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浅析我国义务教育制度下的择校问题

    时间:2020-03-25 07:52: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择校现象的盛行,择校,它已成为当今反映教育公平的最大热点之一。由于义务教育资金短缺,重点学校制度的实行和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导致择校之风盛行。不规范的择校制度加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给重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困难,也滋生教育不公,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解决择校问题,必须均衡校际资源,依法治理教育领域内的不规范操作行为。

    关键词:择校; 教育公平; 优质教育; 义务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可以背着书包走进课堂。上学,已不再是一种梦想,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教育资源难以达到均衡,于是出现了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存在,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将目光投向重点学校,于是择校行为成为我国教育阶段比较令人关注的问题。

    一、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实行和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

    1、重点学校制度的存在

    我国的重点中小学制度在上世纪50年代解放初期开始建立。但那时上重点初、高中基本上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文化大革命”中曾经完全否定了重点学校制度,实行按户口划片入学。1977年,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后,重点中小学制度得以恢复。历史阶段的划分点应该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和其后的“十四大”,把中国整体带进了市场经济之中。当市场经济的行为方式与重点学校制度相结合时,就产生了“择校生”和“择校费”这种中国特有的教育现象。政府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这在我国教育资源相对比较短缺的年代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在今天,这一发展模式的积极作用正日益消 ,而消极影响正日益突出。

    2、教育政策中长期的城市取向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较为严重的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先进的教学设施、强大的师资力量、优秀的学生资源总是城市教育的特权。比如说“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学科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农村的孩子是很难适应的,这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这种城市价值取向使城市中小学有着农村中小学所没有的优势,长此以往,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获取更好的受教育条件,优质的教育资源势必会引来众多人的争夺,择校行为就必然存在。

    ﹙二﹚现代社会的压力使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

    1、教育是寻求就业岗位的最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而就业问题异常突出。随着市场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与他将来的就业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等的竞争条件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那些接受过高质量教育的人,而那些教育程度低的人明显的处于劣势。于是,为了将来能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许多家长为子女及早寻求优质特色教育,在此背景下的择校实际上是择业的前奏。

    2、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也随之增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引导下,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主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几乎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愿望,父母们不惜一切地为孩子的发展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重点学校的硬件、生源和师资都要好于非重点学校,为了孩子能够成才,大多数家长都在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如此一来,择校之风就愈演愈烈。

    ﹙三﹚义务教育资金短缺,无法实现整体高质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教育方面的经费远远低于那些发达国家,而且我国人口基数相当大,这些都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在教育经费整体不足的情况下,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预算支出在教育三级结构中的比例也明显低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用于发展义务教育的资金相当有限。受教育经费和国力的限制,目前还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高质量,所以就不能满足 “人人都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这一更高层面的教育公平要求。高质量教育稀少,学生多,而且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重点学校。但由于不可能人人进重点学校,就必然会有竞争。因此,择校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

    二、 择校现象带来的危害

    ﹙一﹚加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的中小学校形成了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当今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候,原有的重点学校与基础薄弱学校并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也逐步建立起来,所谓公共教育财政就是人人应平等地享有。但重点学校政策却让少数人享受了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以剥夺和牺牲大多数人的权利为前提,造成了巨大的教育差异。在进行决策时,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感情砝码依然偏向一些重点学校,使得好学校锦上添花,而一些薄弱学校更加薄弱。重点校和薄弱校的出现,加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使教育资源在分配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不均衡。

    ﹙二﹚给重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困难

    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学校的教育要正常开展,自然要与其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由于择校生人数的猛增,一些学校不得不扩大招生名额,使得一些班级的学生数严重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教师来说,给80个学生上课与给40个学生上课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诺大的班级,班主任光是班级秩序管理就要投入很多的精力,面对升学率的压力,班主任还要加强教学能力,这让众多的班主任力不从心。任课老师超负荷工作,不得不把一部分作业的审批任务转嫁到家长和班干部身上,从而加重了家长和班干部的负担。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难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般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因材施教也成为一句空话。

    ﹙三﹚滋生教育不公,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

    据了解,许多重点学校收取高额择校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二是学校通过收取择校费,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自身办学条件,并遏制大量的择校生;三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解决择校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少数高收费学校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所以,一些重点学校就开始收取各种名目的择校费。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许多人的感情,而且造成了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因而使得社会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择校现象的存在,其背后隐藏的实际上是权钱交易。有权有势的不但可以少交、免交择校费,而且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具有绝对的优先享用权利,因而学校的教育资源最后竟成为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的“私人资源”。无权无势无钱的孩子被挡在好学校的高门槛之外。它既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公平竞争,也不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例如两个在同一间教室学习的孩子,成绩相当,但那个有权有势的孩子可以通过父母的关系进入重点学校,而家境普通的孩子只能进非重点学校。这种教育不公现象会给那位家境普通的孩子留下心灵的阴影。同时,为了进重点学校,一些家长不惜动用周边的一切人际关系,甚至与学校的领导干部进行权钱交易。这种走后门的做法,严重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学校圣洁的形象。

    三、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

    ﹙一﹚均衡校际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维持基本的公平

    均衡校际资源,减少择校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优秀的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将每所学校都办成好学校,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逐步去完成。为达成这一目标,有赖于以下的努力:

    1、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薄弱学校改造是一项整体工程,除了硬件建设需要有较大的投入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师基本素质等软件建设工作。还可以通过薄弱学校转制,即将办学条件差的公办学校,通过撤、建、转等形式使其转变为民办学校,以获得新的发展。实施薄弱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

    2、实行教师和校长的定期轮换调整。教师可在校际间互聘使用,校长也可定期轮岗,至少保证县域内的人力、物力资源共享。这也是国外义务教育发展成功的经验之一,如日本教育法就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日本义务教育阶段一般不存在择校的社会问题,公立中小学教育质量优良,实行校长和教师的定期流动。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这一发展经验,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通过这种交流轮岗,还可建立不同学校之间的人际纽带,打破现在的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壁垒和隔膜,进而逐步缩小差距。

    ﹙二﹚依法治理教育领域内的不规范操作行为

    受我国国情的制约,目前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择校风的盛行,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的责任,而我国法律在择校方面的不完善也助长了择校的盛行。法律应增加对高额择校费的打击力度,并禁止学校的乱收费,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公正。国家不仅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教育法规,还要加大对教育政策的实施和监督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确保义务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宏超,叶忠.校际落差与义务教育公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2.17页

    [2] [8]李志华,王坤庆.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9页、29页

    [3] 范先佐.筹资兴教——教育投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99,345页

    [4] 钟琳.对“择校”现象的理性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2.6页

    [5] 陶志广.再谈择校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7,6.45页

    [6]刘强.择校与教育公平浅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12.11页

    [7] 秦素粉,杨钦芬.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2.71页

    [9] 朱开轩.对当前若干教育热点问题的认识.中国教育报,1997-05-15

    [10]钟晓.择校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国教育报,1997-07-08

    [11]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刘欣.基础教育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义务教育 择校 制度 我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