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辽宁地方剧种的生存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0-04-07 08:06: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在国家推行保护和扶持地方剧种的政策背景之下,辽宁四大地方剧种要想摆脱生存的窘况和发展的困境,需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各地应研究制定针对地方剧种的总体保护规划,并进行人才的梯队构建,加强表演与创作人才的培养、观众群体的挖掘、剧目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属于地方剧种自身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地方剧种;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34-02

    我国是一个戏曲大国,全国共有地方戏曲三百余种,每个省、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艺术。相比之下,作为戏剧大省的辽宁在这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地方剧种创作及演出状况堪忧。

    辽宁省目前拥有四大地方戏,分别是:辽剧(辽南戏)、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铁岭秧歌剧。长期以来,辽宁在地方戏剧的保护和发展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剧种资料,并在艺术创作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剧种本身存在形态的限制,这些珍稀的地方剧种面临着生存困境。

    阜新蒙古剧和海城喇叭戏都没有自己的专属剧团,前者基本没有能力上演剧目,后者尽管在辽宁省第六届艺术节上凭借一部大型现代剧目《跷中情》的成功上演获得观众不错的反响,但之后却由于文本、演员、院团运作状况等综合原因再没推出大的舞台剧目。铁岭秧歌戏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近年来发展比较好,但在整体呈现上存在文本缺失,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现象,拉大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辽剧是我省相对成熟的地方剧种。多年来,辽剧《半庙沟》、《望儿山》、《加林与巧珍》、《月在别时圆》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目前辽剧团形势严峻。虽然营口盖州和大连瓦房店两家县级辽剧团也拿出了诸如《回家》和《蓝莓花儿开》两台剧目参加了近年的辽宁省艺术节,但由于人、才、物样样短缺,加之没有稳定的创作队伍,连生存都成为了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两台戏的总体呈现可想而知。

    一、地方戏剧生存的现状与困境

    要制定针对辽宁地方剧种保护的发展战略,就应全面认清各艺术剧种的发展现状,以及其逐渐走向衰退的原因。

    (一)舞台与观众的缺失。面对社会多种娱乐样式的冲击,地方戏剧的演出空间被一再压缩,甚至原有的乡野庙台的露天演出也不为多见。地方戏剧不再坚持走乡村,送戏上门,也没有了观众的点戏,演员与观众之间缺少了应有的互动。地方戏剧是一种与普通民众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民间艺术样式,是演员与观众面对面直接交流的艺术,它有别于纯粹的剧场艺术和舞台艺术。有的地方剧种放弃农村舞台,选择走进城市的“镜框式舞台”,这种舍本逐末的发展方式带来的必然是观众的远离和市场的萎靡,失去了固有的文化存在,也势必会失去专注的观众群体。

    (二)地方剧种失去了原有的地域性。一部《黄河戏话》纪录片挖掘出36个黄河流域的戏曲品种,包括甘肃的陇剧、陕西的秦腔、宁夏的坐唱、河南的豫剧等。而东北地方戏曲就显得淡薄和脆弱,辽宁的秧歌剧与黑龙江的龙江剧以及吉林的剧目在唱腔和表演上似乎都有着二人转的基因,有时很难分清它们的界限。辽宁的四大地方戏也是如此,辽剧(辽南影调戏)、铁岭秧歌戏、海城喇叭戏,三者之间都有戏曲小品的倾向,看不出地域性的不同,仅阜新蒙古剧在体现蒙古族的歌、舞、扮、诗、骑、射方面稍好一些。为了迎合市场求生存,辽宁的地方小戏剧种在借鉴大剧种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自身特点的保持,反倒是不断地被异化与嫁接,致使失去了小戏剧种独特的地域性。

    (三)没有专业的地方戏剧团。省内的几个地方戏尽管有剧团,但都不是直属的,甚至只是一个对外的称呼。戏剧团体的转企改制带来的冲击是明显的,把作为地方剧种所依托的剧团推向市场,实行自负盈亏,这也无形中放大了地方剧种生存上的局限性,体制的转变,使剧团的发展规划、人才的选拔培训都存在着变数,甚至是无暇顾及。地方戏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剧团,就如同没有生存的根脉,始终处于无处安身的漂泊游离的状态。

    (四)地方戏剧表演人才的断档。在现有的地方戏演员中年龄结构是不合理的,年轻演员不多,大多年龄偏大,有的还是半路起家刚学的地方戏,基本功较差,表演技巧有待提高。

    转制后,院团向歌舞表演形式看齐,不让年轻演员学戏演戏,导致年轻的地方戏表演人才一直出不来。青黄不接的现状,致使地方剧种的传统特色也无人承袭。

    二、地方剧种发展的对策

    由于地方剧种的历史发展存在着丰富性、复杂性及多元多样性,因此辽宁地方剧种的保护在保护的现实性与传承的急迫性之下,应有针对性地去着眼于保持地方剧种的个性风格和地域特性特色。

    (一)做好地方剧种保护和扶持的顶层设计。文化部已出台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和扶持计划实施方案》,我们就应该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我省地方戏曲剧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对策建议,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地方剧种发展,传承传统艺术。不搞“一刀切”和“一锅煮”,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分出轻重缓急。对那些群众基础尚好、观众较多、演出较繁荣、处于发展中或新兴的剧种,当地政府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其走进演出市场,经费主要靠演出收入,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对一些观众面窄、演出少、创作跟不上的剧种,基于其中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当地政府也应尽快拨专款,加紧进行资料整理和挖掘工作,将有特点的剧目、音乐、表演用现代化手段记录下来,尽可能让其保留。

    (二)回归民间培养地方剧种固定的观众群。地方剧种发端于民间,那它就应该回归民间。作为底层民众的娱乐样式,地方剧种所服务的对象必然是普通的老百姓、农村的民众。地方剧种只有守住农村民众这个观众土壤,才能够生存下去,才能够有未来。送戏进乡村,走进民众,让老百姓近距离感受家乡的艺术,并培养他们的欣赏习惯,进而成为地方戏剧的固定的观众群。同时,加大对地方剧种的宣传力度,“送戏进校园”,不断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戏剧的知识教育,扩大地方剧种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从而打造地方剧种的区域文化品牌。每一个剧种都有它固有的特色和相对的稳定性,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也培养了欣赏习惯、欣赏趣味相对接近的一批观众群体。更实际的做法就是走小众化、分层化的路线,首先锁住固有的观众群,不让他们进一步流失,在此基础上,争取和扩大影响,培养新的观众群体。地方剧种只要不丢掉自己的根基,积极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就会保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三)加强地方剧种人才梯队的建设。辽宁地方剧种急需的既有创作人才、演出人才,还有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地方剧种的传承,靠的是人,因而人是传承的关键。培养选拨优秀人才,传承地方剧种,不断延续生存的命脉,缺人可不行。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地方剧种,没有专业的人才坚持其生态延续,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也就是一句空话。人才的培养是抢救、保护和传承地方剧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措施。人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一个剧种得以传承的条件。从长远来看,辽宁地方剧种只有不断培养出专门的人才,不断搭建剧种自身的人才梯队,争取不断档,才能避免那些浓缩地域特色的剧种走向绝境,也是辽宁地方戏继续生存与不断发展的前提。

    (四)地方剧种自身要有“生产自救”意识。在全省对地方剧种的保护与扶持规划尚未落地之前,地方剧种若想摆脱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就要特别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众所周知,剧种的生存状况如何,是靠剧目来体现的。能够生产出一部有影响的好戏并借此推出一位挑大梁的“腕角”,对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辽宁的地方戏剧团在强调剧种原汁原味的同时,要在剧目上有所创新,舞台呈现也要符合时代的特色,以传统的地方剧种为支撑,生产出符合大众口味的现代艺术产品。总之,地方剧种要争取“出人出戏”,才能迎来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于海阔.传统戏曲衰落原因新探[J].文学艺术研究,2014(11).

    [2]萧忠伟.传承地域文化铸就民族魂魄——以海城喇叭戏为例谈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J].理论界,2010(9).

    [3]庄丹华.地方性传统小剧种的发展研究——以甬剧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相关热词搜索: 剧种 辽宁 现状 生存 对策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