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柳无忌的文学编辑活动

    时间:2020-04-27 07:52: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柳无忌在文学创作、翻译和教育领域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是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其在文学编辑领域的才能也没有得到正视。在柳无忌并不长的文学编辑活动中,总有他在清华学校时结识的文学社的同学的身影。柳无忌认识到了新文学对于中国社会的独特意义,他是带着促进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宗旨来开展文学编辑活动的,充满了对新文学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柳无忌在从事文学编辑编辑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刊发诗歌和西方文学作品,既与他个人的求学经历和个人兴趣爱好有关,也与振兴中国新文学的文学编辑宗旨有关,对西方文学作品的引进以及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柳无忌的文学编辑活动,对当时的文艺界尤其是北方文艺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柳无忌;文學编辑;新文学;诗歌;西方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19)-01-0043-07

    柳无忌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在文学创作、翻译和教育等诸多领域都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1932年归国之后,柳无忌先后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重庆中央大学担任教授。抗战胜利后,柳无忌前往美国讲学,先后在劳伦斯大学、耶鲁大学、匹兹堡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任教。因为教学成果突出,桃李满天下,柳无忌先后被列入《世界名人录》 《美国名人录》 《美国教育界名人录》。柳无忌不仅在中国培养了诸如刘重德、曹鸿昭等翻译外国文学的专家和英语专业人才,而且也在海外培养了倪豪士等从事中西文学比较和文化研究的汉学家。除了教育领域的成就,柳无忌在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翻译领域也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中文著作主要有《少年歌德》 (论著)、 《菩提珠》 (散文集)、《抛砖集》 (诗集)、 《明日的文学》 (论文集)、 《印度文学》 (学术专著)、 《西洋文学的研究》 (论文集)、《休而未朽集》 (散文和论文集)、 《我们的父亲柳亚子》 (散文集)等;英文著作有《儒家哲学思想简史》 (英文论著)、 《中国文学概论》 (英文学术论著)、《苏曼殊传》 (英文专著)等;译著有《英译战时散文选》 《莎士比亚时代抒情诗》、 《英国文学史》等。

    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于柳无忌的研究成果不多,且主要集中在教育、翻译及其文学创作等方面。论文仅有《文中有我 笔底含情——读柳无忌的散文》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柳无忌与民国时期大学英文系》 (《教育评论》2009年第6期)、 《经典化过程对译者的筛选——从柳无忌<中国文学概论>对<红楼梦>英译本的选择谈起》 (《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2期)、 《柳无忌语言文学教育思想探析》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等数篇。专著有《柳无忌年谱》和《教授·学者·诗人:柳无忌》两部。前者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出版,主要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柳无忌一生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梳理,包括求学经历、文学创作、翻译、从教经历等等,虽涉及柳无忌的文学编辑活动,但比较分散。后者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出版,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柳无忌的自述,包括人生履历、诗文创作;后一部分主要是柳无忌的亲朋弟子和学者对柳无忌的评述与追思,此部分包含有学界对柳无忌的研究文章,例如陈东林等人的《论柳无忌的编辑生涯与治学风范》、钱光培的《论柳无忌的十四行诗》、冬云的《柳无忌与新诗》。《论柳无忌的编辑生涯与治学风范》一文中的“编辑”主要是指柳无忌出于文学研究的目的对书籍的编选,几乎没有涉及柳无忌的文学编辑活动。从学界的研究情况来看,柳无忌仍然有比较大的研究空间,包括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文学研究思想和在文学编辑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就柳无忌的文学编辑活动而言,还需要进行完整和系统地梳理。

    虽然柳无忌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当时却在中国文艺界尤其是北方文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西方文学的引进以及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柳无忌是带着推动新文学发展的宗旨来开展文学编辑活动,正因为此,柳无忌所编辑的文学刊物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和内容上的连贯性。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柳无忌就开始了文学编辑活动,先后参编或主编《文艺杂志》《益世报·文学周刊》 《人生与文学》等文学刊物。

    早在1931年4月,在美留学的柳无忌与罗皑岚、罗念生、陈麟瑞等清华学校文学社的同学一道在纽约创办了《文艺杂志》,并由其父柳亚子担任名誉主编。《文艺杂志》为季刊,一共出版了四期,由上海开华书局和中学生书局印刷发行。柳无忌在《文艺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新诗和诗论。《文艺杂志》是柳无忌从事编辑活动的开始。

    《文艺杂志》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小品以及文艺评论,并有部分译作。撰稿人除编者外还有朱湘、林庚白、李康佛、冠海等人。他们对新诗形式作了诸多尝试,发表了不少十四行诗等诗歌作品。

    柳无忌等人在创刊号的卷首语上阐述了创办《文艺杂志》宗旨: “不是因为祖国的文坛太沉闷,不是因为现今的出版界太芜杂,也不是要标榜什么新奇的主义,我们才聚集起来办这个刊物。这季刊只是几个在新大陆爱好文学的朋友,在读书的闲暇中,愿意抽出些功夫来做一番耕耘的工作。在文学创作与介绍方面,开拓一块文艺新土,期待着未来的收获。”[1]细细读来,卷首语的前后部分是有矛盾的地方,笔者猜测前面的两个“不是”,或许正是柳无忌等人办这个刊物的宗旨。正是因为文坛的沉闷和出版界的芜杂,柳无忌等人才可能会通过创办《文艺杂志》,通过文学创作和介绍西方文学作品来实现文坛和出版界的改观。前面两个“不是”可能正是柳无忌等人的反语。这一点从柳无忌在《文艺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诗歌和译作以及之后所主编的《益世报·文学周刊》与《人生与文学》中对文坛的评论以及对当时政府的讽刺中可以找到证据。

    在第一期《文艺杂志》上,刊发了《决心》《肉与罪恶》等五首柳无忌创作的诗歌以及翻译的《当失宠于幸福与人类的眼中》 《我可否将你比做灿烂的长夏》等九首莎士比亚的诗歌。《文艺杂志》第二期上刊有《春梦》 《济慈Keats》等六首柳无忌的十四行诗以及柳无忌翻译的伊丽莎白时代诗人所写的十四行诗,如《Edmund Spenser“这是什么技巧”》 《Sir Philip Sidney“好这般愁郁地”》。《文艺杂志》第三期发表了柳无忌自己写作的诗歌《美的舞蹈》 《七夕》和论文《从张资平说到白克珠夫人Pearl Buck》以及十四首英国十七世纪抒情诗选译,如《水仙吟》 《不凋谢的美丽》。柳无忌在《文艺杂志》上发表的多为自己创作的诗歌以及译诗。由此可见,柳无忌对于诗歌是十分热爱的,甚至是偏爱的。这一点,从柳无忌之后编辑的《文学周刊》和《人生与文学》也可以看出来。

    1931年9月,柳无忌在《文艺杂志》最后一期发表了论文《为新诗辩护》以及自己创作的《在奇异之乡》等五首诗歌。《为新诗辩护》一文从何以有新诗、新诗的派别及其他文学的倾向、西洋文学对新诗的影响、新诗的音韵与格律、新诗的试验时代等五个方面对中国新诗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要有伟大的史诗和新诗选的希望。虽然《文艺杂志》只持续了五个月,但是这五个月的时间里,柳无忌的文学编辑思想已经初见端倪,柳无忌对于诗歌的偏爱以及振兴新文学的使命和责任也已经显现出来。

    1932年8月,柳无忌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离开美国,随即来到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不久之后,柳无忌便出任南開大学英文系主任一职。1934年3月7日,柳无忌应《益世报》主编钱端升的邀请,出任《益世报》的副刊《文学周刊》的主编。《文学周刊》视野相当开阔,既有文学理论,也有中国作家创作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学名作的翻译。同时还有最新的文坛消息,新出的文坛杰作和评论文章。在主编《文学周刊》期间,柳无忌的文学编辑活动的宗旨和特点已经明晰。

    (一)为新文学辩护

    在《文学周刊》的发刊词《为新文学辩护》一文中,柳无忌阐明了自己编辑《文学周刊》的宗旨。顾名思义, 《为新文学辩护》一文主要是为保护新文学而作的,并希望《文学周刊》能够为促进新文学的发展而助力。《为新文学辩护》一文首先回顾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从新文学刚刚兴盛,整个文艺界出现繁荣的景象,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整个文坛变得死气沉沉,停滞不前。再加上当时的民国政府对文学出版干预过多,文艺领域已经呈现颓势。在文学已经沦为宣传工具和文人相轻的情况下,柳无忌希望能把《文学周刊》办成新文学的守卫者和呵护者,促进新文学的健康发展,让人们重拾对新文学的信心。“为了强化我们对于文学的信仰,为了推动文学的车轮不断前行,为了鼓励我们努力创作,为了使社会大众感受到文学带来的光芒和荣耀,我们愿意将文学周刊作为我们耕耘的园地。”[2]

    在柳无忌看来,文学具有强大的功用,不仅能够影响人生,而且还能够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作用于社会。“我们的意思,是认为文学是感动人心、传播思想最有功效的办法,它可以影响人生,能深深地印入我们的内意识,使我们反应着,想着,做着。它的功用比历史醇、比哲学甜、比教育浓。”[2]正是认识到了文学的强大力量,柳无忌的文学编辑活动始终致力于推动新文学的发展。

    柳无忌在发刊词中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希望放在了青年身上,希望借助青年人的力量,消除固有的派别纷争,使中国的文学再次焕发蓬勃生机。“创造新时代的文学是属于我们新青年的工作,我们既已觉悟到以往的种种过失与误解,我们更当因时代的需要而毅然推进着我们的工作。我们没有什么主义,什么派别,我们只知道尽我们自身的能力与学力,对于文学的创作、研究和译介等诸多方面,创造些成绩。如若中国的民族能有强盛的一天,我们一直期待的和朝夕追求的是我国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2]

    除此之外,柳无忌还阐明了为何不遗余力推动新文学发展的原因, “新文学在中国有它自身的伟大使命:它可以激动伟大的同情,阐扬人生的价值,唤起民族的灵魂。文学的光荣是不可埋没与忽视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3]。正是因为新文学有着伟大使命以及时代需要新文学,使得柳无忌始终将促进新文学发展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文学编辑活动中。

    正是肩负着“促进新文学发展”这样崇高的责任和使命,柳无忌积极宣扬新文学,支持青年作家。基于此, 《文学周刊》上刊发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这些新文学作品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来反映对人生的体验与思考。例如刘荣恩的小说《海为什么那样静》讲述了一个在夫妻之爱和父仇之间煎熬的人生悲剧。在柳无忌看来, “文学表现的是对人世间的最普遍的人性,超越了时间和民族”。[3]柳无忌希望借助新文学作品来唤起人们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二)为新诗的成长提供平台

    《文学周刊》尤其注重刊发诗作和相关的诗歌理论,这与柳无忌的诗人身份和个人爱好密切相关。在诗歌理论方面, 《文学周刊》发表了李田意的《所希望于诗人者》、张沅长的《柏拉图的文艺思想》等诗歌理论文章,既表达了对诗人们的希望,同时又分析了诗的来源、诗的作用以及诗歌与学术的关系等问题。

    在刊发诗作方面, 《文学周刊》为新诗诗人的成长以及外国诗作的引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文学周刊》推出了多个诗歌专号,以此来推动诗歌的发展。《文学周刊》的第六期设立了十四行诗专号,专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刘荣恩撰写的《谈商籁体sonnet》。在文章中,刘荣恩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十四行诗的格律和形式的要求和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的译介状况。此外,专号上还刊发有朱湘、罗念生、王周南等人的十四行诗作以及莎士比亚、弥尔顿等著名的外国诗人的十四行诗的译作。柳无忌在《编后》中阐述了自己开辟这一个诗歌专号的目的。柳无忌写道: “此期刊载创作的和翻译的诗共十六首,代表了各方面对相关诗体的努力,虽然在音调和格律方面,都未能达到完美的境地,但是这些尝试都是值得的。对于我们这些写新诗的人而言,因为过去的体裁都不可用,所以新诗的音调与形式最成问题。十四行诗,像渥兹渥斯(今译华兹华斯)告诉我们的,虽是一席之地的诗风,但是它最能表达一个意见,一种情感,使作者无穷的想象力不至于过于奔流没有拘束,在这严格的诗体中,尽有自由运用的余地,可以徘徊着得到些许的安慰。”[4]柳无忌引进外国诗歌仍然是为了助力中国新诗的成长。

    从第二十四期起, 《文学周刊》接连四期推出现代英美诗专号,对英美的诗坛情况进行详细介绍。第二十四期主要发表的是对英美诗坛的概述性介绍的文章。如啸霞(柳无忌)的《欧战与英国诗人》、海燕的《现代英诗鸟瞰》等。第二十五期则是对英美大诗人的介绍,如巩思文《卜兰顿》、海燕的《叶芝》、胡立家《梅斯斐尔简论》等。第二十六期和二十七期主要是英美著名诗歌的译作,涉及诸多英美著名诗人,如霍斯曼、哈代、叶芝等人。柳无忌如此花心思开辟相关的专号介绍英美著名的诗歌和诗人,无非是为新诗的发展提供灵感和材料,促进新诗的创作和研究。柳无忌在《编后》中说道:“希望这专号能为不甚注意这个问题的读者提供一点新鲜的材料,对研究有素的读者,则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共鸣。”[5]

    相关热词搜索: 无忌 编辑 活动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