河三门峡文化的亲和力。

    ——充实完善休、学、游项目。发展、充实完善三门峡水利枢纽坝区休闲、教学、生态等旅游项目,才能使黄河三门峡文化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作用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围绕文化研究成果开发旅游纪念品。仿制大禹青铜塑像、黄河奇石、豫西剪纸、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微观模型等黄河三门峡旅游纪念品,寓意着浓厚的风情文化,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传播者。

    ——修建禹王庙。黄河三门峡水库对岸山西侧就有禹王庙遗址,重修大禹庙,是将古人治理与开发黄河所创造的业绩留在青山秀水间的最好方式。

    在厚重的文化积淀基础上,如今的黄河三门峡,不仅山变秀了,景变美了,也更加的深邃、厚重、耐人寻味了。

    栏目编辑 万晓艳

    相关热词搜索: 黄河 走下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